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推杆驱动装置占用的布置空间大的问题。驻车系统包括棘轮、可与棘轮相啮合的棘爪、以及能沿自身轴向移动且能推动棘爪卡入或脱离棘轮的推杆,本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包括铰接在变速器壳体上且能摆动的定位轨板,定位轨板与推杆的运动面不互相平行,在定位轨板和推杆之间设有在定位轨板摆动时能带动推杆沿自身轴向移动的换向连杆组件。换向连杆组件充分利用变速器内的空间,以适应因轻量化而要求变速器结构紧凑的需求,减少零件的布置空间,降低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车变速器根据换挡方式的不同分为手动和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由于操作使用方便,已经成为变速器发展的一种趋势。驻车机构是自动变速器中防止车辆滑行的一种安全装置。同时,轻量化的要求使变速器结构趋于紧凑,因此驻车机构的布置要能充分利用变速器内的缝隙空间。如中国国知局公布的一种汽车自动变速器的驻车机构申请号201010514312. 6,公告号CN101973209A,包括与差速器壳体相连的驻车棘轮、可与驻车棘轮啮合的驻车棘爪、以及铰接在车体上的定位轨板,驻车棘爪通过回转轴铰接在车体上,驻车棘轮、驻车棘爪和定位轨板位于同一平面内,定位轨板上铰接有推杆,推杆上依次套设有滑移件和一端能抵靠在滑移件端部的弹簧,滑移件在一压杆的作用下与驻车棘爪抵靠,当定位轨板转动时滑移件能推动驻车棘爪,使驻车棘爪卡入驻车棘轮的棘齿内。这种驻车机构的定位轨板与推杆处于同一平面,可直接铰接在一起。而目前已经公开的自动变速器驻车机构中,有些定位轨板的运动面与推杆的运动面不处于平行面,需要换向装置来调整,其换向装置一般均采用一根轴贯穿壳体的结构进行换向,这样的结构占用的布置空间大,且采用各式各样的焊接、铆接以及销方式进行定位,加工工艺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占用布置空间少的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驻车系统包括棘轮、可与棘轮相啮合的棘爪、以及能沿自身轴向移动且能推动棘爪卡入或脱离棘轮的推杆,其特征在于,本推杆驱动装置包括铰接在变速器壳体上且能摆动的定位轨板,所述的定位轨板与推杆的运动面不互相平行,在所述的定位轨板和推杆之间设有在定位轨板摆动时能带动推杆沿自身轴向移动的换向连杆组件。当汽车停车后,手动拨动换挡装置,使摇臂带动定位轨板摆动。定位轨板绕着自身的轴孔摆动时,其一端通过换向连杆组件的一系列换向和传递,将动力传递到推杆上,带动推杆沿着自身轴向来回移动,推杆的一端使棘爪向下转动而嵌入棘轮中,棘爪与棘轮啮合,此时驻车系统处于工作状态,使汽车制动。由于换向连杆组件结构简单小巧,可充分利用变速器内的缝隙空间,减少布置空间。在上述的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中,所述的换向连杆组件包括互相铰接的连接杆一和连接杆二,连接杆一的一端与定位轨板相铰接,连接杆二的一端与推杆相铰接。定位轨板的摆动带动连接杆一移动,连接杆一与连接杆二相铰接,所以连接杆二又带动推杆移动。在上述的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中,所述的定位轨板上设有结构孔一,所述的连接杆一穿过结构孔一并通过连接杆一上具有的铆接结构一对定位轨板进行轴向限位。铆接结构一对定位轨板有阻挡作用,防止在运动中连接杆一脱出结构孔一,使得连接杆一在相对定位轨板转动中又能平移。在上述的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中,所述的连接杆二上设有结构孔二,所述的连接杆一穿过结构孔二并通过连接杆一上具有的铆接结构二对连接杆二进行轴向限位。铆接结构二防止连接杆一从结构孔二中脱出,连接杆一能相对连接杆二转动。在上述的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中,所述的连接杆一的两端均具有弯折段,所述的铆接结构一和铆接结构二分别位于两端的弯折段上。通过两端的弯折段,连接杆一将定位轨板的运动面转换成由两弯折段所控制的运动面,定位轨板的运动面与铆接结构一所处的弯折段的运动面相垂直,连接杆二的运动面与铆接结构二所处的弯折段的运动面相垂直,那么只要调整好两个弯折段的角度,就能非常方便地换向。在上述的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中,所述的连接杆二包括具有通孔的换挡轴、固连在换挡轴上的换挡臂一和换挡臂二,换挡臂一与连接杆一相连,换挡臂二与推杆相连,所述的换挡轴通过螺栓和通孔的配合被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且能绕着螺栓转动。换挡轴绕着螺栓转动,连接杆一拉动换挡臂一转动,换挡臂一带动换挡轴及换挡臂二转动,换挡臂二带动推杆沿着自身轴向运动。在上述的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中,所述的换挡臂一和换挡臂二焊接固定在换挡轴上。换挡臂一和换挡臂二固连在换挡轴上形成一定的夹角,在焊接前可根据变速器内部空间及推杆的运动轨迹调整好换挡臂一与换挡臂二的夹角,然后再焊接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具有以下优点I.推杆驱动装置中的换向连杆组件结构简单而紧凑,加工难度低,装配工艺性好。2.充分利用变速器内的空间,以适应因轻量化而要求变速器结构紧凑的需求,减少零件的布置空间,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I是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定位轨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连接杆一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连接杆二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定位轨板;11、结构孔一;2、连接杆一 ;21、铆接结构一 ;22、铆接结构二 ;23、弯折段;3、连接杆二 ;31、结构孔二 ;32、换挡轴;33、换挡臂一 ;34、换挡臂二 ;35、通孔;4、推杆;5、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I所示,本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推杆4沿自身轴向移动,实现驻车系统的换向。驻车系统包括棘轮、可与棘轮相啮合的棘爪、以及能沿自身轴向移动且能推动棘爪卡入或脱离棘轮的推杆4。本推杆驱动装置包括铰接在变速器壳体上且能摆动的定位轨板1,定位轨板I与推杆4的运动面不互相平行,在定位轨板I和推杆4之间设有在定位轨板I摆动时能带动推杆4沿自身轴向移动的换向连杆组件。具体来说,如图I、图2、图3、图4所示,换向连杆组件包括互相铰接的连接杆一 2和连接杆二 3,连接杆一 2的一端与定位轨板I相铰接,连接杆二 3的一端与推杆4相铰接。定位轨板I上设有结构孔一 11,连接杆一 2穿过结构孔一 11并通过连接杆一 2上具有的铆接结构一 21对定位轨板I进行轴向限位。连接杆二 3上设有结构孔二 31,连接杆一 2穿过结构孔二 31并通过连接杆一 2上具有的铆接结构二 22对连接杆二 3进行轴向限位。连接杆一 2的两端均具有弯折段23,铆接结构一 21和铆接结构二 22分别位于两 端的弯折段23上。连接杆二 3包括具有通孔35的换挡轴32、焊接固连在换挡轴32上的换挡臂一 33和换挡臂二 34,换挡臂一 33与连接杆一 2相连,换挡臂二 34与推杆4相连,换挡轴32通过螺栓5和通孔35的配合被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且能绕着螺栓5转动。当定位轨板I绕轴孔进行摆动时,带动连接杆一 2旋转平移,同时使连接杆二 3绕螺栓5旋转,从而使得连接杆二 3的换挡臂一 33带动换挡臂二 34旋转,最终带动推杆4移动。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定位轨板I、结构孔一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变速器驻车系统中的推杆驱动装置,驻车系统包括棘轮、可与棘轮相啮合的棘爪、以及能沿自身轴向移动且能推动棘爪卡入或脱离棘轮的推杆(4),其特征在于,本推杆驱动装置包括铰接在变速器壳体上且能摆动的定位轨板(1),所述的定位轨板(1)与推杆(4)的运动面不互相平行,在所述的定位轨板(1)和推杆(4)之间设有在定位轨板(1)摆动时能带动推杆(4)沿自身轴向移动的换向连杆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灵玲,陈勇,罗大国,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