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48527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6 07: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确保轮胎的径向成长的抑制效果及带束耐久力,且提高胎圈耐久力。充气轮胎(1)的带束层(10)具备:第一主作用带束(12);配置于第一主作用带束(12)的轮胎径向外侧,且具有与第一主作用带束(12)的帘线角度(θ2)相比相对于轮胎周向的朝向不相同的帘线角度(θ4)的第二主作用带束(14);以及加强带束(13)。加强带束(13)的帘线角度(θ3)在6度以上且9度以下。加强带束(13)的宽度(W3)在轮胎截面最大宽度(Wt)的50%以上,且比第一以及第二主作用带束(12、14)的宽度(W2、W4)中的宽度窄的带束还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在如货车或巴士这样的车辆所使用的重载荷用充气子午线轮胎中,在设置于胎体与胎面部之间的带束层设置有: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而言的倾斜角度(帘线角度)被设定为0度~5度左右的小角度的加强带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4)。试图利用加强带束来抑制轮胎的径向成长。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4533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0443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89243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5182455号公报在加强带束的帘线角度为0度~5度左右的小角度的情况下,由于胎面部的形状保持力提高,带束端部的形变减小,所以在带束耐久力方面是有利的。然而,若加强带束的帘线角度为0度~5度左右的小角度,则轮胎径向的约束力变得过剩,存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变形增大的倾向。若轮胎宽度方向的变形增大,则从胎圈部到轮胎截面最大宽度的范围内的变形增大。其结果,导致胎圈部的形变增大,胎圈部的脱层等故障产生的难度(胎圈耐久力)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在充气轮胎中,能够确保轮胎的径向成长的抑制效果以及带束耐久力,并且能够提高胎圈耐久力。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充气轮胎,其具备配置于胎体与胎面部之间的带束层,其中,上述带束层具备:第一主作用带束、配置于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且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而言的朝向与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的帘线角度不相同的帘线角度的第二主作用带束、以及加强带束,上述加强带束的帘线角度在6度以上且9度以下,上述加强带束的宽度在轮胎截面宽度的50%以上且比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及第二主作用带束这两者中的宽度窄的带束还窄。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帘线角度”是指带束或帘布的帘线与轮胎周向所成的锐角。在帘线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情况下,帘线角度为0度。将加强带束的帘线角度设定为6度以上且9度以下,而不是设定为0度以上且5度以下这样的小角度(实质上可视为0度的角度或接近它的角度)。通过该结构,由于能够避免加强带束所带来的轮胎径向的约束力变得过强,因此能够抑制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过度的变形。其结果,能够抑制产生于胎圈部的形变,提高胎圈耐久力。若将加强带束的帘线角度设定在6度以上且9度以下,则相比于帘线角度在0度以上且5度以下的情况而言,轮胎的径向成长的抑制效果会变弱。然而,由于加强带束的帘线角度即便最大也仅为9度,因此轮胎径向的约束力不会变得过弱。此外,加强带束的宽度在轮胎截面宽度的50%以上。即,加强带束具有足够的宽度,而不是宽度窄小。根据这些理由,也能够确保必要的轮胎的径向成长的抑制效果。此外,由于能够获得足够的胎面部的形状保持力,减小带束端部的形变,因此能够确保必要的带束耐久力。加强带束的宽度比第一主作用带束及第二主作用带束中的宽度窄的带束还窄。因此,能够降低在加强带束产生的形变。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确保轮胎的径向成长的抑制效果与带束耐久力,并且能够提高胎圈耐久力。优选为,上述加强带束配置于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与上述第二主作用带束之间。通过将加强带束配置于第一主作用带束与第二主作用带束之间,能够缓和接地面附近的弯折,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帘线折断。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以及第二主作用带束的帘线角度可以为20±10度。此外,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以及第二主作用带束的帘线角度也可以为17±5度。上述带束层还可以具备:配置于上述第二主作用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的保护带束。上述带束层还可以具备:配置于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缓冲带束。充气轮胎可以为扁平率在70%以下且截面宽度的公称宽度在365mm以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确保轮胎的径向成长的抑制效果与带束耐久力,并且能够提高胎圈耐久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截面图。图2为带束层的展开图。图3为表示负载时的充气轮胎的模拟性局部截面图。图4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截面图。图5为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2a…接地部;4…胎侧部;6…胎圈部;8…胎体;8a…胎体帘线;10…带束层;11…缓冲带束;11a…带束帘线;12…第一主作用带束;12a…带束帘线;13…加强带束;13a…带束帘线;14…第二主作用带束;14a…带束帘线;15…保护带束;15a…带束帘线;22…胎圈芯;24…胎圈外护胶;26…胎圈包布;31…轮辋;Ce…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Wt…轮胎截面最大宽度;Ht…轮胎截面最大高度;θ0、θ1、θ2、θ3、θ4、θ5…帘线角度。具体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制的充气轮胎(以下,称为轮胎)1。轮胎1为如货车或巴士这样的车辆所使用的重载荷用充气子午线轮胎。此外,轮胎1还是扁平率在70%以下的扁平轮胎。扁平率是由轮胎截面最大高度Ht相对于轮胎截面最大宽度Wt的比率来定义的。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尺寸(按照ISO方式的标记)为445/50R22.5。轮胎1具备胎面部2、一对胎侧部4以及一对胎圈部6。每个胎圈部6设置于胎侧部4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端部(与胎面部2相反侧的端部)。在一对胎圈部6之间设置有胎体8。在轮胎1的最内周面设置有内衬(未图示)。在胎体8与胎面部2的踏面之间设置有带束层10。换言之,在胎面部2中,在胎体8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带束层10。如后面的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带束层10具备5片带束11~15。胎圈部6具备胎圈芯22、胎圈外护胶24以及胎圈包布26。在胎圈芯22的周围,胎体8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沿着胎圈外护胶24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卷起。胎圈包布26配置于胎圈外护胶24的周围,以便相对于胎体8的端部而言在外侧与其邻接。参照图1及图2,本实施方式的胎体8由1片胎体帘布构成,是用橡胶层覆盖配置为相互平行的多个胎体帘线8a而形成的。胎体帘线8a配置成沿轮胎径向延伸,且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帘线角度)θ0被设定为90度。图1及图2中的符号Ce表示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该中心线Ce所延伸的方向为轮胎周向。胎体帘线8a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钢丝制成,但也可以由有机纤维制作。参照图1及图2,本实施方式的带束层10具备:配置成相互重叠的5片带束亦即缓冲带束11、第一主作用带束12、加强带束13、第二主作用带束14以及保护带束15。缓冲带束11被配置成:在相对于胎体8而言的轮胎径向外侧而与该胎体8邻接。第一主作用带束12被配置成:在相对于缓冲带束11而言的轮胎径向外侧而与该缓冲带束11邻接。此外,第二主作用带束14配置于相比第一主作用带束12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加强带束13配置于第一主作用带束12与第二主作用带束14之间。即,加强带束13被配置成在相对于第一主作用带束12而言的轮胎径向外侧而与该第一主作用带束12邻接,而且被配置成在相对于第二主作用带束14而言的轮胎径向内侧而与该第二主作用带束14邻接。保护带束15被配置成:在相对于第二主作用带束14而言的轮胎径向外侧而与该第二主作用带束14邻接。第一及第二主作用带束12、14的主要功能为:赋予胎体8(帘线角度θ0为90度)轮胎径向的约束力。加强带束13的主要功能为:弥补由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配置于胎体与胎面部之间的带束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带束层具备:第一主作用带束;第二主作用带束,其配置于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且该第二主作用带束具有与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的帘线角度相比相对于轮胎周向而言的朝向不相同的帘线角度;以及加强带束,上述加强带束的帘线角度在6度以上且9度以下,上述加强带束的宽度在轮胎截面宽度的50%以上,且比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及第二主作用带束这两者中的宽度窄的带束还窄。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7.29 JP 2015-150096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配置于胎体与胎面部之间的带束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带束层具备:第一主作用带束;第二主作用带束,其配置于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且该第二主作用带束具有与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的帘线角度相比相对于轮胎周向而言的朝向不相同的帘线角度;以及加强带束,上述加强带束的帘线角度在6度以上且9度以下,上述加强带束的宽度在轮胎截面宽度的50%以上,且比上述第一主作用带束及第二主作用带束这两者中的宽度窄的带束还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带束配置于上述第一主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田雄哉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