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84658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架系统。在目标旋转角确定例程中,基于所计算的侧倾矩(S1、S2)和纵向加速度(S1、S3),使用共同的关系图获得在自身侧(前轮和后轮侧之一)和对方侧上的致动器的目标旋转角(S4)。读取在对方侧上的实际旋转角(S5)。判断由自身侧获得的、通过从对方侧上的目标旋转角减去由对方侧提供的实际旋转角获得的差的绝对值是否等于或大于设定角度差Δθ↓[0](S6)。如果是,则判断在对方侧上的侧倾刚度不足,并改变在自身侧上的目标旋转角使得在前轮侧与后轮侧之间的侧倾刚度分布比变得接近预定分布比(S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悬架系统,更具体而言,涉及可以控制前轮侧与后轮侧之间的侧倾刚度分布的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JP-A-7-186674、No.JP-A-7-32845、和No.JP-A-5-319055中的每个都描述了可以控制侧倾刚度分布的悬架系统。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JP-A-7-186674中描述的悬架系统包括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侧倾矩分布估计装置;和侧倾刚度分布控制装置。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改变在车辆的前轮侧上的侧倾刚度。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改变在后轮侧上的侧倾刚度。侧倾矩分布估计装置估计在车辆中引起的车辆的前轮侧与后轮侧之间的侧倾矩。侧倾矩分布控制装置控制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以根据由侧倾矩分布估计装置得到的估计结果在前轮侧与后轮侧之间分布侧倾刚度。在可以控制侧倾刚度分布的这种悬架系统中,如果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与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的致动器两者都具有足够的驱动性能,则可以如所期望的控制车辆的侧倾刚度分布。但是,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的致动器中的至少一个可能不具有足够的驱动性能。例如,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考虑到安装空间、可容许的重量等,致动器中至少一个的尺寸不能增大。而且,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是相同的,并因此致动器之一的驱动性能变得不足。而且,侧倾刚度改变装置的操作量可能由于致动器的不充足响应而变得不足。例如,当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包括稳定杆和主动改变其扭转角的致动器时,在稳定杆被致动器扭转合适的角度之前,稳定杆可能被侧倾矩扭转,且因为已经产生了较大的抵抗扭矩,所以致动器可能不操作。如果侧倾矩增大的速度较低,则致动器可以操作预定的操作量。但是,如果侧倾矩增大的速度较高,则致动器不能被操作预定的操作量。如果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的操作量不足,则在后轮侧上的侧倾刚度增大,并且车辆转向特性从作为所设计的转向特性的标准转向特性偏移到过度转向特性(标准转向特性不一定是中性转向特性)。如果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的操作量不足,则在前轮侧上的侧倾刚度增大,且车辆转向特性偏移到不足转向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架系统,其可以防止或抑制由于制动器的驱动性能不足引起的转向特性中不期望的改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悬架系统,包括(a)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其改变车辆的前轮侧上的侧倾刚度;(b)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其改变所述车辆的后轮侧上的侧倾刚度;和(c)侧倾刚度分布控制装置,其通过控制所述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来控制在所述前轮侧与所述后轮侧之间的侧倾刚度分布。所述侧倾刚度分布控制装置包括从属目标侧倾刚度确定部,所述从属目标侧倾刚度确定部根据所述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中至少一个的对方的实际侧倾刚度对应量,来确定所述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中所述至少一个的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所述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是用于控制与所述侧倾刚度一一对应的侧倾刚度对应量的目标值。侧倾刚度对应量包括侧倾刚度自身、致动器或用于致动器的驱动源的操作量、在左右车轮上的负载之间的差、供应到作为驱动源的电机的电能的量、和供应到作为驱动源的液压致动器的液压。但是,实际侧倾刚度对应量不包括供应到电机的电能的量、供应到液压致动器的液压等,其不一定与实际侧倾刚度对应。此外,在车辆转向右的情况和车辆转向左的情况两者中,侧倾刚度对应量都表示为正值。如果在车辆转向右的情况下,侧倾刚度对应量表示为正值和负值中的一种,而在车辆转向左的情况下,侧倾刚度表示为正值和负值中的另一种,则使用侧倾刚度对应量的绝对值较为方便。本专利技术包括如以下描述的实施例所示的以下方面的至少一项。在一个方面中,如果在前轮侧上和在后轮侧上的致动器中有任何一个的驱动性能不足,则根据在致动器驱动性能不足的那侧上的实际侧倾刚度对应量来确定在致动器驱动性能充足的那侧上的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在另一个方面,仅前轮侧上的致动器驱动性能可能变得不足而后轮侧上的致动器驱动性能总是足够。因此,当前轮侧上的致动器驱动性能变得不足时,总是根据在前轮侧上的实际侧倾刚度对应量来确定在后轮侧上的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在另一个方面,仅后轮侧上的致动器驱动性能可能变得不足而后轮侧上的致动器驱动性能总是足够。因此,当后轮侧上的致动器驱动性能变得不足时,总是根据在后轮侧上的实际侧倾刚度对应量来确定在前轮侧上的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悬架系统中,例如,当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的致动器的驱动性能不足,并因此前轮侧上的侧倾刚度不足时,根据前轮侧上的实际侧倾刚度对应量来确定后轮侧上的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可选地,当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的致动器的驱动性能不足,并因此后轮侧上侧倾刚度不足时,根据后轮侧上的实际侧倾刚度对应量来确定前轮侧上的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就是说,减小在致动器驱动性能充足的前轮侧或后轮侧上的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结果,在前轮侧与后轮侧之间的侧倾刚度分布比变为合适值,或变得接近合适值。这防止或抑制了转向特性中不期望的改变。此后,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将被分类为章节,且将序号标示于这些章节的每个。如果必要,将通过引用另一章节来进行说明。为了帮助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的一些或其组合的理解,以此方式进行说明。因此,其不应该理解为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或其组合限制于以下方面。因此,将另一个部件增加到这些章节中的每个方面中的方面,或者从这些章节中的每个方面移除至少一个部件的方面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的方面。(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悬架系统,包括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其改变在车辆的前轮侧上的侧倾刚度;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其改变在所述车辆的后轮侧上的侧倾刚度;和侧倾刚度分布控制装置,其通过控制所述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来控制在所述前轮侧与所述后轮侧之间的侧倾刚度分布。所述侧倾刚度分布控制装置包括从属目标侧倾刚度确定部,所述从属目标侧倾刚度确定部根据所述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中至少一个的对方的实际侧倾刚度对应量,来确定所述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中所述至少一个的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所述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是用于控制与所述侧倾刚度一一对应的侧倾刚度对应量的目标值。(2)在章节(1)所述的悬架系统中,所述从属目标侧倾刚度确定部包括设定分布比对应确定部,其确定所述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中至少一个的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使得目标/实际侧倾刚度分布比变得等于设定分布比。所述目标/实际侧倾刚度分布比是所述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中所述至少一个的所述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与所述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中所述至少一个的对方的实际刚度对应量的比。在包括设定分布比对应确定部的悬架系统中,如果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和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中至少一个的致动器驱动性能不足,则实现所设计的标准分布比。(3)在章节(1)或(2)所述的悬架系统中,所述侧倾刚度分布控制装置包括独立前目标侧倾刚度确定部和独立后目标侧倾刚度确定部。所述独立前目标侧倾刚度确定部与所述独立后目标侧倾刚度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架系统,包括: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14),其改变在车辆的前轮侧上的侧倾刚度;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14′),其改变在所述车辆的后轮侧上的侧倾刚度;和侧倾刚度分布控制装置(100、100′;200),其通过控制所述 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14)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14′)来控制在所述前轮侧与所述后轮侧之间的侧倾刚度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倾刚度分布控制装置(100、100′;200)包括从属目标侧倾刚度确定部(100、100′;200),所 述从属目标侧倾刚度确定部(100、100′;200)根据所述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14)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14′)中至少一个的对方的实际侧倾刚度对应量,来确定所述前侧倾刚度改变装置(14)和所述后侧倾刚度改变装置(14′)中所述至少一个的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且所述目标侧倾刚度对应量是用于控制与所述侧倾刚度一一对应的侧倾刚度对应量的目标值。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马场真吾饭田友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