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配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58634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配线结构。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具备:两端经由设在底板上的电源侧贯通口及电负载侧贯通口而插入所述车辆内的管(20)、穿过管(20)内而将电源与电负载连接的电缆(40a、40b、41),在该车辆的配线结构中,从电源侧贯通口(60)插入的管(20)的端部引出的电缆由设置在车辆内部的第一线缆引导件(70)限制而配线至与电源连接的连接部,并且,从电源侧贯通口(60)插入的管(20)的端部到达至第一线缆引导件(70)的设置部位,管(20)由贯通口密封构件(61)支承,该贯通口密封构件(61)具有供管(20)贯通的管贯通口(62)并堵塞电源侧贯通口(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电缆将搭载于车辆上的电源和电负载间连接的车辆的配线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有如下这样的车辆的配线结构,即,在例如具备发动机和电动机来作为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辆中,通过穿过配置在车辆的底板下表面的金属制管的电缆将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中的电动机和设置在车辆后部的行李室附近的电池或PDU(Power Drive Unit)间连接(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218189号公报)。在上述现有的车辆的配线结构中,穿过管的电缆在到插入行李室中的管的端部之前被管限制,但对于从端部开始到电源的配线而言,由于车辆的装配作业者必须在避开其它的配置部件等的同时使电缆通过到里面的部位,因此存在作业性差的不良情况。此外,在将电缆穿过金属制管而配线时,通过将金属制管与车辆的本体地(body earth)连接,能够减轻高频噪声对金属制管内的影响,但在从金属制管开始的配线部位,存在对高频噪声的耐性劣化的不良情况。另外,从金属制管开始的配线存在如下不良情况,即,在使电缆露出时,电缆在车辆的碰撞时等容易破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电缆的配线作业性的提高、对高频噪声的耐性的提高以及配线强度的增大的车辆的配线结构。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其涉及一种车辆的配线结构,通过电缆将在车辆内部沿该车辆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电源和电负载间连接,其具备管,其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底板下表面的所述电源的设置部位的下方位置与所述电负载的设置部位的下方位置之间,且两端经由在底板上设置的电源侧贯通口及电负载侧贯通口而插入所述车辆内;电缆,其穿过所述管内,将所述电源与所述电负载连接。并且,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的特征在于,从所述电源侧贯通口插入的所述管的端部引出的所述电缆由设置在车辆内部的第一线缆引导件限制而配线至该电缆与所述电源的连接部,并且从所述电源侧贯通口插入的所述管的端部到达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的设置部位,所述管由贯通口密封构件支承,该贯通口密封构件具有供所述管贯通的管贯通口且将所述电源侧贯通口堵塞。根据所述本专利技术,从所述电源侧贯通口插入的所述管的端部到达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的设置部位。因此,车辆的配线作业者沿着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确保从所述管的端部引出的所述电缆的配线路径,从而能够容易将所述电缆与所述电源连接。此外,所述管贯通所述管贯通口而由堵塞所述电源侧贯通口的所述贯通口密封构件支承。因此,所述电缆与所述电源侧贯通口的棱角不会发生干涉,此外,从所述管的端部引出的所述电缆被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保护,因此能够提高对碰撞等的所述电缆的强度。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口密封构件的所述管贯通口由密封树脂形成, 贯通的所述管经由该密封树脂而被支承。根据所述本专利技术,经由密封树脂形成的所述管贯通口支承所述管,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所述管向所述管贯通口的贯通作业,并且,在贯通后,利用密封树脂的密接性,能够将所述管固定支承于所述管贯通口。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管贯通口与索环(grommet)由密封树脂形成为一体,所述索环用于保护从所述管的端部引出的所述电缆,以免其受该端部的棱角的影响。根据所述本专利技术,由于能够与使所述管贯通所述管贯通口的作业配合而进行将索环安装到所述管的端部的作业,因此能够提高所述电缆的配线作业性。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口密封构件的所述管贯通口的中心从所述贯通口密封构件的堵塞所述第一贯通口的部分的中心偏离。根据所述本专利技术,在使所述管贯通所述管贯通口的状态下将所述贯通口密封构件安装到所述电源侧贯通口时,所述管的位置从所述电源侧贯通口的中心偏离,该偏离方向的相反侧的部分的作业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容易进行所述贯通口密封构件的安装。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管为金属制,且与车辆的本体地连接而实现接地。根据所述本专利技术,由于与车辆的本体地连接的所述管的端部插入至到达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因此能够降低高频噪声对所述电缆的影响。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与所述电缆的连接部和所述电源侧贯通口在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具备第二线缆引导件,其使经由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而在车辆的前后方向突出的所述电缆向所述电源与所述电缆的连接部的方向弯曲。根据所述本专利技术,所述车辆的配线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将从所述电源侧贯通口插入的所述管的端部取出的所述电缆的配线方向沿着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及所述第二线缆引导件变更,从而将所述电缆与所述电源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在混合动力车辆中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配线结构时的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的混合动力车辆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图3是混合动力车辆的底板下表面的结构图及电缆穿过的金属制管的断面图。图4是从底板侧面观察到的金属制管向底板下表面插入的插入部的说明图。图5是从底板上面观察到的从金属制管引出的电缆的配线的说明图。图6是贯通口密封构件的详图。图7是安装于索环和贯通口密封构件的管构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 7,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在混合动力车辆中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配线结构时的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的混合动力车辆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参照图1、图2,在混合动力车辆1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室2中配置有动力单元6,该动力单元6具备发动机3、电动发电机4(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电负载)、自动变速器5、空调装置用的电动压缩机9 (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电负载)、低电压电池8以及控制发动机3的动作等的控制器10。电动发电机4是三相的DC无刷电动机,电动发电机4和发动机3的驱动力经由自动变速器5向作为驱动轮的前轮7传递。此外,在混合动力车辆1的减速时等,从前轮7向电动发电机4传递驱动力时,电动发电机4作为发电机而发挥功能。并且,电动发电机4的发电电力经由电动机用变换器32回收到高电压电池33中。在电动压缩机9中设置有压缩机用电动机(未图示),压缩机用电动机的驱动轴能够与发动机3的曲轴连接。压缩机用电动机为三相电动机,从压缩机用变换器31向压缩机用电动机供给电力。在混合动力车辆1的车身后部的行李室15中配置有电装单元30(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电源)。在电装单元30中收容有对电动发电机4进行旋转控制电动机用变换器32、对电动压缩机9进行旋转控制的压缩机用变换器31、高电压电池33及降低高电压电池33的输出电压的DC/DC转换器;34。电动机用变换器32将从高电压电池33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成三相交流电流而驱动电动发电机4。另外,压缩机用变换器31也将从高电压电池33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成三相交流电流而驱动压缩机9。电动发电机4和电动机用变换器32由三相的电动机用电缆40a连接。同样地,压缩机9和压缩机用变换器31由三相的压缩机用电缆40b连接。此外,DC/DC转换器34和低电压电池8由低电压电缆41连接,该低电压电缆41用于供给在控制器10等的动作或低电压电池8的充电中使用的电力。在混合动力车辆1的底板19的下表面配置有金属制管20,该金属制管20 —端插入发动机室2且另一端插入行李室15。并且,电动机用电缆40a、压缩机用电缆40b以及低电压电缆41穿过金属制管20而将发动机室2的动力单元6与行李室15的电装单元30之间连接。此外,金属制管20与混合动力车辆1的本体地连接,由此提高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配线结构,通过电缆将在车辆内部沿该车辆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电源和电负载间连接,其具备:管,其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底板下表面的所述电源的设置部位的下方位置与所述电负载的设置部位的下方位置之间,且两端经由在底板上设置的电源侧贯通口及电负载侧贯通口而插入所述车辆内;电缆,其穿过所述管内,将所述电源与所述电负载连接,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的特征在于,从所述电源侧贯通口插入的所述管的端部引出的所述电缆由设置在车辆内部的第一线缆引导件限制而配线至该电缆与所述电源的连接部,并且从所述电源侧贯通口插入的所述管的端部到达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的设置部位,所述管由贯通口密封构件支承,该贯通口密封构件具有供所述管贯通的管贯通口且将所述电源侧贯通口堵塞。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浩央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