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742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通过用横梁54连接枢轴安装部53、53彼此的附近,且在基部51上一体地安装加强件57,将从枢轴安装部53到缓冲件安装部58之间做成为扭转刚性和纵向弯曲刚性高的构造,通过用横截面为方形的管将臂部55形成为向下方凸的形状,将臂部55做成为扭转刚性高、纵向弯曲刚性低的构造。可以使后摆臂维持充分的刚性的同时,缓和由缓冲件难以吸收的连续且反复的快速冲击。(*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
技术介绍
在机动二轮车中,车体前后的重量平衡会由于安装在车架上的发动机的大小或安装位置等产生微妙的变化,给予操纵性及乘车感带来影响。因此,悬架发动机及车架的前后的前叉及后摆臂在左右操纵性及乘车感方面是重要的要素。例如,在后摆臂中为了取得与发动机或车架的匹配,一方面希望是具有刚性高的坚硬的特性的摆臂,在另一方面希望是具有柔软的特性的后摆臂。刚性作为相对于负荷的变形抵抗,一般是指扭转刚性和弯曲刚性。扭转刚性在是均匀的横截面的笔直棒的情况下,由剪切弹性模量(G)和断面极惯性矩(IP)的积定义,是使后摆臂具有基本的刚性的一个指标。弯曲刚性在是均匀的横截面的笔直棒的情况下,是由纵弹性模量(E)和断面惯性矩(I)的积定义,是使保持后摆臂具有柔软的特性的一个指标。但是,扭转刚性和弯曲刚性具有相关关系,当提高扭转刚性时,弯曲刚性也得到提高。作为考虑了弯曲刚性和扭转刚性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公知的有例如①日本特开平4-314683号公报“摩托车的摆臂”和②日本技术登记第2536050号公报“车辆用中空构造体的加强构造”。上述①,根据该公报的图1,是从形成着枢轴孔3及轴孔1的本体4向后方延伸具有弯曲曲面11的臂管5的后摆臂。上述②,根据该公报的图1,是侧视中形成为“ヘ”字形的后摆臂。在上述①的后摆臂可以说是追求柔软特性的后摆臂,其刚性稍微不足。在上述②的后摆臂中,可以说是追求刚性高的坚固特性的后摆臂,由于要求刚性,而其摆臂的柔软特性不足。即,人们希望有一种后摆臂即可维持足够的刚性又兼备柔软特性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维持足够的刚性的同时、兼备柔软特性的后摆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技术方案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具有通过枢轴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车架上的枢轴安装部,在该枢轴安装部的后方设有悬架安装部,在从该悬架安装部向后延伸的臂部的后端具有支承后轮的后轮支承部,其特征在于,将从枢轴安装部到悬架安装部之间做成为扭转刚性及纵向的弯曲刚性高的构造,同时,将臂部做成为扭转刚性高、纵向弯曲刚性低的构造。通过将从枢轴安装部到悬架安装部之间做成为扭转刚性及纵向的弯曲刚性高的构造,后摆臂可以维持充分的刚性。其结果可以实现操纵性的提高。通过将臂部做成为扭转刚性高、纵向弯曲刚性低的构造,例如可以使后摆臂具有充分的刚性的同时,可以缓和由悬架难以吸收的连续的且反复的快速冲击。其结果,可以提高乘车感。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其特征在于,将后轮支承部做成为扭转刚性和纵向弯曲刚性高的构造。通过使后轮支承部的扭转刚性和纵向弯曲刚性变高,可以牢固地支承后轮。其结果,可以提高操纵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其特征在于,在侧视中,将臂部形成为向下方凸的形状。通过高地设定从枢轴安装部到悬架安装部之间的扭转刚性及纵向的弯曲刚性,在侧视中,将臂部形成为向下方凸的形状,例如可以使臂部近似于固定从枢轴安装部到悬架安装部时的悬臂弯曲梁的举动。通常,在形成为向下方凸的形状的悬臂弯曲梁中,由来自下方的负荷容易弯曲,由来自上方的负荷难以弯曲。即,后摆臂从后轮接受的纵向的负荷由于主要是来自下方的负荷,通过将臂部形成为在侧视中向下方凸的形状,因而可以在维持高扭转刚性的同时可以低地设定纵向的弯曲刚性。其结果,在使后摆臂维持充分的刚性的同时,可以缓和由悬架难以吸收的连续的且反复进行的快速冲击。另外,通过将臂部形成为在侧视中为向下方凸的形状,因而例如在摆动时可以防止与其它的车体零件干涉,可以加大后摆臂的摆动角度。附图说明图1是搭载了本专利技术的后摆臂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安装了本专利技术的后摆臂的车架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的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的比较说明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的第一作用说明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的第二作用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是沿符号的朝向看到的图。图1搭载了本专利技术的后摆臂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机动二轮车10是越野式摩托车的一个例子,由车架11、设在车架11的前部的头管12、可回转地安装在头管12上的前叉13、13(里侧的13未图示)、安装在该前叉13、13的上部的操纵手柄14、可旋转地安装在前叉13、13的下部的前轮15、覆盖该前轮15的前挡泥板16、在头管12的后方安装在车架11上的燃料箱17、设在该燃料箱17的后方的车座18、由配置在该燃料箱17和车座18的下方的发动机19及变速机21构成的动力单元22、在该动力单元22的后方可摆动地安装在车架11上的后摆臂50、可旋转地安装在该后部摆臂50上并由动力单元22驱动的后轮24、设在该后轮24的上部的后挡泥板25构成。在此,26是散热器护罩、27是侧罩、28是悬架、29是排气管、31是消音器、32是卡钳,33是枢轴、34是驱动链、35是前轮15的轴、36是后轮24的轴。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50是如后所述地在维持充分的刚性的同时兼有柔软的特性的后摆臂。图2是安装了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的车架的立体图。车架11中,从头管12向左右后方延伸着一对主构架41、41,将该主构架41、41的前端部42、42朝向下方,从头管12向下方延伸着下降管43,从该下降管43的中途向左右后方延伸着一对平行管44、44,分别连接该平行管44、44的前端和主构架41、41的前端部42、42地形成两个连接部46、46,在该连接部46、46上跨架着横管47。48、48(一方的48未图示)是枢轴33的贯通孔,49是从下降管43过渡到主构架41、41的加强管。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的俯视图。后摆臂50,从其基部51向前方形成着一对凸出部52、52,在该凸出部52、52的前端形成着枢轴安装部53、53,用横梁54连接该枢轴安装部53、53彼此的附近,从基部51向后方延伸出左右一对臂部55、55,在该臂部55、55的前端安装着分别形成为厚壁的后轮支承部56、56,在基部51的上面上一体地安装加强构件57,在基部51的下方形成着悬架安装部58、58。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的侧视图,臂部55,将其横截面为方形的管形成为侧视中向下方凸的形状,从基部51朝向后轮支承部56形成为渐渐变细状。如后所述,后摆臂50从后轮24(参照图1)接受的纵向的负荷由于主要是来自下方的负荷,因此,通过将臂部55形成为侧视中朝向下方凸的形状,因此可以在维持高扭转刚性的同时低地设定纵向的弯曲刚性。另外,通过将下面的弯曲半径R2设定得比上面的弯曲半径R1小,而将臂部55形成为朝端部渐渐变细状。后摆臂50具有通过枢轴33可自由回转地安装在车架11(参照图2)上的枢轴安装部55(里侧的53未图示),在该枢轴安装部53、53的后方设有悬架安装部58、58(里侧的58未图示),在从悬架安装部58、58朝向后延伸的臂部55、55(里侧的55未图示)的后端具有支承后轮24(参照图1)的后轮支承部56、56(里侧的56未图示),在该后摆臂中,由横梁54连接枢轴安装部53、53彼此的附近,而且在基部51上一体地安装着加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机动二轮车的后摆臂,具有通过枢轴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车架上的枢轴安装部,在该枢轴安装部的后方设有悬架安装部,在从该悬架安装部向后延伸的臂部的后端具有支承后轮的后轮支承部,其特征在于,将从上述枢轴安装部到上述悬架安装部之间做成为扭转刚性及纵向的弯曲刚性高的构造,同时将上述臂部做成为扭转刚性高、纵向弯曲刚性低的构造。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星好原田智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