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0892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30 0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在包括小重叠的偏移碰撞在内的各种碰撞状况下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身前部构造。由于外侧侧壁(30)的倾斜角比内侧侧壁(31)的倾斜角大,并且保险杠梁(1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面(54)的、至少从车宽方向的终端部(14e)到与纵梁(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形线(12s)对应的位置的部分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所以即使在小重叠的偏移碰撞时也能够将碰撞物相对于车辆向车辆外侧相对位移的量抑制为小,从而能够将碰撞负载适当地向车辆后方侧的部件传递。即,能够提供在包括小重叠的偏移碰撞在内的各种碰撞状况下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身前部构造(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前部构造,尤其涉及用于在包括小重叠的偏移碰撞在内的各种碰撞状况下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改良。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碰撞盒,其具有剖面呈多边形状的筒状体,并以该筒状体的轴向成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姿势配设于保险杠梁的端部与车身之间。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碰撞盒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碰撞盒中,上述筒状体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侧壁以及位于内侧的内侧侧壁,并使该外侧侧壁以及该内侧侧壁均随着从上述车身侧朝向上述保险杠梁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通过从上述保险杠梁沿上述筒状体的轴向施加压缩负载,从而上述筒状体被压坏成褶皱状来吸收冲击能量。还通过使上述筒状体向车辆外侧倾斜,从而能够抑制其向车辆内侧方向的横向倒塌。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76476号公报但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在碰撞壁(barrier)与上述保险杠梁之间的重叠(lap)相对较小的小重叠碰撞的情况下,存在比上述碰撞盒更靠外侧的保险杠梁的端部折弯变形,并且上述碰撞盒本身也从根部(车身侧的端部)向车辆内侧方向横向倒塌,从而碰撞负载未必能够高效地传递到车辆后方的担忧。这样的课题是本专利技术者为了提高车身前部构造的性能而持续专心研究的过程中新发现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以以上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包括小重叠的偏移碰撞在内的各种碰撞状况下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身前部构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第一专利技术的主旨在于,车身前部构造具备保险杠梁、纵梁以及碰撞盒,上述碰撞盒具有剖面呈多边形状的筒状体,并以该筒状体的轴向成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姿势配设于上述保险杠梁的端部与上述纵梁之间;上述碰撞盒从上述保险杠梁沿上述筒状体的轴向被施加压缩负载,由此使该筒状体被压坏成褶皱状来吸收冲击能量,上述筒状体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侧壁以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侧壁,并且上述外侧侧壁以及内侧侧壁均随着从上述纵梁侧朝向上述保险杠梁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外侧侧壁的倾斜角比上述内侧侧壁的倾斜角大,上述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面的、至少如下所述的部分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从车宽方向的终端部到与上述纵梁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形线对应的位置。根据上述第一专利技术,由于上述外侧侧壁的倾斜角比上述内侧侧壁的倾斜角大,并且上述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面的、至少从车宽方向的终端部到与上述纵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形线对应的位置的部分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所以即使在小重叠的偏移碰撞时,也能够将碰撞物相对于车辆向车辆外侧相对位移的量抑制为小,从而能够将碰撞负载适当地向车辆后方侧的部件传递。即,能够提供在包括小重叠的偏移碰撞在内的各种碰撞状况下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身前部构造。作为从属于上述第一专利技术的本第二专利技术的主旨在于,上述保险杠梁中的比靠车辆前方侧的面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部分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向车辆前方侧鼓出。这样一来,与相对于上述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部分在车宽方向上以覆盖上述碰撞盒整体的方式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车宽方向上取更多的上述鼓出的部分,从而能够确保车身前部构造的自由度。附图说明图1是简要示出在从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方侧向下方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即车身前部构造时的样子的俯视图。图2是单独表示图1的碰撞盒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的III-III观察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3的IV-IV观察的剖视图。图5是在与现有技术的比较中对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示出在作为现有技术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产生了碰撞的情况下的各部分的变形。图6是在与现有技术的比较中对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示出在作为其他现有技术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产生了碰撞的情况下的各部分的变形。图7是在与现有技术的比较中对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示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产生了碰撞的情况下的各部分的变形。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将上述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面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部分,以在车宽方向上覆盖上述碰撞盒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换言之,上述部分不以在车宽方向上覆盖上述碰撞盒整体的方式设置。即,将上述部分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设为比上述碰撞盒中的上述内侧侧壁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上述碰撞盒既可以应用于安装在车辆前方侧的保险杠梁的安装部,也可以应用于安装在车辆后方侧的保险杠梁的安装部,但仅应用于任意一方也没有问题。也可以仅应用于上述保险杠梁的左右两端部的安装部的任意一方。上述碰撞盒以上述筒状体的轴向成为车辆前后方向的姿势配设,并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下向车辆外侧倾斜,但也可以在从侧方观察的侧视下,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水平或者向上下方向倾斜。侧视观察下的高度尺寸(上下尺寸)可以是恒定的,但也可以设为随着朝向上述保险杠梁侧而线性增加或者减少的锥形状。上述碰撞盒优选构成为除了上述筒状体之外还具有例如在该筒状体的轴向的两端一体固设的一对安装板。上述筒状体优选使用例如剖面呈八边形状的筒状体,但也可以采用剖面呈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状、六边形状等除了八边形之外的多边形状的筒状体。若剖面整体形成为多边形状,则其角部(棱线部)可以是圆弧等弯曲形状。对于该剖面呈多边形状的筒状体而言,根据需要在轴向上设置向筒状体的内侧凹陷的凹槽,该凹槽的数量被适当地设定,可以在一个侧壁设置多个凹槽。上述凹槽的剖面可以呈V字状、U字状、半圆弧状、矩形状、梯形状等各种方式。多个凹槽的深度尺寸可以是相同的,但也可以设为不同的深度尺寸。也可以在上述筒状体的轴向上使上述凹槽的深度尺寸例如线性变化。上述筒状体优选能够由一分为二的一对半分割体构成,但也可以利用例如薄壁金属管来成型,或者利用纤维强化塑料等树脂材料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对一张金属板材以使剖面呈规定的多边形状的方式进行弯曲加工,并使其两侧端缘部相互重叠而一体地接合等各种方式。上述外侧侧壁的倾斜角适合的为例如10°~30°左右的范围内,优选为15°~25°左右的范围内。若上述外侧侧壁的倾斜角度比30°大,则在正面碰撞时等该外侧侧壁容易从根部(车身侧的端部)向车辆外侧弯折。上述内侧侧壁的倾斜角例如适合的为比0°大且小于等于10°左右。上述外侧侧壁与上述内侧侧壁的倾斜角之差适合的为例如大于等于5°,优选大于等于10°。在上述筒状体的剖面呈八边形状的情况下,外侧倾斜侧壁以例如上述上侧侧壁以及上述下侧侧壁之间的棱线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下与上述外侧侧壁大致平行的方式与上述外侧侧壁的倾斜无关地以大致恒定的宽度尺寸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但也可以以将上述上侧侧壁、上述下侧侧壁的宽度尺寸设为大致恒定的方式使上述外侧倾斜侧壁的宽度尺寸随着朝向上述保险杠梁侧而线性增大。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中,各部的尺寸比等不一定被正确地描述。实施例图1是简要示出在从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方侧向下方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即车身前部构造8时的样子的俯视图。图1是表示上述车身前部构造8中的右半部分的俯视图,由于左半部分隔着中心线C对称地构成,因此省略图示。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8具备碰撞盒10、纵梁12、以及保险杠梁14。上述碰撞盒10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具备保险杠梁、纵梁以及碰撞盒,上述碰撞盒具有剖面呈多边形状的筒状体,并以该筒状体的轴向成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姿势配设于上述保险杠梁的端部与上述纵梁之间;上述碰撞盒从上述保险杠梁沿上述筒状体的轴向被施加压缩负载,由此使该筒状体被压坏成褶皱状来吸收冲击能量,上述筒状体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侧壁以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侧壁,并且上述外侧侧壁以及内侧侧壁均随着从上述纵梁侧朝向上述保险杠梁侧而向车辆外侧倾斜,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外侧侧壁的倾斜角比上述内侧侧壁的倾斜角大,上述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面的、至少如下所述的部分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从车宽方向的终端部到与上述纵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形线对应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2.10 JP 2014-250423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具备保险杠梁、纵梁以及碰撞盒,上述碰撞盒具有剖面呈多边形状的筒状体,并以该筒状体的轴向成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姿势配设于上述保险杠梁的端部与上述纵梁之间;上述碰撞盒从上述保险杠梁沿上述筒状体的轴向被施加压缩负载,由此使该筒状体被压坏成褶皱状来吸收冲击能量,上述筒状体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侧壁以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刚志中西诚铃森理生东义章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