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377762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8 21:39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轴节总成,后下摆臂总成、后减振器总成、后上摆臂总成、后纵臂总成、后横向稳定杆总成及后前束调节杆总成;所述后下摆臂总成、所述后上摆臂总成及所述后前束调节杆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副车架相连;所述后纵臂总成及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车身相连,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位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的后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后减振器总成布置于后下摆臂总成的后方,巧妙地避开了乘员舱第三排座椅的位置,节省下的空间可以用来扩容乘员舱,因此就可以增大乘员舱的空间,在保持后悬架系统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的同时,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Vehicle rear suspension system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which comprises the rear axle assembly after the lower arm assembly and the rear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the upper swing arm assembly and a rear longitudinal arm assembly and the rear stabilizer bar assembly and toe control lever assembly; the rear swing arm assembly and the post swing arm assembly and one end of the first beam control lever assembly and the rear shaft assembly is connected with the other end of the vehicle, the subframe connected; one end of the rear longitudinal arm assembly and the rear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and the rear shaft assembly. An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dy in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the rear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is positioned on the lower arm after the assembly of the rear. In the invention, after the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is disposed after the lower arm assembly rear, cleverly avoided the cabin of the third row seat position, save space can be used to expand the occupant compartment, so it can increase the cabin space, the stability and control of suspension system and maintain ride comfort, improve occupant comf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的后悬架系统是底盘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悬架系统不但影响底盘的操纵稳定性及平顺性,同时也影响车身布置设计及人机布置设计。对于一些布设有第三排座椅的SUV(SportUtility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或MPV(multi-PurposeVehicles,多用途汽车)而言,第三排座椅的布设会对第三排的人机空间提出较高的设计要求,而后悬架系统由于其位置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与第三排座椅的位置基本相同,因此后悬架系统的布设同样会受到第三排座椅的影响。增加第三排座椅时,人机空间的高要求会限制后悬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及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图1为现有技术中扭梁式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麦弗逊式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SUV及MPV上的后悬架多采用扭梁式或麦弗逊式悬架系统,在上述的系统中为了满足后悬架系统上减振器总成的布设,追求较高的后悬架性能,减震器的长度会设计的较长,后悬架系统在车辆上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这就影响了SUV及MPV等车辆上第三排乘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该后悬架系统可以减少对布设空间的需求,增加乘员舱的空间,在保持后悬架系统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乘员的舒适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后下摆臂总成、后减振器总成、后上摆臂总成、后纵臂总成、后前束调节杆总成及后横向稳定杆总成;所述后下摆臂总成、所述后上摆臂总成及所述后前束调节杆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副车架相连;所述后纵臂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车身相连,所述后横向稳定杆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后纵臂总成相连,另一端与副车架相连;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车身相连,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位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的后方。进一步地,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的下端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相连,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的上端通过第二螺栓与车身的轮罩相连。进一步地,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的安装点位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的安装点的后方。进一步地,所述后悬架系统还包括后弹簧总成,所述后弹簧总成与所述后减振器总成分离,所述后弹簧总成安装在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上。进一步地,所述后下摆臂总成靠近所述后轴节总成的一端为平板状,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上与车辆的副车架相连的一端向上翘起。进一步地,所述后横向稳定杆总成包括转动球销、稳定杆拉杆及后稳定杆,所述后纵臂总成上设有连接板,所述稳定杆拉杆通过所述转动球销与所述后纵臂总成的连接板相连,所述后稳定杆通过轴套与所述稳定杆拉杆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为自调高减振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具有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系统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任意一项后悬架系统。进一步地,上述车辆为7座SUV或MPV。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后减振器总成设置于后下摆臂总成的后方,避开了乘员舱第三排座椅的位置,节省下的空间可以用来扩容乘员舱,因此就可以增大乘员舱的空间,在保持后悬架系统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的同时,提高乘员的舒适性。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扭梁式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麦弗逊式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后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后悬架系统的侧视图。图5为图3所示的后悬架系统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下。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后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后悬架系统的侧视图,图5为图3所示的后悬架系统的俯视图,如图3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后悬架系统能够减少自身对布设空间的需求,在保持后悬架系统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乘员的舒适性。该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10、后下摆臂总成20、后减振器总成30、后上摆臂总成40、后纵臂总成50、后横向稳定杆总成90及后前束调节杆总成60。上述的后下摆臂总成20、后上摆臂总成40及后前束调节杆总成60上靠近后轴节总成10的一端通过衬套71与后轴节总成10相连,远离后轴节总成10的另一端通过另一衬套与车辆的副车架(图未示)相连。后纵臂总成50上靠近后轴节总成10的一端通过螺栓(图未示)与后轴节总成10相连,远离后轴节总成10的另一端通过衬套(图未标出)与车辆的车身(图未示)相连,后横向稳定杆总成90的一端与后纵臂总成50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副车架相连,后减振器总成30的下端与后轴节总成10相连,后减振器总成30的上端与车辆的车身相连。如图所示,当后悬架系统安装于车辆上时,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后减振器总成30位于后下摆臂总成20的后方。即假定后下摆臂总成20与后轴节总成10的安装点为A点,后减振器总成30与后轴节总成10的安装点为B点,则安装点A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安装点B的前方,即安装点B比安装点A更靠近车辆的后方。在本专利技术中,后减振器总成30并非安装在后下摆臂总成20上,而是安装在后轴节总成10上,且后减振器总成30在后轴节总成10上的安装位置(安装点B)相比于后下摆臂总成20在后轴节总成10上的安装位置(安装点A)更靠近车辆的后方,故在设计后下摆臂总成20时不用再为后减振器总成30的布设及安装预留空间,减少了后悬架系统在车辆的宽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而后下摆臂总成20在靠向车辆的副车架一侧由于不需预留安装后减振器总成30的空间,这就避开了乘员舱第三排座椅的位置,节省下的空间可以用来扩容乘员舱,因此就可以增大乘员舱的空间,在保持后悬架系统操作稳定性、平顺性的同时,提高乘员的舒适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后减振器总成30可以为普通减振器也可以为自调高减振器,为了能够自动调节车身姿态,提高满载通过性及平顺性,优选地,后减振器总成30为较粗的自调高减振器。后减振器总成30靠近后轴节总成10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栓72与后轴节总成10相连,远离后轴节总成1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栓(图未示出)与车辆的车身相连,具体为与车身的轮罩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后悬架系统还包括后弹簧总成80,后弹簧总成80与后减振器总成30分离,后弹簧总成80设置于后下摆臂总成20的上表面上,也即后下摆臂总成20为后弹簧总成80提供支撑。后下摆臂总成20上靠近后轴节总成10的一端为平板状,为了便于后下摆臂总成20与车辆的副车架相连,后下摆臂总成20上与车辆的副车架相连的一端向上翘起,这样的结构可以在车辆的Z向(即车辆的高度方向)上,降低后弹簧总成80与后下摆臂总成20的接触点,以防止后弹簧总成80的布设对车辆的其他零件造成阻碍。进一步地,后横向稳定杆总成90包括转动球销91、稳定杆拉杆92及后稳定杆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后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轴节总成(10),后下摆臂总成(20)、后减振器总成(30)、后上摆臂总成(40)、后纵臂总成(50)、后前束调节杆总成(60)及后横向稳定杆总成(90);所述后下摆臂总成(20)、所述后上摆臂总成(40)及所述后前束调节杆总成(60)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10)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副车架相连;所述后纵臂总成(50)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10)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车身相连,所述后横向稳定杆总成(90)的一端与所述后纵臂总成(50)相连,另一端与副车架相连;所述后减振器总成(30)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10)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车身相连,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后减振器总成(30)位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20)的后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轴节总成(10),后下摆臂总成(20)、后减振器总成(30)、后上摆臂总成(40)、后纵臂总成(50)、后前束调节杆总成(60)及后横向稳定杆总成(90);所述后下摆臂总成(20)、所述后上摆臂总成(40)及所述后前束调节杆总成(60)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10)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副车架相连;所述后纵臂总成(50)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10)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车身相连,所述后横向稳定杆总成(90)的一端与所述后纵臂总成(50)相连,另一端与副车架相连;所述后减振器总成(30)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10)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车身相连,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后减振器总成(30)位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20)的后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振器总成(30)的下端通过第一螺栓(72)与所述后轴节总成(10)相连,所述后减振器总成(30)的上端通过第二螺栓与车身的轮罩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后减振器总成(30)与所述后轴节总成(10)的安装点位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超弓振鹏吴保玉王瑞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