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梁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4017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撞梁及汽车,该防撞梁包括:呈拱形的防撞梁本体,包括:呈弧状的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端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二连接件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呈第二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三连接件;其中,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与车辆连接的端面向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一防撞板,所述端面向第二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防撞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结构简单,通用化强,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产品轻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撞梁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防撞梁及汽车。
技术介绍
在汽车工业的发展中,汽车零部件产品的结构设计是推动汽车发展的驱动力。汽车前、后防撞梁是汽车在发生碰撞时保护乘员安全和汽车相关部件的重要零部件,因各碰撞法规要求不同,对防撞梁的要求也不同,若考虑满足多种碰撞法规,则会导致防撞梁在碰撞过程中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也会产生设计过剩,增加产品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撞梁及汽车,用以实现满足多种碰撞法规且整车碰撞性能较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撞梁,包括:呈拱形的防撞梁本体,包括:呈弧状的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端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二连接件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呈第二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三连接件;其中,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与车辆连接的端面向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一防撞板,所述端面向第二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防撞板。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端面垂直的加强板。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的截面呈皿字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平行于所述端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平行于所述端面且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相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设角度等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的材料为铝合金。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撞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梁及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结构简单,通用化强,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产品轻量化。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通过在防撞梁本体的上部设置第一防撞板,在防撞梁本体的下部设置第二防撞板,配合形成一具有三个区域的防撞梁,实现防撞梁碰撞分区,使其在整车碰撞中满足不同的碰撞法规要求,保证了碰撞的合理分配,使整车碰撞性能达到较优状态。且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采用拱形结构,提高了防撞梁的撞击力,同时实现产品轻量化设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的A-A方向上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撞梁,包括:呈拱形的防撞梁本体1,包括:呈弧状的第一连接件1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第一端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二连接件12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第二端呈第二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三连接件13;其中,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与车辆连接的端面向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一防撞板2,所述端面向第二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防撞板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中,防撞梁本体1上用于与车辆连接的端面向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一防撞板2,向第二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防撞板3,配合形成一具有三个区域的防撞梁,实现防撞梁碰撞分区,即图2所示的L1、L2和L3三个分区,其中,L1和/或L3为低速碰撞区,L2为高速碰撞区,通过分区设计可使得防撞梁满足多种碰撞法规要求,使得防撞梁在碰撞过程中均匀传递力,保证了碰撞的合理分配,使整车碰撞性能达到较优状态。参见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采用拱形结构,此结构的防撞梁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的碰撞力可以得到缓冲,渐变传递力,同时增大防撞梁的撞击力,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满足同等性能要求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量,有助于产品的轻量化和节约成本。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既可以应用于前防撞梁,也可以应用于后防撞梁,本技术并不对此作出限定。在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防撞梁中,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端面垂直的加强板。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防撞梁本体1的内部设置多个加强板可以实现碰撞缓冲,提高防撞梁的撞击力。其中,在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防撞梁中,所述加强板的数量优选为2~3个。2~3个既可以实现碰撞缓冲,提高防撞梁的撞击力的功能,又不至于过多导致防撞梁整体质量过大,还可节约生产成本。参见图2,在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防撞梁中,所述防撞梁的截面呈皿字形。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防撞梁本体1的内部的加强板的数量为2个。在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防撞梁中,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平行于所述端面。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平行于所述端面且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相反。参见图2,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中,第一预设方向为平行于端面向上(第一预设方向与端面的夹角为180°),第二预设方向为平行于端面向下(第二预设方向与端面的夹角为180°),即图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向的设置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方向,还可以设置为第一预设方向和/或第二预设方向与端面的夹角为0°~180°。参见图3,在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防撞梁中,所述第一预设角度等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角度等于第二预设角度,在大部分车型中,第一预设角度等于第二预设角度,适用范围广。其中,第一预设角度即图3所示的夹角α。在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防撞梁中,所述防撞梁的材料为铝合金。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为铝合金挤出型材,铝合金重量较低,可以减轻整车重量,降低油耗。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撞梁。综上,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结构简单,通用化强,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产品轻量化。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通过在防撞梁本体的上部设置第一防撞板,在防撞梁本体的下部设置第二防撞板,配合形成一具有三个区域的防撞梁,实现防撞梁碰撞分区,使其在整车碰撞中满足不同的碰撞法规要求,保证了碰撞的合理分配,使整车碰撞性能达到较优状态。且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梁采用拱形结构,提高了防撞梁的撞击力,同时实现产品轻量化设计。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防撞梁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拱形的防撞梁本体(1),包括:呈弧状的第一连接件(1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第一端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二连接件(12)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第二端呈第二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三连接件(13);其中,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与车辆连接的端面向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一防撞板(2),所述端面向第二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防撞板(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拱形的防撞梁本体(1),包括:呈弧状的第一连接件(1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第一端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二连接件(12)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第二端呈第二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三连接件(13);其中,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与车辆连接的端面向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一防撞板(2),所述端面向第二设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防撞板(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端面垂直的加强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明国岳群葛专政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