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现有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存在的强度和刚性不足,外观造型不易形成立体空间等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包括:立管、主管和前撑管形成前三角结构,左、右前曲形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前撑管的底部和主管中后部连接,且设置有发动机后悬挂上支承管和发动机后悬挂下支承管;左、右后曲形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左、右前曲形管和尾横板连接,左、右后支撑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左、右前曲形管的底部和左、右后曲形管的中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车架的强度和刚性大幅提高,能适应多种机型,车架的外观造型形成立体空间,能够满足多种外观造型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两轮摩托车车架,特别涉及到一种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
技术介绍
两轮摩托车主要作为城市和山区的路面交通代步工具,除承载驾驶员之外,还有可能承载旅客或货物,因此,需要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车架作为两轮摩托车主要承重载体,一方面要承受较大的重量,另一方面还要经受路面颠簸造成的震动,因此,两轮摩托车车架的强度和刚性十分重要。另外,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提高,两轮摩托车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外,还需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外观造型,而车架作为两轮摩托车的主要支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轮摩托车外观造型。因此,两轮摩托车车架的还需要有较好的造型结构。现有技术两轮摩托车大都采用单管结构,即由一根钢管弯曲成车架主体,一 端连接前轮支架,另一端连接后轮支架,当中设置座椅支架,以此构成两轮摩托车车架;或者采用钢管焊接成三角型结构,形成车架主体,再在车架主体上连接前轮支架、后轮支架和座椅支架等部件。这类车架由于采用所谓单管结构,其强度和刚性都有些不足;另外,单管结构所形成的是平面结构,很难在外观造型上形成立体空间,直接影响了两轮摩托车外观造型。显然,现有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存在着强度和刚性不足,外观造型不易形成立体空间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存在的强度和刚性不足,外观造型不易形成立体空间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包括立管、主管和前撑管形成前三角结构,且在主管和前撑管之间设置有前横管;左、右前曲形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前撑管的底部和主管中后部连接,且在左、右前曲形管之间设置有发动机后悬挂上支承管和发动机后悬挂下支承管;左、右后曲形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左、右前曲形管和尾横板连接,且在左、右后曲形管的中前部设置有中横管,左、右后曲形管的前端部分别连接上横管的两个端头,上横管的中部与主管的尾部连接;左、右后支撑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左、右前曲形管的底部和左、右后曲形管的中部连接,且在与左、右前曲形管底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的左、右前曲形管分别由前管、连接管和后管焊接成U型结构,并且,两个端头分别向内弯曲且分别与前撑管的底部和主管中后部连接,由此形成车架的摇篮结构。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的左、右前曲形管的前管上分别焊接有发动机前悬挂左下支承和发动机前悬挂右下支承。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在主管和上横管的连接处焊接有中心减震上支承,并且,中心减震上支承的中心孔位置位于主管和上横管之间。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在左、右后支撑管与左、右后曲形管中部的连接处分别焊接有左、右后减震支承板。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的立管采用胀形工艺安装向心推力轴承。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设置在发动机后悬挂上支承管上的发动机右后悬挂和发动机后悬挂左支承之间的间距大于发动机上安装孔处的开档距离,设置在发动机后悬挂下支承管上的发动机下悬挂右支承与发动机下悬挂左支承之间的间距大于发动机下安装孔处的开档距离。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主管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不设置左、右前曲形管,同时,保持其他结构不变。 本专利技术轻型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车架的强度和刚性大幅提高,能适应多种机型,车架的外观造型形成立体空间,能够满足多种外观造型的需要。附图说明附图I是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的三维示意 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轻型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附图I是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的三维示意图,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中,I为立管,2为主管,3为前撑管,4为左前曲形管,5为右前曲形管,6为发动机后悬挂下支承管,7为发动机后悬挂上支承管,8为前横管,9为左后曲形管,10为右后曲形管,11为左后支撑管,12为右后支撑管,13为中心减震上支承,14为左、右后减震支承板,15为尾横板,16为中横管,17为加强筋,18为上横管,4-1为前管,4-2为连接管,4-3为后管,4-4为发动机前悬挂左、右下支承,6-1为发动机下悬挂右支承,6-2为发动机下悬挂左支承,7-1为发动机右后悬挂,7-2为发动机后悬挂左支承。由图可知,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包括包括立管I、主管2和前撑管3形成前三角结构,且在主管I和前撑管3之间设置有前横管8 ;左、右前曲形管(4,5)对称设置在主管2两侧并分别与前撑管3的底部和主管2中后部连接,且在左、右前曲形管之间设置有发动机后悬挂上支承管7和发动机后悬挂下支承管6 ;左、右后曲形管(9,10)对称设置在主管2两侧并分别与左、右前曲形管(4,5)和尾横板15连接,且在左、右后曲形管(9,10)的中前部设置有中横管16,左、右后曲形管(9,10)的前端部分别连接上横管18的两个端头,上横管18的中部与主管2的尾部连接;左、右后支撑管(11,12)对称设置在主管2两侧并分别与左、右前曲形管(4,5)的底部和左、右后曲形管(9,10)的中部连接,且在与左、右前曲形管底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17。需要说明的是,在主管I和前撑管3之间增加前横管8目的在于增加强度和刚性。所述左、右前曲形管(4,5)分别由前管4-1、连接管4-2和后管4-3焊接成U型结构,并且,两个端头分别向内弯曲且分别与前撑管3的底部和主管2中后部连接,由此形成车架的摇篮结构。显然,所谓摇篮结构不仅大幅提高了车架的强度和刚性,并且,十分有利于形成立体空间,在所述立体空间内部安置发动机,在所述立体空间外部形成立体装饰造型。为此,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的左、右前曲形管(4,5)的前管上分别焊接有发动机前悬挂左下支承4-4和发动机前悬挂右下支承4-4。为方便发动机的安装,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设置在发动机后悬挂上支承管7上的发动机右后悬挂7-1和发动机后悬挂左支承7-2之间的间距大于发动机上安装孔处的开档距离,设置在发动机后悬挂下支承管6上的发动机下悬挂右支承6-1与发动机下悬挂左支承6-2之间的间距大于发动机下安装孔处的开档距离。在实际安装发动机时,可以通过增加衬套与发动机安装尺寸进行配合,提高了发动机装配的灵活性,适应多种机型。当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用于悬挂较小排量发动机时,可以不设置左、右前曲形管(4,5),同时,保持其他结构不变。此时,车架整体将变形为传统跨骑式车架。为提高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的减振性能,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在主 管2和上横管18的连接处焊接有中心减震上支承13,并且,中心减震上支承13的中心孔位置位于主管I和上横管18之间。并且,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在左、右后支撑管(11,12)与左、右后曲形管(9,10)中部的连接处分别焊接有左、右后减震支承板14。因此,本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可以同时配置中心减震和双后减震两种减振机构,大大提高了车架的减振性能。显然,增加焊接左、右后减震支承板14有利于提高左、右后支撑管(11,12)与左、右后曲形管(9,10)的连接强度和刚性。并且,将中心减震上支承13的中心孔位置设置在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车架结构包括:立管、主管和前撑管形成前三角结构,且在主管和前撑管之间设置有前横管;左、右前曲形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前撑管的底部和主管中后部连接,且在左、右前曲形管之间设置有发动机后悬挂上支承管和发动机后悬挂下支承管;左、右后曲形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左、右前曲形管和尾横板连接,且在左、右后曲形管的中前部设置有中横管,左、右后曲形管的前端部分别连接上横管的两个端头,上横管的中部与主管的尾部连接;左、右后支撑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左、右前曲形管的底部和左、右后曲形管的中部连接,且在与左、右前曲形管底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车架结构包括立管、主管和前撑管形成前三角结构,且在主管和前撑管之间设置有前横管;左、右前曲形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前撑管的底部和主管中后部连接,且在左、右前曲形管之间设置有发动机后悬挂上支承管和发动机后悬挂下支承管;左、右后曲形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左、右前曲形管和尾横板连接,且在左、右后曲形管的中前部设置有中横管,左、右后曲形管的前端部分别连接上横管的两个端头,上横管的中部与主管的尾部连接;左、右后支撑管对称设置在主管两侧并分别与左、右前曲形管的底部和左、右后曲形管的中部连接,且在与左、右前曲形管底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右前曲形管分别由前管、连接管和后管焊接成U型结构,并且,两个端头分别向内弯曲且分别与前撑管的底部和主管中后部连接,由此形成车架的摇篮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右前曲形管的前管上分别焊接有发动机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旭,孙敏,左辉荣,蒋显恒,陈亚娟,周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