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89364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9 1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巴士车辆;前窗,其被设置在所述巴士车辆的前表面上;侧窗,其被设置在所述巴士车辆的侧面。所述车身结构包括:第一凹部,其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所述前窗的下方;第二凹部,其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所述侧窗的下方。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连续。所述第二凹部的至少一部分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向上方倾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巴士车辆的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公开有一种在巴士车辆的前表面上设置有前窗并且在所述巴士车辆的侧面上设置有侧窗的车身结构(日本实开平1-68984)。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前窗与侧窗分别成为独立的结构,从而对于从前表面向侧面流动的气流等的空气动力性能没有帮助。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改善从前表面向侧面流动的气流的巴士车辆的车身结构。本技术的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具备:巴士车辆;前窗,其被设置在所述巴士车辆的前表面上;侧窗,其被设置在所述巴士车辆的侧面上,所述车身结构具有:第一凹部,其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所述前窗的下方处;第二凹部,其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所述侧窗的下方处,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连续,所述第二凹部的至少一部分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向上方倾斜。技术效果根据上述方式,促进了从所述巴士车辆的前表面流至侧面的气流,从而能够在提高空气动力性能的同时,表现出具有动感的外观设计性。并且,由于通过使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连续而成为了具有较长变动的流线,因此能够表现出使人感受到车厢的宽敞的外观设计性。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凹部的至少一部分随着趋向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后方且上方倾斜。根据上述结构,除了由上述方式实现的效果以外,还能够促进从所述巴士车辆前表面的中央部朝向外侧流动的气流。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还具备第三凹部和第四凹部,所述第三凹部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凹部相比靠下方且前照灯的上方处,所述第四凹部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二凹部相比靠下方处,且至少一部分在车轮拱罩的上部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向上方倾斜,所述第三凹部与所述第四凹部连续。根据上述结构,促进了从所述巴士车辆的前表面流至侧面的气流,从而能够在提高空气动力性能的同时,表现出具有动感的外观设计性。并且,由于通过第三凹部与第四凹部连续而成为了具有较长变动的流线,因此能够表现出使人感受到车厢的宽敞的外观设计性。在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四凹部在车轮拱罩的上部处具有包围轮胎的拱形形状。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增加轮胎周围的刚性,并且能够强调轮胎的周围而表现出具有强有力的稳定感的外观设计性。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前窗从所述巴士车辆的上端起朝向下方而占据了车辆前表面的面积中一半以上的面积。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扩大驾驶员等的乘员的视野,并且能够表现出使人进一步感受到车厢的宽敞的外观设计性。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一凹部、所述第二凹部、所述第三凹部以及所述第四凹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V字形截面。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凹部延伸的方向上的流线明确地显现,从而能够提高凹部的外观设计性。附图说明参照附图,在以下的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中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优点、技术及工业重要性,其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为构成本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巴士车辆的俯视图。图2A、图2B、图2C为图1中的各凹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的俯视图中图示了构成本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巴士车辆的一个示例。巴士车辆1具有前窗2以及侧窗3。前窗2被设置在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上,侧窗3被设置在巴士车辆1的侧面上。前窗2从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的上端起朝向下方而占据了车辆前表面的面积中一半以上的面积。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具有从中央部起越趋向于外侧而越被配置于后方这样的圆弧的形状。在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凹部10。第一凹部10以沿着前窗2的端部而凹陷的方式被设置在前窗2的下方处。在巴士车辆1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凹部20。第二凹部20以沿着侧窗3的端部而凹陷的方式被设置在侧窗3的下方处。第一凹部10与第二凹部20从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连续至侧面。第一凹部1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以从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的中央部起随着趋向于外侧而趋向于上方的方式配置。此外,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具有从中央部起越趋向于外侧而越被配置于后方的圆弧的形状。因此,第一凹部10随着趋向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后方且上方倾斜。第二凹部2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一部分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向上方倾斜。第一凹部10、以及第二凹部20的一部分具有V字形截面。在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凹部30。第三凹部30以沿着前照灯4的端部而凹陷的方式被设置在与第一凹部10相比靠下方且前照灯4的上方处。在巴士车辆1的侧面上设置有第四凹部40。第四凹部40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与第二凹部20相比靠下方处,并且在车轮拱罩6的上部处具有包围轮胎5这样的拱形形状。第三凹部30与第四凹部40从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连续至侧面。连续的第三凹部30与第四凹部40从巴士车辆1的侧面延伸至后表面,并且以沿着后组合灯的端部的方式而连续地延伸至后组合灯(未图示)的上方。第三凹部30、以及第四凹部40的一部分具有V字形截面。通过使被设置在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上的第一凹部10与被设置在巴士车辆1的侧面上的第二凹部20连续,并且使第一凹部10随着趋向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后方且上方倾斜,且使第二凹部20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向上方倾斜,从而促进了从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流至侧面的气流,从而提高了空气动力性能。尤其是,在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上,能够促进从中央部流至外侧的气流。此外,通过使第一凹部10随着趋向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而向上方倾斜,且使第二凹部20越趋向于后方而越被配置在上方,从而能够表现出具有动感的外观设计性。并且,由于通过第一凹部10与第二凹部20连续而成为了具有较长变动的流线,因此能够表现出使人感受到车厢的宽敞的外观设计性。此外,通过使第三凹部30以沿着前照灯4的端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与第一凹部10相比靠下方且前照灯4的上方处,并使第四凹部40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与第二凹部20相比靠下方处且其一部分以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向上方倾斜的方式被设置在车轮拱罩6的上部处,并且使第三凹部30与所述第四凹部40连续,从而促进了从所述巴士车辆1的前表面流至侧面的气流,进而能够在提高空气动力性能的同时,表现出具有动感的外观设计性。并且,由于通过第三凹部30与第四凹部40连续而成为具有较长变动的流线,因此能够表现出使人感受到车厢的宽敞的外观设计性。此外,通过第四凹部40在车轮拱罩6的上部具有包围轮胎5那样的拱形形状,从而能够在增加轮胎周围的刚性的同时强调轮胎的周围而表现出具有强有力的稳定感的外观设计性。此外,通过使前窗2从巴士车辆1的上端起朝向下方而占据了车辆前表面的面积中一半以上的面积,从而能够扩大驾驶员等乘员的视野,并且能够表现出使人进一步感受到车厢的宽敞的外观设计性。此外,如图2A所示,通过将第一凹部10、第二凹部20、第三凹部30以及第四凹部40的一部分设为V字形截面,从而能够使凹部延伸的方向上的流线明确地显现,进而能够提高凹部的外观设计性。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凹部的一部分设为V字形截面,但是也可以将全部的凹部设为V字形截面。例如,如图2B、图2C所示,也可以设为U字形截面,还可以设为コ字形截面。此外,只要凹部为凹陷,则也可以为构成其它形状的截面。虽然在上述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巴士车辆;前窗,其被设置在所述巴士车辆的前表面上;侧窗,其被设置在所述巴士车辆的侧面上,所述车身结构具有:第一凹部,其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所述前窗的下方处;第二凹部,其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所述侧窗的下方处,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连续,所述第二凹部的至少一部分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向上方倾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巴士车辆;前窗,其被设置在所述巴士车辆的前表面上;侧窗,其被设置在所述巴士车辆的侧面上,所述车身结构具有:第一凹部,其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所述前窗的下方处;第二凹部,其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所述侧窗的下方处,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连续,所述第二凹部的至少一部分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向上方倾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的至少一部分随着趋向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后方且上方倾斜。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以及所述第二凹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V字形截面。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川朋和松野圭祐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