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57472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能够不降低湿路性能并提高在干燥路面上转弯行驶时的抓地性。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2)设置有多条沟,所述沟包括胎肩横沟(6),该胎肩横沟(6)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与轮胎赤道间隔胎面接地宽度的10~20%的距离,并且轮胎轴向的外端越过接地端向外侧延伸。在与胎肩横沟(6)的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截面中,所述胎肩横沟的沟壁面(6b)的构成包括:基部(10),其从沟底(6a)向胎面踏面侧延伸;倒角面(11),其在所述基部(10)的轮胎径向外端(10e)与胎面踏面(2a)之间以圆弧状延伸并进行连接。所述倒角部(11)的曲率半径(R1)为4.0~10.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改善设置在胎面部的胎肩横沟的边缘部分的截面形状,来获得不 降低湿路性能而能够提高在干燥路面上转弯行驶时的抓地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在为汽车障碍赛或环形路线行驶用途所制造的充气轮胎中,与一般的轿车用充气 轮胎相比较要求具有高速下的操纵稳定性能。特别是,在汽车障碍赛中,由于行驶路上有很 多弯道,因此特别重视转弯时的抓地性。为了提高转弯时的抓地性,通过减少在充气轮胎的 胎面部形成的沟的容积来提高陆地比即可。然而,如果将陆地比设定得较高,则存在引起湿路性能降低的问题。这样,在干燥 路面转弯下的抓地性和湿路性能就是二律背反的事情,因此要两者兼顾是非常困难的。相 关技术如下。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1448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主要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以 由从沟底向胎面踏面侧延伸的基部、和在该基部与胎面踏面之间以圆弧状延伸进行连接的 倒角部来构成设置于胎面部的胎肩横沟的沟壁面为基本,从而获得不降低湿路性能并提高 在干燥路面上转弯行驶时的抓地性的充气轮胎。本专利技术中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充气轮胎,是在胎面部设置有多条沟的充 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沟包括胎肩横沟,上述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与轮胎赤道间 隔胎面接地宽度的10 20%的距离,并且轮胎轴向的外端越过接地端向外侧延伸,在与所 述胎肩横沟的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截面中,所述胎肩横沟的沟壁面包括基部,其从沟底向胎 面踏面侧延伸;倒角面,其在所述基部的轮胎径向外端与胎面踏面之间以圆弧状延伸并进 行连接,所述倒角部的曲率半径为4. 0 10. 0mm。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所述胎肩 横沟以未与其他沟连通的方式延伸。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所述 胎肩横沟相对于轮胎周向以30 90度的角度倾斜,并且该角度从所述内端侧朝向所述外 端侧渐增。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 基础上,在所述胎面部的从轮胎赤道到比胎面接地宽度的15%还靠外侧的区域内,仅设置 相对于轮胎周向以30度以上的角度倾斜的横沟。另外,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 基础上,所述胎肩横沟的倒角部的曲率半径从所述内端侧朝向外端侧渐增。另外,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3基础上,所述胎肩横沟的所述倒角部的轮胎径向的深度为2. 0 6. 0mm。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形成胎肩横沟,该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与轮 胎赤道间隔胎面接地宽度的10 20%的距离,并且轮胎轴向的外端越过接地端向外侧延 伸,这样,通过使胎肩横沟的外端延伸到转弯时接地的接地端的外侧区域,因此即使在湿路 上转弯时也能够获得排水效果。因此,能够提高在湿路上转弯时的抓地性从而发挥较高的 操纵稳定性能。另外,胎肩横沟的沟壁面在与其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截面中,其构成包括基部,其 从沟底向胎面踏面侧延伸;倒角部,其在上述基部的轮胎径向外端与胎面踏面之间以圆弧 状延伸并进行连接,倒角部的曲率半径被限定为4. 0 10. 0mm。这样的胎肩横沟在干燥路 面上转弯时,随着作用于胎肩区域的接地压的增大使上述倒角部接地,从而能够增加胎肩 区域的接地面积。因此,提高在干燥路面上转弯行驶时的抓地性。另外,由于借助倒角部增 大了沟容积,因此也不会牺牲在湿路面上的排水性。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不降低湿路性能并提高在干燥路面上转弯行 驶时的抓地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A-A截面图。图4是与胎肩横沟的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图。图5(a)至(c)分别是图1的a-a截面图、b-b截面图以及c-c截面图。图6是与胎冠沟的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与胎肩横沟的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图。图8是表示比较例和实施例的与胎肩横沟的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2a...胎面踏面;3...沟;5...胎冠 沟;6...胎肩横沟;6a...沟底;6b...沟壁面;10...基部;10e...外端;11...倒角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未图示出整体)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1所 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是指定了转动方向N的汽车障碍赛或者赛车等竞技用的轿车 用充气轮胎。这里,上述转动方向N例如是在胎侧部(省略图示)等通过文字和/或绘制 符号来表示的。在上述胎面部2上形成有多条沟3。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沟3由设置在轮胎赤 道C侧的胎冠沟5、和设置在胎面部2的接地端Te侧的胎肩横沟6构成。各沟5、6分别沿 轮胎周向间隔设置,并被设置成相互不连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上除了上述沟 5、6以外未设置其他的沟。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以较高的陆地比形成。上述陆地比虽未特殊限定,然而过大的话,则降低排水性能易而使湿路性能变差, 相反过小的话,作为竞技用轮胎则存在降低在干燥路面上的抓地性的倾向。根据这样的观点,陆地比优选为60%以上,更优选为65%以上,并且优选为75%以下,更优选为70%以 下。这里,在本说明书中,陆地比是用陆地部分的接地合计面积与填满了胎面部2的所有沟 的状态下测量的接地端Te、Te间的表面积之比来表示的。另外,上述“胎面端” Te,是在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正规 状态的轮胎上加载正规载荷,并以0度外倾角接地为平面时的在轮胎轴向最外侧接地的位 置,将该接地端Te、Te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作为胎面接地宽度。另外,轮胎各部分的尺寸 等,在未作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为上述正规状态下的值。另外,上述“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一轮胎规 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 Rim",如 果是 ETRT0,则为 “MeasuringRim”。另外,上述“正规内压”,是按每一轮胎规定上述规格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 为“最高空气压力”,如果是 TRA,则为表 “TIRE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0,则为“ INFLATION PRESSURE”,然而在轮胎为轿 车用的情况下为180kPa。此外,“正规载荷”,是按每一轮胎规定上述规格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 大负荷能力”,如果是 TRA,则为表“TIRE L0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0,则为“LOAD CAPACITY”。如图2放大表示的那样,上述胎冠沟5形成为具有主部5a和副部5b的大致“、,, 字状,其中上述主部5a是从位于轮胎轴向最内侧的内端5i朝向轮胎轴向外侧且与转动方 向N反方向平滑地倾斜而延伸;上述副部5b是从上述内端5i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并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是在胎面部设置有多条沟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沟包括胎肩横沟,所述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与轮胎赤道间隔胎面接地宽度的10~20%的距离,并且轮胎轴向的外端越过接地端向外侧延伸,在与所述胎肩横沟的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截面中,所述胎肩横沟的沟壁面包括:基部,其从沟底向胎面踏面侧延伸;倒角面,其在所述基部的轮胎径向外端与胎面踏面之间以圆弧状延伸并进行连接,所述倒角部的曲率半径为4.0~10.0mm。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川利晴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