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照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2419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6 2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具备半导体型光源(2U、2D)、具有反射面(10U、10D)的固定反射器(3)、具有反射面(12U、12D)的可动反射器(4U、4D)、螺旋管(5)和驱动力传递机构(6)。驱动力传递机构(6)包括弹性变形的齿条(14)和齿轮(15U、15D)。齿条(14)的两端部的齿部(17U、17D)的高度(H1)高于齿条(14)的中间部的齿部(17U、17D)的高度(H2)。其结果,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较小地维持齿条(14)和齿轮(15U、15D)之间的负载,并且,能够高精度地维持可动反射器(4U、4D)的停止位置的位置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前照灯,其至少切换第一配光图案例如近光用配光图案(错车用配光图案)和第二配光图案例如远光用配光图案(行驶用配光图案)而照射车辆的前方。
技术介绍
这种车辆用前照灯以往就有(例如,日本特开2010 - 108777号公报)。以下,说明以往的车辆用前照灯。以往的车辆用前照灯具备半导体型光源、固定反射器、可动反射器、驱动源和由齿轮齿条副构成的驱动力传递机构。以下,说明以往的车辆用前照灯的作用。当·可动反射器位于第一位置时,如果点亮半导体型光源,就得到近光用配光图案。如果使该可动反射器经由驱动源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位于第二位置时,就得到远光用配光图案。在这种车辆用前照灯中,较小地维持驱动力传递机构的齿条与齿轮之间的负载,并且高精度地维持可动反射器的停止位置(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位置精度是很重要的。可是,以往的车辆用前照灯由于齿条以及齿轮的热膨胀收缩的影响,如果将齿条和齿轮之间的齿隙设定为“0”,则虽然能够高精度地维持位置精度,但由于热膨胀导致齿条和齿轮之间的负载增大。另一方面,如果将齿条和齿轮之间的齿隙设定地较大,则虽然能够较小地维持齿条和齿轮之间的负载,但由于热收缩导致齿隙进一步变大,从而位置精度降低。另外,在以往的车辆用前照灯中,驱动力传递机构的齿条和齿轮的啮合状态(条件)稳定是很重要的。可是,就以往的车辆用前照灯而言,由于驱动力传递机构的齿条和齿轮在组装时或组装后的振动或工作负载等,有时会出现如下的情况,即,齿条以与驱动源的固定中心为中心旋转,从而齿条的平齿部和齿轮的圆形齿部的啮合状态(条件)变得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驱动力传递机构的齿条和齿轮的工作负载增加从而需要将驱动源大型化,或者,需要设置防止齿条旋转的机构。由于该驱动源的大型化或齿条的旋转防止机构等部件的增加,有制造成本提闻、质量和消耗电力变大的倾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如下的车辆用前照灯,即,能够较小地维持驱动力传递机构的齿条和齿轮之间的负载,并且,能够高精度地维持可动反射器的停止位置的位置精度。另外,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如下的车辆用前照灯,S卩,能够使驱动力传递机构的齿条和齿轮的啮合状态(条件)稳定。本专利技术(方案一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半导体型光源;固定反射器,具有使来自于半导体型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面;可动反射器,具有使来自于半导体型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面,且配置成能够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旋转;驱动源;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该驱动力传递机构设在驱动源和可动反射器之间,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给可动反射器,从而使可动反射器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驱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弹性变形结构的齿条、和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本专利技术(方案二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齿条是设有与节线平行的狭缝,并向与狭缝交叉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结构的齿条。本专利技术(方案三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齿条是由板部件构成,并向与板部件交叉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结构的齿条。本专利技术(方案四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半导体型光源;固定反射器,具有使来自于半导体型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面;可动反射器,具有使来自于半导体型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面,且配置成能够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旋转;驱动源;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该驱动力传递机构设在驱动源和可动反射器之间,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给可动反射器,从而使可动反射器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驱动力传递机构包括齿条和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可动反射器位于至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停止位置时的、齿条的齿部或者齿轮的齿部之中至少任意一方的齿部的高度,高于可动反射器位于至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停止位置以外的位置时的、齿条的齿部或者齿轮的齿部之中至少任 意一方的齿部的高度。本专利技术(方案五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齿条的两端部的齿部的高度高于齿条的中间部的齿部的高度,可动反射器停止的第一位置是齿轮与齿条的一端部的齿部相啮合的位置,可动反射器停止的第二位置是齿轮与齿条的另一端部的齿部相啮合的位置。本专利技术(方案六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可动反射器停止的第一位置是齿轮与齿条的一端部的齿部相啮合的位置,可动反射器停止的第二位置是齿轮与齿条的另一端部的齿部相啮合的位置,齿轮的齿部之中,与齿条的一端部的齿部相啮合的齿部以及与齿条的另一端部的齿部相啮合的齿部的高度,高于与齿条的中间部的齿部相啮合的齿部的高度。本专利技术(方案七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半导体型光源;固定反射器,具有使来自于半导体型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面;可动反射器,具有使来自于半导体型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面,且配置成能够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旋转;驱动源;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该驱动力传递机构设在驱动源和可动反射器之间,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给可动反射器,从而使可动反射器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驱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固定在驱动源上的齿条、和固定在可动反射器上并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与齿轮啮合的齿条的齿部形成为以齿条的与驱动源的固定中心为中心的圆形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状。本专利技术(方案八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半导体型光源;固定反射器,使来自于半导体型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面;可动反射器,具有使来自于半导体型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面,且配置成能够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旋转;驱动源;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该驱动力传递机构设在驱动源和可动反射器之间,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给可动反射器,从而使可动反射器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驱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固定在驱动源上的齿条、和固定在可动反射器上并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与齿轮啮合的齿条的齿部形成为以齿条的与驱动源的固定中心为中心的圆形形状。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方案一的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前照灯由于齿条是弹性变形结构的齿条,因此能够吸收齿条以及齿轮的热膨胀收缩,其结果,能够较小地维持驱动力传递机构的齿条和齿轮之间的负载,并且,能够高精度地维持可动反射器的停止位置的位置精度。即,在将齿隙(游隙、间隙)设定为“0”的状态下,若齿条和齿轮热膨胀而使得齿条和齿轮之间的负载增大,则为了吸收该负载的增大造成的影响,齿条弹性变形来吸收热膨胀的影响,能够较小地维持齿条和齿轮之间的负载。由此,能够实现驱动源的小型化、成本和质量和消耗电力的轻减化。另一方面,若齿条和齿轮热收缩而使得齿条和齿轮之间的齿隙增大,则为了吸收该齿隙的增大造成的影响,齿条弹性变形来吸收热收缩的影响,因此能够将齿隙维持在“0”的状态,并能够高精度地维持位置精度。如此,由于本专利技术(方案一的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前照灯能够较小地维持驱动力传递机构的齿条和齿轮之间的负载,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顺利地且在短时间内进行近光用配光图案和远光用配光图案的切换。并且,由于能够高精度地维持可动反射器的停止位置的位置精度,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近光用配光图案以及远光用配光图案等的配光精度。除此之外,作为驱动力传递机构的齿条和齿轮的材料,不需要选择线膨胀系数(热膨胀率)较小的高价的材料,随之能够使制造成本变得廉价。·本专利技术(方案二的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前照灯由于在齿条上设置了与节线平行(也包括大致平行)的狭缝,因此结构简单。并且,由于相对于热膨胀收缩能够可靠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可靠地吸收热膨胀收缩,能够较小地维持驱动力传递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前照灯,至少切换第一配光图案和第二配光图案而照射车辆的前方,其特征在于,具备:半导体型光源;固定反射器,具有使来自于所述半导体型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面;可动反射器,具有使来自于所述半导体型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面,且配置成能够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旋转;驱动源;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设在所述驱动源和所述可动反射器之间,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可动反射器,从而使所述可动反射器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弹性变形结构的齿条和与所述齿条相啮合的齿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部俊也
申请(专利权)人: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