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26047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其可以包括:扭力梁,该扭力梁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包括在其一个端部形成的连结部分;拖臂,该拖臂布置在所述扭力梁的所述连结部分,并且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对齐,其中所述拖臂的一个端部与车轮联接,所述拖臂的另一端部连接到车身;以及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将所述扭力梁的连结部分与所述拖臂连接,所述拖臂布置在加强构件和扭力梁的连结部分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该悬架系统可以牢固地将扭力梁与拖臂连接,从而增强了刚度。
技术介绍
—般地,当车辆行驶以及在加速、减速和转弯过程中控制车身的动力时,车辆的悬架系统吸收从路面传递的冲击,。如图6所示, 一般的扭力梁类型悬架系统包括扭力梁102,其沿车身101的宽度方向布置;以及拖臂104和106,其沿车身101的长度方向布置于扭力梁102的端部。车轮支撑件112和114布置到拖臂104和106的一个端部,以转动地支撑车轮108和110。安装部分116和118形成于拖臂104和106的另一端部,并且橡胶衬套120和122布置在安装部分116、 118与车身101之间。减震部件,例如螺旋弹簧和减震器(未示出),布置在拖臂104和106的后方。当拖臂104和106的后部根据路面情况向上或者向下跳动时,悬架系统绕安装部分116和118枢转,并且通过减震部件削弱了振动和冲击,同时,橡胶衬套120和122也吸收振动和冲击。在一般的悬架系统中,由于扭力梁102和轴之间的间隙,需要加强扭力梁102与拖臂104和106的连接部分,因此通常平板类型加强构件124和126布置在该连接部分上。然而,由于扭力梁的横截面是V形,为了满足抗扭强度,需要增加加强构件的厚度。并且增加加强构件的厚度导致整个系统的重量增加。在实践中,增加扭力梁的厚度和宽度比增加加强构件的厚度对改善性能更有效。公开于本专利技术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不同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该悬架系统具有增强的刚度的优点,以用来连接扭力梁和拖臂。—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可以包括扭力梁,该扭力梁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包括在其一个端部形成的连结部分;拖臂,该拖臂布置在所述扭力梁的所述连结部分,并且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对齐,其中所述拖臂的一个端部与车轮联接,所述拖臂的另一端部连接到车身;以及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将所述扭力梁的连结部分与所述拖臂连接,所述拖臂布置在加强构件和扭力梁的连结部分之间。所述拖臂的横截面可以是长方形。所述连结部分可以包括连结平面,该连结平面形成为比所述扭力梁的上边缘低,以将所述拖臂容纳至该连结平面,其中所述连结部分进一步包括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以预定角度将所述上边缘与所述连结平面连接,从而所述扭力梁的上边缘和所述拖臂的上横向侧基本上是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加强构件的横截面可以被构造为对应于所述扭力梁的横截面。所述加强构件可以包括上连接突起,该上连接突起从所述加强构件的上端部朝向所述拖臂突起,其中所述上连接突起的长度基本上与所述拖臂的宽度相同;其中所述加强构件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下连接突起,该下连接突起从所述加强构件的下端部朝向所述拖臂突起,其中所述下连接突起的长度基本上与所述上连接突起的长度相同,其5中所述下连接突起的长度基本上与所述拖臂的宽度相同,其中所述上 连接突起和所述下连接突起至少形成连接孔,从而所述拖臂插入该连 接孔中。所述上连接突起和所述下连接突起可以在它们之间形成三角形形状。所述连结部分可以包括连结平面,该连结平面构造为比所述 扭力梁的上边缘低,并且基本上与所述下连接突起在同一水平面,以 将所述拖臂容纳至该连结平面,其中所述上连接突起和所述下连接突 起形成三角形形状。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他特征和优点,这些特征和优点 可以从结合在本申请文件中的附图以及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变得显 而易见,并在其中进行更加详细的阐述,其中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 一些原理。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示例性悬架系统的俯视图。 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扭力梁、拖臂和加强构件的示例性连接 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了图2的扭力梁的图。 图4是示出了图2的加强构件的图。 图5是从另一角度观察的图2的立体图。 图6是传统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详细参考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实例在附图 中示出并在下面进行描述。虽然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描述本专利技术,但应 了解该描述不是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于那些示例性实施例。相反地,本 专利技术旨在不仅仅覆盖示例性实施例,还覆盖可以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 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里的各种替代、改进、等效结构以及 其他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俯视图,并且扭力梁由2标示。扭力梁2的横截面是V或者U形,扭力梁2的开口 3(参考图2、图3和图5)向下形成,并且扭力梁2沿车身1的宽度方向 布置。拖臂4和6通过焊接等方式沿车身1的长度方向连接到扭力 梁的每个端部。车轮支撑件12和14布置到拖臂4和6的一端,以用 来转动地支撑车轮8和10。安装部分16和18形成于拖臂4和6的另一端,并且橡胶净寸 套20和22布置在安装部分16和18和车身1之间,并且减震部件, 例如螺旋弹簧和减振器(未示出),布置在拖臂4和6的后方。当拖臂4和6的后部根据路面条件向上或者向下跳动时,悬 架系统绕安装部分16和18枢转,在橡胶衬套20和22吸收振动和冲 击的同时,振动和冲击通过减振部件被削弱。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例的悬架系统中,加强构件24和 26布置于扭力梁2与拖臂4和6的连接部分,并且加强构件24和26 的横截面对应于扭力梁2的横截面。在下文中,将参考图2至图5对图1中的拖臂6的右侧的连 接进行解释。传统拖臂的横截面一般形成为圆形管状,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不 同实施例的拖臂6的横截面形成为长方形管状。扭力梁2的横截面为V或者U形,扭力梁2的开口 3向下形成并且连结部分30形成到上部,拖臂6被定位在该上部上。连结部分30包括连结平面32,该连结平面32被挤压并 且接触拖臂6的下侧;以及倾斜部分36,该倾斜部分36将连结平面 32和扭力梁2的上边缘34连接。扭力梁2的上边缘34的高度和连结平面32的高度之间的高 度差对应于拖臂6的高度,从而当拖臂6被定位在连结平面32上时, 扭力梁2的上边缘34和拖臂6的上侧基本上在同一直线上。因此,拖臂6被定位到连结部分30上,然后加强构件26连 接到拖臂6和扭力梁2,从而加强扭力梁2的端部和拖臂6的上部。如图4所示,加强构件26的横截面形成为V形,以用7来紧密地粘接到扭力梁2,并且连接孔38形成于加强构件26的端部, 以用来将拖臂6插入到该连接孔38中。拖臂6插入到连接孔38中,并且安装在扭力梁2的连结平 面32上,并且拖臂6通过焊接被连接。上连接突起39和下连接突起45可以形成到连接孔38上, 以用来固定拖臂6.在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例中,上连接突起39和下连接突起45 可以形成三角形形状,从而将施加到加强构件26上的载荷进行分散。因此,如图2至图5所示,完成了扭力梁2与拖臂6的组装。如上所述,拖臂6连接到扭力梁2的连结部分30,加强构 件26加强扭力梁2和拖臂6,从而该连接能够稳定并且牢固。通过上述设计,调节连结部分30、加强构件26和拖臂6的 长度、厚度、宽度等十分简单,从而很容易地配置横向刚度或扭转刚 度。加强构件26、扭力梁2和拖臂6的连接设计很简单,从而 悬架系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该车辆具有车身,该悬架系统包括: 扭力梁,该扭力梁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包括在其一个端部形成的连结部分; 拖臂,该拖臂布置在所述扭力梁的所述连结部分上,并且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对齐,其中所述拖臂的一个端部与车轮 联接,所述拖臂的另一端部连接到所述车身;以及 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布置在所述扭力梁的连结部分上,并且将所述拖臂和所述扭力梁的连结部分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8-9-8 10-2008-00882661、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该车辆具有车身,该悬架系统包括扭力梁,该扭力梁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包括在其一个端部形成的连结部分;拖臂,该拖臂布置在所述扭力梁的所述连结部分上,并且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对齐,其中所述拖臂的一个端部与车轮联接,所述拖臂的另一端部连接到所述车身;以及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布置在所述扭力梁的连结部分上,并且将所述拖臂和所述扭力梁的连结部分相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其中所述拖臂的 横截面是长方形。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其中所述连结部 分包括连结平面,该连结平面形成为比所述扭力梁的上边缘低,以将 所述拖臂容纳至该连结平面。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其中所述连结部 分进一步包括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以预定角度将所述上边缘与所述 连结平面连接,从而所述扭力梁的上边缘和所述拖臂的上横向侧基本 上在同一直线上。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其中所述加强构 件的横截面对应于所述扭力梁的横截面。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其中所述加强构 件包括上连接突起,该上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载训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