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侧梁及具有该侧梁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619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位于车身每侧的一对互补侧梁(1),其沿车身的纵向方向延伸,通过位于车厢内部的前部以横过车身的前隔板(50)的下面。侧梁(1)包括前侧梁(2)和后侧梁(3),该前侧梁(2)从车身前部向后延伸超过沿该前隔板的垂直壁(51)延伸的虚线平面(D)。该后侧梁(3)从车身后部向前延伸超过虚线平面(D)并接合于该前外(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位于汽车车身任一侧、以便在汽车纵向延伸的侧梁。
技术介绍
汽车包括一对以汽车车身加强件形式的侧梁,其单个地位于车身的左右两侧,该侧梁从车身前面向后延伸,经过车厢内部的下面。在车厢内部的前部,左右侧梁接合于横梁和前隔板,它们沿横向方向越过车身(例如,见日本技术登记公开第2522690号)。侧梁每个包括上板和下板。上板为平板形式并且从与横梁的接合部向前延伸。下板具有向上伸展的帽形截面。它从与横梁接合部向前延伸并向后延伸,沿前隔板在车身内部的下面通过。横梁具有向后伸展的帽形截面并接合在前隔板的位于车身内部外面的那个部位。横梁与侧梁的接合处向前或向着侧梁伸出。而且,横梁的相对端部分相对于车身的宽度方向被向后弯曲。侧梁和横梁被点焊相互焊接在两个个面上,即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壁表面和内壁表面。车辆前部的刚度通过将侧梁上的载荷经过接合处传到横梁上被增强。但是,侧梁和横梁在外壁和内壁的接合处被接合在一起,并且既没有顶壁也没有底壁(下板的下壁)。因此,向前的冲击载荷和横向冲击载荷集中在外壁和内壁的接合点而不从顶壁和底壁传递给横梁。因此,侧梁在与横梁接合部的附近容易弯曲。每个侧梁的上板(顶壁)在前隔板的前部是不连续的。侧梁的下板的内外壁通过突缘方式接合于横梁和前隔板。在车辆行进时侧梁被从前轮传递来的载荷所扭曲。如果侧梁不够刚性,在这种情况下,载荷集中在接合于横梁和前隔板的突缘部分,并且力的作用是将它们撕开。因此,焊接接合处容易变形。被插入侧梁中的横梁的接合部用模压伸出横梁而形成。如果接合部的伸出太多,侧需要深度压延,这是艰苦的工作。因此,接合部伸出的高度不能大于某个值。因此,很难通过增加侧梁和横梁之间的强度来增加车辆前部的刚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梁,其具有足够高的强度以增强车身前部的刚性,而不依赖于与横梁接合接合的强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侧梁是位于车身每侧互补的一对,以便沿车身纵向延伸通过位于车厢内部的前部的前隔板的下面。该侧梁包括前侧梁和后侧梁。该前侧梁从车身前部向后延伸超过沿前隔板的垂直壁延伸的虚线平面。该后侧梁从车身后部向前延伸超过虚线平面并与前侧梁接合。优选地,下述结构将进一步增强前侧梁和后侧梁之间的接合强度。该侧梁包括撑臂。撑臂的一端接合于前侧梁,另一端接合于前隔板的垂直壁。此外,为了将作用在前侧梁的载荷有效地传递给后侧梁。前侧梁在前隔板的前部形成以封闭部分,并且在撑臂和前侧梁之间在前隔板附近也形成以封闭部分。可选择地,前侧梁由具有前部上壁、前部下壁、和前侧壁的内部件和具有前部外侧壁的外部件构成,并且撑臂接合于前部内侧壁和设置在上部外侧壁的上边缘的上边缘突缘上,该突缘从前侧梁的外部件上的上突缘向上延伸。可选择地,为了使前侧梁的的个封闭部分和后侧梁相互连续,该前侧梁由具有前部上壁、前部下壁和前侧壁的内部件和具有前部外侧壁的外部件构成,并且后侧梁的前端插入在前侧梁的内部件和外部件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后侧梁的前端由底壁、后部内侧壁后、后部外侧壁构成。该底壁接合于前部下壁,后部内侧壁接合于前部内侧壁,并且后部外侧壁接合于前部外侧壁。后侧梁包括具有底壁、后部内侧壁和后部外侧壁并且与前隔板一起共同形成一封闭部分的上部件和从下面覆盖该上部件的下部件。还有,该上部件穿过前侧梁到下部件前部的位置。此外,为了增强侧梁的扭转刚性,该下部件在其外边缘具有下下部上突缘。在这种情况下,下部上突缘的前端设置在该内部件的前部上壁的外边缘的内部上突缘和该外部件的前部外侧壁的上边缘的外部上突缘之间。还有,该下部件从该上部件的后部外侧壁向外延伸,并接合于前隔板的外端。此外,该上部件在后部外侧壁的上边缘具有上部向外突缘。该上部向外突缘的前端接合于设置在下部上突缘和搭接于后部外侧壁的下部外侧壁的上端之间的导轨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形式的侧梁包括前侧梁和后侧梁。该前侧梁通过沿前隔板的垂直壁延伸的虚线平面下面。该后侧梁从车身后部通过虚线平面的下面并向前延伸。该前侧梁和后侧梁接合在一起以便在车辆的纵向相互搭接。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侧梁从车厢内部内上方看的左侧梁的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侧梁分解透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侧梁去掉其外部后从车厢内部的外上方从前面看的透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侧梁去掉其外部后从车厢内部的外上方从背侧看的透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侧梁去掉其外部后从车厢内部的外面侧向看的侧视图,并用双点划线示出下部;图6是沿图5的F6-F6线截取的侧梁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5的F7-F7线截取的侧梁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5的F8-F8线截取的侧梁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5的F9-F9线截取的侧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汽车侧梁1。在描述之前先作如下定义前面(前侧)和后面(后侧)是相对于汽车的行进方向定义的,左侧和右侧是相对于横向定义的,而且假设,朝着汽车中心的方向是向内的方向(内侧),离开汽车中心的横向方向是向外的方向(外侧)。同时还假设,重力作用的方向是向下的方向(下侧),抵抗(对着)重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方向(上侧)。图1所示的侧梁1是分别位于汽车车身左右两侧以便纵向延伸的一对侧梁中的左侧梁。由于右侧梁和左侧梁1设置成双对称,右侧梁的描述从略。侧梁1从位于车厢内部的前部并横过车身的前隔板50向后延伸通过车厢内部的下面。如图1所示,前隔板50具有垂直壁51,并且虚线平面沿垂直壁51设置,如图5所示。如图1所示,侧梁1包括前侧梁2、后侧梁3和撑臂4。如图5所示,当虚线平面D从前面逼近时前侧梁2的后部向下弯曲。前侧梁2的后端21向后延伸超过虚线平面D。当虚线平面D从后面逼近时后侧梁3的前部向上弯曲。后侧梁3的前端31向前延伸超过虚线平面D。还有,后侧梁3的前端31以搭接的方式接合于前侧梁2的后端21。在本实施例中,接合由点焊实现。若干个典型的焊点在图中用X表示。如图2所示,前侧梁具有内部22和外部23。内部22具有前部上壁24、前部下壁25和前部内侧壁26,外部23具有前部外侧壁27。前部上壁24形成有从其外边缘向上延伸的内部上突缘24a。前部下壁25形成有从其外边缘向下延伸的内部下突缘25a。前部外侧壁27在上侧形成有外部上突缘27a在下侧有外部下突缘27b。此外,外部23具有外部上突缘27a向上延伸的上部外侧壁28。上部外侧壁28在其上边缘具有上边缘突缘28a。内部上突缘24a接合于外部上突缘27a,同时内部下突缘25a接合于外部下突缘27b。后侧梁3具有上部32和下部33。上部32具有底壁34,后部内侧壁35和后部外侧壁36。下部33接合呈,以便从下面覆盖上部32的、位于在上部32的向上弯曲部分(弯曲32a)的后面的位置前方的那部分,作为后侧梁3的弯曲。如图3和图4所示,上部32和下部33在其各自的搭接部分接合在一起。后侧梁3设置在内部22和外部33之间。上部32穿过前侧梁2到下部33的前部的位置。如图3和图4所示,上部32的底壁34接合于内部22的前部下壁25。上部32的后部内侧壁35接合于内部22的前部内侧壁26。上部32的后部外侧壁36接合于外部23的前部外侧壁27。下部上突缘33a设置在下部33的外边缘。如图8所示,下部上突缘33a的前端33b设置在内部上突缘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位于车身每一侧的一对互补侧梁,其沿车身的纵向方向延伸,通过位于车厢内部前部的前隔板的下面以便横过车身,该侧梁的特征在于包括:从车身前部向后延伸的前侧梁,其超过沿该前隔板的垂直壁延伸的虚线平面;从车身后部向前延伸、超过该虚 线平面的后侧梁,该后侧梁具有沿车身纵向方向延伸的表面并以搭接方式接合于前侧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田达三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