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碰撞撕裂风险的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54460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5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降低碰撞撕裂风险的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和吸能盒,所述前防撞梁包括板部和板部的上、下翻边,前防撞梁板部中间开设槽部,槽部背面与板部的背面不在同一平面,所述槽部的起始位置位于吸能盒内侧与外侧之间;所述吸能盒前端的上部和前端的下部分别具有凸台;所前防撞梁与吸能盒之间通过六条焊缝焊接,其中,第一焊缝位于前防撞梁上翻边与吸能盒上凸台搭接处,第二焊缝位于前防撞梁下翻边与吸能盒下凸台搭接处,第三焊缝位于吸能盒内侧与板部背面连接处,第四焊缝位于吸能盒内侧与槽部背面连接处,第五焊缝、第六焊缝位于吸能盒外侧与板部背面连接处。可以有效减少其在ODB碰撞过程中的撕裂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结构,具体涉及汽车前防撞梁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壮大和成熟,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视度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国内各大汽车厂商而言,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最大限度保证乘员安全,既是车身结构设计的要点,同时也是攻占市场份额的一种有力品牌宣传。目前国内最权威的汽车安全评价机构是CNCAP,640DB作为CNCAP评价的碰撞工况之一,由于仅有汽车前舱的40 %区域撞击壁障,导致车身碰撞变形极其严重,破坏性强,乘员伤害大,一直都是汽车安全设计的重难点。在640DB碰撞中,车身前防撞梁作为载荷传递路径的重要部件,必须具备高强度和强抗弯性,以保证撞击侧的吸能盒轴向压溃吸能,同时将撞击力更多的传递到非撞击侧。因此超高强度热成型材料的前防撞梁在轻量化车身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相比普通高强钢,热成型材料脆且韧性差,尤其是与吸能盒的焊接区域,在热影响作用下,强度下降明显,,导致碰撞过程中前防撞梁极易产生裂纹并撕裂,严重弱化ODB碰撞性能,降低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因此对于注重安全性和轻量化的车身结构设计而言,设计一种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能有效减少碰撞过程中的撕裂风险,从而改善ODB碰撞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减少碰撞撕裂风险的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一种降低碰撞撕裂风险的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包括板部和板部的上、下翻边,前防撞梁板部中间开设槽部,槽部背面与板部的背面不在同一平面,所述槽部的起始位置位于吸能盒内侧与外侧之间;所述吸能盒前端的上部和前端的下部分别具有凸台;所前防撞梁与吸能盒之间通过六条焊缝焊接,其中,第一焊缝位于前防撞梁上翻边与吸能盒上凸台搭接处,第二焊缝位于前防撞梁下翻边与吸能盒下凸台搭接处,第三焊缝位于吸能盒内侧与板部背面连接处,第四焊缝位于吸能盒内侧与槽部背面连接处,第五焊缝、第六焊缝位于吸能盒外侧与板部背面连接处。优选的,所述的板部的截面为等宽U形。优选的,所述的吸能盒分为上片和下片,上下两片通过电焊连接,所述的第三焊缝位于上片吸能盒内侧与板部背面连接处;所述第四焊缝位于下片吸能盒内侧与槽部背面连接处;所述第五焊缝位于上部吸能盒外侧与板部背面连接处;所述第六焊缝位于下部吸能盒外侧与板部背面连接处。优选的,还包括背板,吸能盒焊接在背板上。本技术的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在前防撞梁上设置槽部是为了增加防撞梁抗弯性,而前防撞梁与吸能盒之间通过六条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焊缝进行连接,利用槽部在前防撞梁上的位置关系,使第四焊缝位于槽部背面,由于槽部背面与板部不在同一平面,因此第四焊缝与第三焊缝、第五焊缝、第六焊缝不在同一平面,无法形成闭合环路,避免裂纹扩展形成闭合环路,减小碰撞过程中的撕裂风险。而第一焊缝和第二焊缝是位于吸能盒的前部上下两个凸台与上下翻边连接处,因此第一焊缝、第二焊缝与其他四条焊缝同样不在同一平面,本实用型通过六条焊缝的布局形成多个不共面的连接焊缝,从而达到减小撕裂风险目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以及变形稳定等优点,同时通过与吸能盒搭接处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其在ODB碰撞过程中的撕裂风险,从而改善ODB碰撞性能,在热成型材料的前防撞梁结构的安全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参考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防撞梁与吸能盒连接的示意图;其中:1-前防撞梁 11-板部 12-槽部13-上翻边 14-下翻边 2-吸能盒21-上凸台 22-下凸台 3-焊缝31-第一焊缝32-第二焊缝33-第三焊缝34-第四焊缝35-第五焊缝36-第六焊缝4-背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根据图1、图2所示的一种降低ODB碰撞撕裂的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1、吸能盒2和背板3,吸能盒2焊接在前防撞梁I两端,吸能盒2另一端与背板3焊接,背板与前纵梁总成结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的前防撞梁I包括U形等宽的板部11,板部11中部有槽部12,槽部12向后凹,使板部11的背面与槽部12的背面不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正面是汽车行车方向。U性等宽板部11有助于增加防撞梁抗弯形。板部11的上端有上翻边13,下端有下翻边14,两端通过CO2保护焊焊接两个吸能盒2,两个吸能盒2之间为内侧。吸能盒2有上、下两片,两片吸能盒2通过点焊连接,上片吸能盒前端的上部有凸起的上凸台21,下片吸能盒前端的下部有凸起的下凸台22。所述的前防撞梁I与吸能盒2之间有六条焊缝3,第一焊缝31位于上片吸能盒的上凸台21与上翻边13连接处,第二焊缝32位于下片吸能盒的下凸台22与下翻边14连接处,第三条焊缝33位于上片吸能盒内侧与前防撞梁I的板部11背面连接处,第四条焊缝34位于下片吸能盒内侧与前防撞梁I的槽板12背面连接处,第五条焊缝35位于上片吸能盒外侧与前防撞梁I的板部11背面连接处,第六条焊缝36位于下片吸能盒外侧与前防撞梁I的板部11背面连接处。六条焊缝3设计在不同平面,避免裂纹扩展形成闭合环路,减小碰撞过程中的撕裂风险。以上已对本技术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降低碰撞撕裂风险的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I)和吸能盒(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I)包括板部(11)和上翻边(13)、下翻边(14),前防撞梁板部(11)中间开设槽部(12),槽部(12)背面与板部(11)的背面不在同一平面,所述槽部(12)的起始位置位于吸能盒(2)内侧与外侧之间;所述吸能盒(2)前端的上部和前端的下部分别具有凸台;所前防撞梁(I)与吸能盒(2)之间通过六条焊缝(3)焊接,其中,第一焊缝(31)位于前防撞梁上翻边(13)与吸能盒上凸台(21)搭接处,第二焊缝(32)位于前防撞梁下翻边(14)与吸能盒下凸台(22)搭接处,第三焊缝位(33)于吸能盒(2)内侧与板部(11)背面连接处,第四焊缝(34)位于吸能盒(2)内侧与槽部(12)背面连接处,第五焊缝(35)、第六焊缝(36)位于吸能盒(2)外侧与板部(11)背面连接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碰撞撕裂风险的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部(11)的截面为等宽U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碰撞撕裂风险的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2)分为上片和下片,上下两片通过点焊连接,所述的第三焊缝(33)位于上片吸能盒内侧与板部(11)背面连接处;所述第四焊缝(34)位于下片吸能盒内侧与槽部(12)背面连接处;所述第五焊缝(35)位于上部吸能盒外侧与板部(11)背面连接处;所述第六焊缝(36)位于下部吸能盒外侧与板部(11)背面连接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低碰撞撕裂风险的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板(4),吸能盒(2)焊接在背板(4)上。【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降低碰撞撕裂风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降低碰撞撕裂风险的热成型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1)和吸能盒(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1)包括板部(11)和上翻边(13)、下翻边(14),前防撞梁板部(11)中间开设槽部(12),槽部(12)背面与板部(11)的背面不在同一平面,所述槽部(12)的起始位置位于吸能盒(2)内侧与外侧之间;所述吸能盒(2)前端的上部和前端的下部分别具有凸台;所前防撞梁(1)与吸能盒(2)之间通过六条焊缝(3)焊接,其中,第一焊缝(31)位于前防撞梁上翻边(13)与吸能盒上凸台(21)搭接处,第二焊缝(32)位于前防撞梁下翻边(14)与吸能盒下凸台(22)搭接处,第三焊缝位(33)于吸能盒(2)内侧与板部(11)背面连接处,第四焊缝(34)位于吸能盒(2)内侧与槽部(12)背面连接处,第五焊缝(35)、第六焊缝(36)位于吸能盒(2)外侧与板部(11)背面连接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政李政赵唯陈军唐凯叶平鲍涛邓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