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6736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是得到能够避免因高压侧浮动偏移电压VS的负变动引起的误动作和锁定击穿的半导体器件。在NMOS14与PMOS15之间,在n型杂质区28的上表面内以与p型阱29相接的方式形成p↑[+]型杂质区33。在p↑[+]型杂质区33上形成电极41,电极41与高压侧浮动偏移电压端子VS连接。p↑[+]型杂质区33的杂质浓度比p型阱29的杂质浓度高,另外,p↑[+]型杂质区33形成得比p型阱29浅。在p↑[+]型杂质区33与PMOS15之间,在n型杂质区28的上表面内形成n↑[+]型杂质区32。在n↑[+]型杂质区32上形成电极40,电极40与高压侧浮动供给绝对电压VB端子连接。(*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器件,特别是涉及用于驱动倒相器等功率器件的功率器件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功率器件具备串联连接的第1和第2 N沟道绝缘栅型双极晶体管(IGBT)和功率器件驱动装置。第1 IGBT的集电极电极与主电源连接,第2 IGBT的发射极电极与接地电位连接。第1 IGBT的发射极电极和第2 IGBT的集电极电极与负载连接。为了保护第1和第2 IGBT免受负载引起的反电动势的破坏,自由工作二极管分别与第1和第2 IGBT反向并联连接。功率器件驱动装置包含用于控制第1 IGBT的高压侧驱动部和用于控制第2 IGBT的低压侧驱动部。另外,功率器件驱动装置具备与第1 IGBT的发射极电极连接的VS端子;经电容器与第1 IGBT的发射极电极连接的VB端子;与第1 IGBT的控制电极连接的HO端子;与第2IGBT的发射极电极连接的COM端子;经电容器与第2 IGBT的发射极电极连接的VCC端子;与第2 IGBT的控制电极连接的LO端子;以及GND端子。这里,VS是构成高压侧驱动部的基准电位的高压侧浮动偏移电压。VB是构成高压侧驱动部的电源的高压侧浮动供给绝对电压,它由高压侧浮动电源供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它是用于驱动具有第1电极、第2电极和控制电极的开关器件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经电容性元件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2端子;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衬底; 在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主表面内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1杂质区;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2杂质区;具有在上述第2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上述第2导电类型的源/漏区的第1晶体管;   具有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2端子连接的...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3-27 87822/031.一种半导体器件,它是用于驱动具有第1电极、第2电极和控制电极的开关器件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经电容性元件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2端子;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衬底;在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主表面内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1杂质区;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2杂质区;具有在上述第2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上述第2导电类型的源/漏区的第1晶体管;具有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2端子连接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源/漏区的第2晶体管;以及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3杂质区和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2端子连接的上述第2导电类型的第4杂质区中的至少一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3杂质区与上述第2杂质区相接,并且连续地或断续地包围上述第2杂质区而形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5杂质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与上述第1杂质区相接在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隔离区,上述第5杂质区在上述隔离区与上述第2杂质区之间连续地或断续地包围上述第2杂质区而形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1或第2端子连接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5杂质区;贯通上述第5杂质区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沟槽;以及在对上述沟槽的壁面进行限定的部分的上述第1杂质区内形成的、与上述第1或第2端子连接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6杂质区。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与上述第1杂质区相接在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隔离区,上述第5和第6杂质区在上述隔离区与上述第2杂质区之间连续地或断续地包围上述第2杂质区而形成。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与上述第1杂质区相接在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隔离区,上述第4杂质区在上述隔离区与上述第2杂质区之间连续地或断续地包围上述第2杂质区而形成。8.一种半导体器件,它是用于驱动具有第1电极、第2电极和控制电极的开关器件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经电容性元件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2端子;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衬底;在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主表面内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1杂质区;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2杂质区;具有在上述第2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上述第2导电类型的源/漏区的第1晶体管;具有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2端子连接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源/漏区的第2晶体管;以及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3杂质区和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2端子连接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4杂质区中的至少一方。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与上述第1杂质区相接在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隔离区,上述第4杂质区在上述隔离区与上述第2杂质区之间连续地或断续地包围上述第2杂质区而形成。10.一种半导体器件,它是用于驱动具有第1电极、第2电极和控制电极的开关器件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1端子;经电容性元件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的第2端子;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衬底;在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主表面内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1杂质区;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2杂质区;具有在上述第2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1端子连接的上述第2导电类型的源/漏区的第1晶体管;具有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2端子连接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源/漏区的第2晶体管;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与上述第1或第2端子连接的上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3杂质区;贯通上述第3杂质区在上述第1杂质区的上述主表面内形成的沟槽;以及在对上述沟槽的壁面进行限定的部分的上述第1杂质区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幡手一成秋山肇清水和宏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