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2758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限制车座后部的下沉。机动二轮车由设于车身后部的横板(151)承受作用于车座(16)的车座载荷;其中:在设于横板(151)的作为第1载荷支承部的中央倾斜部(161)的后方使横板(151)立起,形成立起部(162),在该立起部(162)设置作为第2载荷支承部的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特别是由后部车座载荷支承部(162a)支承坐在车座(16)的后部的同乘者产生的车座载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的改良。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已知由设于车座轨侧的支承螺栓支承设于车座下部的安装片,从而承受作用于车座的载荷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84075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的图3和图5记载了这样的构造,该构造从车座S的底板31的前后方向的大体中央朝下方延伸安装片32,在设于车架的后部的车座轨11的轨架16通过托架35安装支承螺栓36,在安装片32的下部开设长孔33,将支承螺栓36插入到该长孔33,从而通过安装片32用支承螺栓36支承作用于车座S的载荷。车座S在长孔33与支承螺栓36的间隙的范围可上下移动。例如,坐在车座S前部的驾驶者产生的车座S的下沉由安装片32和支承螺栓36限制,但对于坐在车座S后部的同乘者产生的车座S的下沉,未在上述机动二轮车中考虑,当作用于车座S的后部的载荷大时,车座S的后部的下沉可能变得过大。如考虑这样大的下沉,例如将车座S与配置于车座S下方的后整流罩的间隙设定得较大,则间隙明显,外观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改良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从而限制车座后部的下沉。第1项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由设于车身后部的横置构件承受作用于车座的车座载荷;其特征在于在设于横置构件的第1载荷支承部的后方,使横置构件立起地形成立起部,在该立起部设置第2载荷支承部。由设于横置构件的第1载荷支承部和在该第1载荷支承部的后方使横置构件立起形成的立起部的第2载荷支承部对作用于车座的载荷进行支承。特别是利用第2载荷支承部,支承由乘坐于车座的后部的同乘者产生的车座载荷,抑制车座后部的下沉。第2项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车座的下部突出形成插入部,在横置构件设置与插入部接合的接合部,在该接合部,将门形的钩设于横置构件,在该钩的下方配置橡胶。当将突出形成于车座下部的插入部接合到设于横置构件的接合部时,由橡胶使得插入部不直接接触于横置构件,而且,发挥出缓冲效果。第3项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立起部的背面设置调节器。将调节器产生的热传递到立起部,从调节器自身和立起部辐射。第4项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横置构件安装扶手轨,在该扶手轨设置第3载荷支承部。当将扶手轨安装于横置构件的两侧方时,可增大设于扶手轨左右的第3载荷支承部的间隔。如第3载荷支承部的间隔增大,则可相应地抑制车座的左右倾斜。在第1项专利技术中,由于在形成于第1载荷支承部的后方的立起部设置第2载荷支承部,所以,当驾驶者与同乘者坐到车座时,可由第1载荷支承部和第2载荷支承部承受作用于车座的载荷,特别是可由第2载荷支承部抑制车座后部的下沉。另外,考虑车座的下沉,例如没有必要在车座与车身盖之间设置大的间隙,可提高车辆后部的外观性。在第2项专利技术中,设置突出形成于车座下部的插入部和与该插入部接合的接合部,在该接合部将门形的钩设于横置构件,在该钩的下方配置橡胶,所以,在接合部,由橡胶使车座下的插入部与横置构件不直接接触,可提高乘坐舒适性。在第3项专利技术中,由于在立起部的背面设置调节器,所以,可由立起部促进从调节器的散热,可维持调节器的性能。在第4项专利技术中,由于在横置构件安装扶手轨,在该扶手轨设置第3载荷支承部,所以,可增大第3载荷支承部的左右的跨度,可抑制车座朝左右的倾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机动二轮车的侧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机动二轮车的后部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机动二轮车后部的透视图。图4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横板的平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的横截面图。图7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车座支承构造的作用的作用图。图8为示出本专利技术机动二轮车的后挡泥板后部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形式。附图按符号的方向观看。图1为本专利技术机动二轮车的侧面图,机动二轮车10的特征在于改良限制操纵手柄11的转向角的操纵手柄限位机构,同时,提高锁定操纵手柄11的转向的操纵手柄设定装置的保护功能,提高前整流罩12的周围的外观性,扩大设于燃料箱13下方的收容箱14的容积,同时,提高收容箱14周围的外观性,抑制乘坐人员坐到车座16的后部时的下沉,提高安装于车架17的后部侧的头盔保持架18的配置自由度。机动二轮车10的车架17包括构成前端的头管21,从该头管21朝后方斜下方延伸的主构架22,从该主构架22的后端部朝后方延伸的左右1对车座轨23、24(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23),及从主构架22的前端部朝大体下方然后朝后方延伸的左右1对的下伸构架26、27,通过从主构架22的后部朝后方斜下方然后朝下方延伸从而分别连接于下伸构架26、27的后端部的左右1对中间构架28、31(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28),及分别跨于车座轨23、24和中间构架28、31的左右1对副构架32、33(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32);在头管21可自由回转地安装前叉36,在主构架22安装燃料箱13,由安装于中间构架28、31的左右1对的枢轴板37、38(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37),支承由发动机41和变形器42构成的动力机组43,同时,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承摇臂45,由车座轨23、24支承车座16和设于后部左侧方的后部侧方保护构件46。前叉36用上跨接构件53和配置于该上跨接构件53下方的下跨接构件54连接左右1对的叉单体51、52(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51),在上跨接构件53安装操纵手柄11和手柄锁定装置56,在这些上跨接构件53和下跨接构件54安装整流罩支承撑条57,由该整流罩支承撑条57支承前整流罩12,同时,支承仪表58、内整流罩61、后信号装置支承撑条62、及前面用的号码牌63。在这里,符号65为安装于前整流罩12的前照灯,符号66、67(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66)为安装于后信号装置支承撑条62左右的左右1对的前信号装置,符号68为安装于前叉36下端的前轮,符号71为覆盖前轮68的上方的前挡泥板。收容箱14位于主构架22与发动机41的气缸部73之间,在主构架22的下部通过托架74安装,由具有开口的壳体76和封闭该开口的盖(未图示)构成,由从壳体76朝后方延伸的延长部78覆盖燃料箱13的下方侧方,另外,两侧方分别由左盖81、右盖(未图示)覆盖。车座16使设于后部下部的插入部接合于车座轨23、24侧的接合部,用螺栓将设于前部下部的左右1对安装片85、86(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85)固定于车座轨23、24侧。符号87为安装于车座轨23、24的扶手轨。头盔保持架18安装于后部侧方保护构件46的上部,为不妨碍乘坐于车座16后部的乘坐人员的脚地考虑了配置的可上锁的构件。符号91、92(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91)为从副构架32、33朝后方斜下方延伸的杆构件,在下端分别安装有用于坐在车座16的后部的乘坐人员的脚蹬93、94(仅示出面前侧的符号93),同时,通过构架侧撑条96连接于后部侧方保护构件46的下部。发动机41在设于气缸部73的气缸盖101安装进气装置102和排气装置103。进气装置102包括在气缸盖101的上部通过进气管105连接的作为燃料供给装置的化油器106和在该化油器106通过连接管107连接的空气滤清器108,将空气滤清器108配置在由车座轨23、24、中间构架28、31及副构架32、33围住的空间。上述化油器106当然也可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承构造,所述机动二轮车由设于车身后部的横置构件承受作用于车座的车座载荷;其特征在于:在设于横置构件的第1载荷支承部的后方,使上述横置构件立起而形成立起部,在该立起部设置有第2载荷支承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十岚逸雄松浦弘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