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73765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悬架系统,设于车架和车轴之间,包括单作用油缸和单缸油路、连接油路、蓄能器组件、主油路等,单作用油缸与车架和车轴连接,在车架和车轴之间形成弹性支撑,单缸油路与单作用油缸连通,主油路通过连接油路与单缸油路、蓄能器组件连通,液压油能够流过连接油路和单缸油路进入单作用油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悬架系统用单作用油缸代替现有技术中双作用油缸,简化了油缸结构,降低了成本,控制阀组和控制过程简单,便于控制和安装。蓄能器组件采用由低压蓄能器和高压蓄能器组成的两级压力式结构,能适应变化较大的载荷,实现大范围缓冲和空满载自适应功能,在不同载荷的情况下,车辆悬架系统均具有良好的缓冲减振效果。

A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which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rame and the axle, including a single-acting cylinder and a single-cylinder oil circuit, a connecting oil circuit, an accumulator assembly, a main oil circuit, etc. The single-acting cylind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ame and the axle, forming an elastic support between the frame and the axle, the single-cylinder oil circu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ingle-acting oil cylinder, and the main oil circu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ingle-cylinder oil circuit and the accumulator group by connecting the oil circuit and the single-cylinder oil circuit The components are connected, and the hydraulic oil can flow through the connecting oil path and the single cylinder oil path into the single-acting oil cylinder. The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replaces the dual-acting cylinder in the prior art with a single-acting cylinder, simplifies the structure of the cylinder, reduces the cost, and has simple control valve group and control process, and is convenient for control and installation. Accumulator assembly is a two-stage pressure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low-pressure accumulator and high-pressure accumulator. It can adapt to large-scale load change and realize large-scale buffer and full-load adaptive function. Under different loads,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has good cushioning and vibration reduction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悬架系统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设于车架和车轴之间的车辆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悬架是指车身或车架和车轮或车桥之间的一个连接结构系统,是车辆中的一个重要总成部分,关系到车辆的多种使用性能。悬架的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衰减冲击力引起的振动,以保证车辆能平顺地行驶。当车辆行驶在路面上时因地面的变化而受到振动及冲击,这些冲击的力量其中一部分会由轮胎吸收,但绝大部分是依靠设于车架和车轴之间的悬架来吸收。传统的悬架多采用弹簧悬架或者空气悬架,在国外,空气悬架在重型货车上的使用率超过80%,在高速客车和豪华城市客车上的使用率已达100%,部分轿车也安装了空气悬架。空气悬架的工作原理就是用空气压缩机形成压缩空气,并将压缩空气送到弹簧和减振器的空气室中,以此来改变车辆的高度,达到缓冲减振的目的。但是,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较强,在使用空气悬架时会出现响应速度慢、调节时间长的问题,同时,空气悬架升降后会随着载荷变化也产生变化,需要再次或多次升降调整。另外,空气悬架升降后存在弹性,尤其是空载或轻载时弹性更大,严重影响装卸货物的稳定性。因此,出现了油气弹簧悬架。油气弹簧悬架中的油气弹簧缸以气体作为弹性介质,液体作为传力介质,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和减振作用,还能够调节车架的高度,适用于重型车辆和大客车使用。油气弹簧缸中的气体通常是惰性气体,常选择氮气。现有技术中的油气弹簧悬架,油气弹簧缸选用的是双作用油气弹簧缸,为了更好地控制双作用油气弹簧缸,往往将双作用油气弹簧缸的油路设计的很复杂,成本较高。同时,双作用油气弹簧缸的行程受到车架与车轴之间安装空间的限制,缓冲减振的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悬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气悬架存在的响应速度慢、稳定性差和双作用油气弹簧悬架存在的结构复杂、缓冲减振效果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悬架系统,设于车架和车轴之间,包括:单作用油缸,单作用油缸分别与车架和车轴连接,能够在车架和车轴之间形成弹性支撑;单缸油路,单缸油路与单作用油缸的油腔连通,还包括连接油路、蓄能器组件、主油路,其中,主油路通过连接油路与单缸油路、蓄能器组件连通,主油路的液压油能够依次流过连接油路和单缸油路进入单作用油缸的油腔。可选地,单缸油路上设有第一单向节流阀,单作用油缸内的液压油能够通过第一单向节流阀中的单向阀流入连接油路。可选地,车辆悬架系统还包括:双作用油缸,双作用油缸分别与车架和车轴连接,能够在车架和车轴之间形成弹性支撑;双缸油路,双缸油路分别与连接油路和主油路连通,主油路的液压油能够进入双缸油路和连接油路。可选地,双缸油路包括:第一管路,用于连通一对双作用油缸的有杆油腔;第二管路,用于连通一对双作用油缸的无杆油腔;第三管路,用于连通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可选地,第三管路上设有第一截止阀,第一管路中的液压油能够在流经第三管路上的第一截止阀后流入第二管路。可选地,连接油路与第三管路连通,第一管路的液压油能够在流入第三管路后,经过第一截止阀流入连接油路。可选地,连接油路上设有第二截止阀和第二单向节流阀,双缸油路的液压油能够通过第二单向节流阀中的单向阀和第二截止阀流入连接油路,并通过连接油路流入单缸油路和蓄能器组件。可选地,蓄能器组件与连接油路之间设有第三截止阀,连接油路内的液压油能够通过第三截止阀流入蓄能器组件。可选地,蓄能器组件包括高压蓄能器和低压蓄能器,高压蓄能器与低压蓄能器连通。可选地,主油路包括过滤器、泵、主单向阀、主截止阀、油箱,在供油时,油箱内的液压油通过过滤器后被泵吸入,泵能够将吸入的液压油排出,从泵排出的液压油能够在经过主单向阀和主截止阀后从主油路流入连接油路。可选地,主油路包括过滤器、泵、主单向阀、主截止阀、油箱,在供油时,油箱内的液压油通过过滤器后被泵吸入,泵能够将吸入的液压油排出,从泵排出的液压油能够在经过主单向阀和主截止阀后从主油路流入双缸油路。可选地,车辆悬架系统还包括安全油路,安全油路上设有溢流阀,从泵流出的液压油能够流入安全油路,在通过溢流阀后回到油箱。可选地,车辆悬架系统还包括回油油路,回油油路与主油路连通,回油油路上设有回油截止阀,在系统供油时,从泵流出的液压油能够在经过主单向阀后进入回油油路,通过回油截止阀后回到油箱;在系统回油时,主油路外部的液压油能够流入主油路,并能够在流过主截止阀后流入回油油路,通过回油截止阀后回到油箱。可选地,车辆悬架系统还包括换向控制油路,换向控制油路分别与双缸油路和主油路连通,换向控制油路设有换向阀。可选地,换向阀为三位四通换向阀,换向阀的滑阀性能代号为P,换向阀的A口与第二管路连通,换向阀的B口与第一管路连通,换向阀的T口与主油路连通,换向阀的P口与油箱连通,从泵流出的液压油能够在流过主单向阀后通过换向阀的T口流入换向阀,并能够经过换向阀的A口或B口,流入双缸油路。可选地,换向阀与双缸油路之间设有液压锁。可选地,单作用油缸为单作用油气弹簧缸。可选地,单作用油缸为单作用油气弹簧缸,双作用油缸为双作用油气弹簧缸。可选地,车辆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接臂,单作用油缸通过连接臂与车轴连接,连接臂一端与车架铰接,另一端与单作用油缸的活塞杆铰接,单作用油缸的缸体与车架铰接,车轴沿车架的宽度方向设于连接臂上。可选地,车辆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接臂,单作用油缸和双作用油缸均通过连接臂与车轴连接,连接臂一端与车架铰接,连接臂的另一端分别与单作用油缸的活塞杆和双作用油缸的活塞杆铰接,单作用油缸的缸体和双作用油缸的缸体均与车架铰接,车轴沿车架的宽度方向设于连接臂上。如上,本技术提供的车辆悬架系统通过使用单作用油缸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双作用油缸,不仅简化了油缸的结构,降低了成本,同时,单作用油缸只需要在单个方向上通过液压驱动,能够靠车架的重力恢复到压缩状态,简化了控制油路和连接油路,使得控制阀组和控制过程更简单,便于控制和安装。进一步地,本技术的蓄能器组件采用由低压蓄能器和高压蓄能器组成的两级压力式结构,能够适应载荷范围变化较大的工作条件,实现大范围的缓冲跨度和空满载自适应功能,在空载、轻载以及重载、满载的情况下,车辆悬架系统均具有良好的缓冲减振效果。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悬架系统的结构原理图;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悬架系统的结构原理图;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悬架系统的结构原理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图3中换向阀的连接及阀芯处于中位时的状态图;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悬架系统的结构布局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车辆悬架系统;10、单作用油缸;100、单作用油缸的缸体;101、单作用油缸的油腔;102、单作用油缸的活塞杆;11、单缸油路;110、第一单向节流阀;12、连接油路;120、第二单向节流阀;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悬架系统,设于车架和车轴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单作用油缸,所述单作用油缸分别与所述车架和所述车轴连接,能够在所述车架和所述车轴之间形成弹性支撑;单缸油路,所述单缸油路与所述单作用油缸的油腔连通,还包括连接油路、蓄能器组件、主油路,其中,所述主油路通过所述连接油路与所述单缸油路、所述蓄能器组件连通,所述主油路的液压油能够依次流过所述连接油路和所述单缸油路进入所述单作用油缸的油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悬架系统,设于车架和车轴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单作用油缸,所述单作用油缸分别与所述车架和所述车轴连接,能够在所述车架和所述车轴之间形成弹性支撑;单缸油路,所述单缸油路与所述单作用油缸的油腔连通,还包括连接油路、蓄能器组件、主油路,其中,所述主油路通过所述连接油路与所述单缸油路、所述蓄能器组件连通,所述主油路的液压油能够依次流过所述连接油路和所述单缸油路进入所述单作用油缸的油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缸油路上设有第一单向节流阀,所述单作用油缸内的液压油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单向节流阀中的单向阀流入所述连接油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作用油缸,所述双作用油缸分别与所述车架和所述车轴连接,能够在所述车架和所述车轴之间形成弹性支撑;双缸油路,所述双缸油路分别与所述连接油路和所述主油路连通,所述主油路的液压油能够进入所述双缸油路和所述连接油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缸油路包括:第一管路,用于连通一对所述双作用油缸的有杆油腔;第二管路,用于连通一对所述双作用油缸的无杆油腔;第三管路,用于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路上设有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一管路中的液压油能够在流经所述第三管路上的所述第一截止阀后流入所述第二管路。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油路与所述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液压油能够在流入所述第三管路后,经过所述第一截止阀流入所述连接油路。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油路上设有第二截止阀和第二单向节流阀,所述双缸油路的液压油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单向节流阀中的单向阀和所述第二截止阀流入所述连接油路,并通过所述连接油路流入所述单缸油路和所述蓄能器组件。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组件与所述连接油路之间设有第三截止阀,所述连接油路内的液压油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截止阀流入所述蓄能器组件。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组件包括高压蓄能器和低压蓄能器,所述高压蓄能器与所述低压蓄能器连通。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路包括过滤器、泵、主单向阀、主截止阀、油箱,在供油时,所述油箱内的液压油通过所述过滤器后被所述泵吸入,所述泵能够将吸入的液压油排出,从所述泵排出的液压油能够在经过所述主单向阀和所述主截止阀后从所述主油路流入所述连接油路。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茂春周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优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