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56669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4 1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和乘车舒适性。该充气轮胎被指定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内侧中间陆地部(8)和外侧中间陆地部(7)分别由只设有刀槽的肋条形成。内侧中间陆地部(8)的刀槽包括连接中央主沟(5)与内侧胎肩主沟(3)之间的全开型刀槽(10)。外侧中间陆地部(7)的刀槽只包括:一端(15i)与外侧胎肩主沟(4)连通且另一端(15e)在外侧中间陆地部(7)形成终端的外侧刀槽(15)、以及一端(16i)与中央主沟(5)连通且另一端(16)在外侧中间陆地部(7)形成终端的内侧刀槽(16)。内侧刀槽(16)的条数小于外侧刀槽(15)的条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和乘车舒适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通常,为了提高充气轮胎的操纵稳定性,需要改善转弯时的初始响应性和转向保 持力。 转弯时的初始响应性用驾驶员转动方向盘起到车辆达到恒定转弯(steady-state circular)为止的时间大小来表示。该时间越短则转弯时的初始响应性越好。为了提高轮 胎转弯时的初始响应性,必需在操舵初期尽可能早的阶段产生横向力。 另一方面,转向保持力是车辆直行行驶时驾驶员从方向盘感觉到的轻重程度。为 了提高稳定性,转向保持力需要适度的重量。提高转向保持力需要对直行时与路面接触的 部分赋予足够的花纹刚性。 然而,若改善转弯时的初始响应性、转向保持力,则存在轮胎胎面部的花纹刚性增 高的倾向。因此存在乘车舒适性、湿路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相关技术如下。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9075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 该充气轮胎以改善设置于胎面部的中央侧的中间陆地部的花纹刚性为基本,均衡地提高操 纵稳定性和乘车舒适性。 本专利技术中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充气轮胎,被指定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 具备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通过在上述胎面部设置:位于车辆最内侧且沿轮胎周向连续 的内侧胎肩主沟、位于车辆最外侧且沿轮胎周向连续的外侧胎肩主沟、以及在上述内侧胎 肩主沟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的中央主沟,由此具有:由上述外侧胎肩 主沟与车辆外侧的接地端划分的外侧胎肩陆地部、由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与上述中央主沟划 分的外侧中间陆地部、由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划分的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 由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划分的内侧胎肩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 于,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分别由不设有沟宽度在2mm以上的沟 而只设有宽度小于2mm的刀槽的肋条形成,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刀槽包括连接上述中央 主沟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之间的全开型刀槽,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上述刀槽只包括:一 端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形成终端的外侧刀槽、以及一 端与上述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形成终端的内侧刀槽,并且上述内 侧刀槽的条数小于上述外侧刀槽的条数。 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外侧 中间陆地部的上述外侧刀槽包括:第一外侧刀槽,该第一外侧刀槽设置于将上述内侧刀槽 平滑地延长而得到的假想延长线上;第二外侧刀槽,该第二外侧刀槽设置于轮胎周向上相 邻的上述第一外侧刀槽之间。 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 内侧中间陆地部的上述刀槽包括:一端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地 部形成终端的外侧刀槽、以及一端与上述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地部形成终 端的内侧刀槽。 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内侧 中间陆地部的上述外侧刀槽只由第一外侧刀槽形成,该第一外侧刀槽设置在将上述内侧刀 槽平滑地延长而得到的假想延长线上。 另外,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全开型刀 槽设置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外侧刀槽之间。 另外,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全开型刀 槽设置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外侧刀槽的轮胎周向的中间位置。 另外,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 上,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各刀槽以圆弧状弯曲,各上述刀槽的曲率半径的中心相对于各 上述刀槽而位于轮胎周向的一侧,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各刀槽以圆弧状弯曲,各上述刀 槽的曲率半径的中心相对于各上述刀槽而位于轮胎周向的另一侧。 另外,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 上,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条外侧胎肩横纹沟,该外侧胎肩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 外端与上述车辆外侧的接地端连通且轮胎轴向的内端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 且该外侧胎肩横纹沟的沟宽度在2mm以上,并且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不设有将上述外侧 胎肩横纹沟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之间连接的沟以及刀槽,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 多条内侧胎肩横纹沟,该内侧胎肩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与上述车辆内侧的接地端连 通,并且轮胎轴向的内端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内形成终端,且该内侧胎肩刀槽的沟宽度 在2mm以上;内侧胎肩刀槽,该内侧胎肩刀槽连接上述内侧胎肩横纹沟的上述内端与上述 内侧胎肩主沟之间。 另外,技术方案9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8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内侧胎肩横纹 沟以及上述外侧胎肩横纹沟包括: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外侧部、和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内 侧部。 另外权利要求10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9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内侧胎肩 刀槽向与上述内侧部相同的方向倾斜。 在直行行驶时,内侧中间陆地部和外侧中间陆地部均主要与路面接触。各内侧中 间陆地部以及外侧中间陆地部分别由肋条形成,该肋条不设有沟宽度在2_以上的沟而只 设有宽度小于2mm的刀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提高直行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内侧中间 陆地部以及外侧中间陆地部的花纹刚性。 在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全开型刀槽。在外侧中间陆地部只设置一端在陆地部内 形成终端的所谓的半开型刀槽。由此与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花纹刚性相比,相对地提高外侧 中间陆地部的花纹刚性。在转弯初期,虽然接地面的重心向车辆外侧移动,但由于外侧中间 陆地部侧具有高花纹刚性,因此提高转弯时的初始响应性。另外,各刀槽提高内侧中间陆地 部以及外侧中间陆地部的花纹刚性,并且允许肋条变形,因此防止乘车舒适性变差。 此外,在外侧中间陆地部,内侧刀槽的条数小于外侧刀槽的条数。gp,外侧中间陆 地部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刚性比轮胎轴向外侧的刚性高。由于提高外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 向内侧的刚性,因此直行行驶时切实地赋予驾驶员转向保持力。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和乘车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的外侧中间陆地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的内侧胎肩陆地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6 (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b)是表示比较例的 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7 (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b)是表示比较例的 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8 (a)是表示比较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 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9 (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 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0 (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 其他实施方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被指定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具备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通过在上述胎面部设置:位于车辆最内侧且沿轮胎周向连续的内侧胎肩主沟、位于车辆最外侧且沿轮胎周向连续的外侧胎肩主沟、以及在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的中央主沟,由此具有:由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与车辆外侧的接地端划分的外侧胎肩陆地部、由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与上述中央主沟划分的外侧中间陆地部、由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划分的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由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划分的内侧胎肩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分别由不设有沟宽度在2mm以上的沟而只设有宽度小于2mm的刀槽的肋条形成,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刀槽包括连接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之间的全开型刀槽,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上述刀槽只包括:一端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形成终端的外侧刀槽、以及一端与上述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形成终端的内侧刀槽,并且上述内侧刀槽的条数小于上述外侧刀槽的条数。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22 JP 2013-0606111. 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被指定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具备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 部,通过在上述胎面部设置:位于车辆最内侧且沿轮胎周向连续的内侧胎肩主沟、位于车辆 最外侧且沿轮胎周向连续的外侧胎肩主沟、以及在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 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的中央主沟,由此具有:由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与车辆外侧的接地端划 分的外侧胎肩陆地部、由上述外侧胎肩主沟与上述中央主沟划分的外侧中间陆地部、由上 述中央主沟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划分的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由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与车辆 内侧的接地端划分的内侧胎肩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分别由不设有沟宽度在2mm以上的沟 而只设有宽度小于2mm的刀槽的肋条形成, 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刀槽包括连接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之间的全开 型刀槽, 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上述刀槽只包括:一端与上述外侧胎肩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上 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形成终端的外侧刀槽、以及一端与上述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上述外 侧中间陆地部形成终端的内侧刀槽,并且 上述内侧刀槽的条数小于上述外侧刀槽的条数。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上述外侧刀槽包括:第一外侧刀槽,该第一外侧刀槽设置于将 上述内侧刀槽平滑地延长而得到的假想延长线上;以及第二外侧刀槽,该第二外侧刀槽设 置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外侧刀槽之间。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上述刀槽包括:一端与上述内侧胎肩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内侧 中间陆地部形成终端的外侧刀槽、以及一端与上述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地 部形成终端的内侧刀槽。4. 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清治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