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77402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4 14:39
后梁(11)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1A)、处于第一倾斜部(11A)的后侧并水平延伸的悬架纵臂安装部(11B)、处于悬架纵臂安装部(11B)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11C),在悬架纵臂安装部(11B)形成有收容悬架纵臂(21)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41),在第一倾斜部(11A)的前部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42),第一灾部(41)和第二突部(42)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后梁(11)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1A)、处于第一倾斜部(11A)的后侧并水平延伸的悬架纵臂安装部(11B)、处于悬架纵臂安装部(11B)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11C),在悬架纵臂安装部(11B)形成有收容悬架纵臂(21)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41),在第一倾斜部(11A)的前部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42),第一灾部(41)和第二突部(42)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专利说明】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详细而言,涉及具备底板、接合于该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梁、在该地板梁的后侧接合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梁、以及具有悬架纵臂的后轮用悬架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从操纵稳定性等观点考虑,要求将后轮用悬架的悬架纵臂(trailingarm)安装于车身的悬架纵臂安装部为高刚性。以往,作为使该悬架纵臂安装部达成高刚性的方案,采用对安装部使用加强部件的结构、增加安装部的板厚的结构、或者用高强度部件形成安装部的结构等。但是,这些方法都会阻碍轻量化,并且会导致成本上升,因此从轻量化或成本的观点考虑,尚存在改良的余地。此外,详细而言,针对上述的悬架纵臂安装部,(a)从操纵稳定性等观点考虑,要求高刚性;(b)从操纵稳定性等观点考虑,要求位于比轮心高的位置;(c)从组装作业性的观点考虑,要求为水平。作为用于实现上述(b)、(c)的方法,有效的做法是在后梁(rear frame)的上弯部(kick-up part)设置水平部分。但是,此时会在上述后梁上形成相对较陆的角度的倾斜部。并且,在正面碰撞时,碰撞负荷容易集中于该倾斜部,因此要求提高该倾斜部附近的刚性,以使碰撞负荷顺畅地传递。此外,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结构:设置以前低后高状地连结下边梁(sidesill)后部与后梁前部的后方向上的倾斜状的上弯部,在该上弯部设置安装后轮用悬架的悬架纵臂的安装部。但是,在该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以往结构中,由于供悬架纵臂的前连结端通过的开口部在上述上弯部形成较大的开口,因此尽管零件重量增加,但刚性低,存在轻量化的余地。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90665号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该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不仅为轻量的结构,而且其还能够维持悬架纵臂安装部的高度、即确保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又能够通过确保及提高从第一倾斜部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而确保正面碰撞时顺畅的负荷传递性能。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底板、接合于该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梁、在该地板梁的后侧接合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梁、以及具有悬架纵臂的后轮用悬架,其中,上述后梁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处于该第一倾斜部的后侧并水平延伸的悬架纵臂安装部、以及处于该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在上述悬架纵臂安装部形成有收容上述悬架纵臂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在上述第一倾斜部的前部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上述第一突部和上述第二突部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产生如下效果,S卩,不仅实现了轻量的结构,而且还维持了悬架纵臂安装部的高度、即确保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又通过确保及提高从第一倾斜部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而确保了正面碰撞时顺畅的负荷传递性能。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从以下的详细记载与附图而变得明确。【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仰视图。图2是将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仰视图。图3是表示车身下部结构的仰视立体图。图4是表示车身下部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沿着图1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图6是沿着图1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图7是在拆除了后地板及后地板侧件的状态下表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沿着图7的C-C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图9是沿着图7的D-D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图10是第一突部形成部分的俯视图。图11是仅表示分隔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不仅为轻量的结构,而且还能够维持悬架纵臂安装部的高度,即确保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又能够通过确保及提高从第一倾斜部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而确保正面碰撞时顺畅的负荷传递性能”之目的,是通过采用如下结构而实现的,即: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底板、接合于该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梁、在该地板梁的后侧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接合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梁、以及具有悬架纵臂的后轮用悬架,其中,上述后梁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处于该第一倾斜部的后侧并水平延伸的悬架纵臂安装部、以及处于该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在上述悬架纵臂安装部形成有收容上述悬架纵臂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在上述第一倾斜部的前部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上述第一突部和上述第二突部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以下,基于附图详述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仅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附图示出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图1是表示车身下部结构的仰视图,图2是将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仰视图,图3是图2的立体图,即表示从底面看到的车身下部结构时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车身下部结构的侧视图。在图1、图4中,设置有形成车厢的底面的底板1,在该底板I的后部,经由N0.3横梁2(底板横梁)连续设置形成有后地板3。此处,后地板3被设置在高于底板I的位置。在上述底板I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一体形成有向车厢内突出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隧道部4。在该隧道部4的下端部,设置有剖面呈帽形状的隧道构件5。左右一对各隧道构件5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借助所述各隧道构件5,实现隧道部4及底板I的刚性提高。此外,在上述底板I的左右两侧部,接合固定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side sill)60该下边梁6是下边梁内件7与下边梁外件8被接合固定在一起,且具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闭合剖面的车身强度部件。借助该下边梁6来确保侧部车身刚性。此外,在上述隧道构件5与下边梁6之间,设置有接合固定于底板I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梁9、9。该地板梁9形成剖面帽形状,在该地板梁9与底板I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从而确保地板刚性、下部车身刚性。如图4所示,在上述底板I的后端部上表面,设置有上述的N0.3横梁2。该N0.3横梁2是具有横梁上件2U与横梁下件2L,且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闭合剖面10的车身强度部件。横梁上件2U与横梁下件2L分别具备前侧接合凸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弯部及后侧接合凸缘。上述底板I如图4所示,被连结固定于横梁上件2U与横梁下件2L的前侧接合凸缘彼此的接合部下表面。后地板3的前端部呈夹层状地被夹持固定于横梁上件2U的后侧接合凸缘与横梁下件2L的后侧接合凸缘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左右一对地板梁,接合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后梁,在所述地板梁的后侧接合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轮用悬架,具有悬架纵臂,其中,所述后梁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处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后侧并水平延伸的悬架纵臂安装部、以及处于所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在所述悬架纵臂安装部形成有收容所述悬架纵臂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在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前部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所述第一突部和所述第二突部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寺田荣吉村孝史近森计哉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