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64148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7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具备支撑车辆单元的前部副框架,该前部副框架包括,配置在车辆前侧的前侧框架部;配置在前侧框架部后侧的后侧框架部;及由金属构件构成且配置在前侧框架部与后侧框架部之间,而将前侧框架部与后侧框架部相连结的连结部,连结部由方形管构件构成,且向车辆下方拱出地弯曲,连结部的截面的四个角部均被形成为圆形角,其中,上侧的角部的曲率半径大于下侧的角部的曲率半径。采用该结构,既能实现前部副框架的轻量化,又能提高前部副框架吸收碰撞负载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汽车等的车身框架结构。该车身框架结构的前部副框架包括,左右的纵梁、前部横梁、后部横梁、左右的第I连结构件、左右的挡板、及左右的第2连结构件。前部横梁通过第I连结构件而连接在左右的纵梁的前端;后部横梁通过挡板及第2连结构件而连接在左右的纵梁的后端。左右的纵梁是截面大致为四角形的方形管构件,且向下方拱出地弯曲。下面,参照图6及图7的参考例,对于在上述结构中,当因车辆发生正面碰撞等而向车辆后方作用的碰撞负载施加于前部横梁上时的情况进行说明。左右的纵梁的侧视形状如图6所示,该纵梁10的截面的四个角部(11、12、13、14)如图7所示那样被加工成曲率半径较小的圆形角,且各个圆形角的曲率半径相同。在此情况下,因车辆的正面碰撞等而向车辆后方作用的碰撞负载施加于上述前部横梁上时,如图6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纵梁10的前上升倾斜部1a会向车高方向的上方弯曲变形成侧视大致L字形来吸收、减弱上述碰撞负载。此时,纵梁10的上表面1b受到压缩力作用;下表面1c受到拉力作用,如果纵梁10的某个部位被压挤成上表面1b与下表面1c紧贴(如图7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支撑车辆单元的前部副框架,该前部副框架包括,配置在车辆前侧的前侧框架部;配置在所述前侧框架部后侧的后侧框架部;及由金属构件构成且配置在所述前侧框架部与所述后侧框架部之间,而将所述前侧框架部与所述后侧框架部相连结的连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由方形管构件构成,且向车辆下方拱出地弯曲,所述连结部的截面的四个角部均被形成为圆形角,其中,上侧的所述角部的曲率半径大于下侧的所述角部的曲率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池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