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605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连结构件(8’、10’、12、14、16)包含有:连结后悬架基座构件(4)的上面与后侧内部构件(1)的第1连结部(X);连结左右一对的后悬架基座构件(4)的上面相互间的第2连结部(Y);以及与第2连结部合流状地连结左右一对的后侧内部构件(1)相互间的第3连结部(Z),构成了一体形状,在由第1至第3连结部围住的部分,具有车身横隔板结构(8d’、10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具体是涉及针对从后轮通过后悬架传递来的输入负载可确保充分的刚性和强度的车体结构。
技术介绍
在由车身无骨架式结构构成的车体中,采用了各种的零件结构,以求增强输入负载大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例如,专利技术有一种结构是在座椅靠背侧面板的背后设置增强部,由座椅靠背侧面板和增强部均等地承受施加于后悬架基座构件的负载(参照日本国专利特开平6-219329号公报),还有一种结构是用增强部将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与后侧内部构件接合,由后侧内部构件侧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进行增强(参照日本国专利特开平11-348826号公报)。又,以提高车体的抗扭刚性和抗扭强度为其主要目的,专利技术有一种结构是将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左右的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进行连结,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参照日本国专利实公平6-21827号公报),还有一种结构是将后侧内部构件相互间、车轮罩内部构件相互间以及车轮罩内部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相互间进行连结,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参照日本国专利实公平6-19427号公报)。然而,在上述传统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中,仍然很难说能充分地确保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例如,在上述特开平6-219329号公报和特开平11-348826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车体的抗扭刚性和抗扭强度并不充分,在实公平6-21827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虽然采用闭合截面结构能某种程度确保车体的抗扭刚性和抗扭强度,但车宽方向的刚性和强度并不充分,还存在着不能由后侧内部构件侧充分地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问题。又,在实公平6-19427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将车轮罩内部构件相互间以及车轮罩内部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相互间进行连结,具有闭合截面结构,虽然能某种程度确保车体的抗扭刚性和抗扭强度,但不是将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后悬架基座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直接连结的结构,因此存在着闭合截面结构不能充分地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或者不能充分地传递给后侧内部构件的问题。又,例如在将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以及后悬架基座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连结成一体、形成闭合截面结构的场合,存在着如何能高效率地将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分散传递给后侧内部构件侧和另一方的后悬架基座构件侧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仅能高效率地将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分散、而且可确保充分的刚性和强度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结构是在车轮罩内部构件上具有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后悬架基座构件,同时将该车轮罩内部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接合而成,具有将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与所述后侧内部构件连结进行增强的连结构件,所述连结构件由板构件构成,所述车轮罩内部构件和所述后侧内部构件一起围住整个区域地形成闭合截面结构。由此,可将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良好地传递到后侧内部构件侧,连结构件不会发生变形或破损,在后悬架周围可确保充分的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可提高车体的可靠性。又,本专利技术的车体结构,其结构是在车轮罩内部构件上具有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后悬架基座构件,同时将该车轮罩内部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接合而成,具有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以及所述后侧内部构件相互间互相连结的连结构件,所述连结构件由板构件构成,围住整个区域地形成闭合截面结构。由此,可由该连结构件良好地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连结构件不会发生变形或破损,不仅可确保车宽方向的刚性和强度,而且在后悬架周围可确保充分的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主要是车体的抗扭刚性和抗扭强度),可提高车体的可靠性。并且,本专利技术的车体结构,其结构是在车轮罩内部构件上具有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后悬架基座构件,同时将该车轮罩内部构件与后侧内部构件接合而成,具有如下结构的连结构件,即、包含有连结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与所述后侧内部构件的第1连结部;连结左右一对的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的第2连结部;以及与第2连结部合流状地连结左右一对的所述后侧内部构件相互间的第3连结部,构成了一体形状,所述连结构件由板构件构成,围住整个区域地形成闭合截面结构,同时在由所述第1至第3连结部围住的部分,具有车身横隔板结构。由此,通过将第1至第3连结部分别在车身横隔板结构的周围形成各自的闭合截面结构,从后轮通过后悬架传递到后悬架基座构件的输入负载,可避开该车身横隔板结构部分,分别能良好地分散传递到连结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与后侧内部构件的第1连结部、连结后悬架基座构件的上面相互间的第2连结部。由此,利用第3连结部,不仅可确保车宽方向的刚性和强度,而且可确保后悬架周围的车体刚性和车体强度,可大幅度提高车体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构件图。图3为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4为沿着图1的B-B线的剖视图。图5为沿着图1的C-C线的剖视图。图6为沿着图1的D-D线的剖视图。图7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8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构件图。图9为沿着图7的E-E线的剖视图。图10为沿着图7的F-F线的剖视图。图1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1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例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构件图。图13为沿着图11的E’-E’线的剖视图。图14为沿着图11的F’-F’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实施例。先说明第1实施例。图1表示从车室内看、由车身无骨架式结构构成的本专利技术中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中的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的构件图。另外,图中只表示车辆的左侧部分作一说明,右侧部分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又,本例中对后挡泥板等的外板构件省略说明。如图2所示,在后悬架周围,车体由后柱内部(后侧内部构件)1、车轮罩内部(车轮罩内部构件)2、后柱增强部(增强构件)6、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日文リヤデツキメンバエクステンシヨン)8、座椅靠背内部(座椅靠背内部构件)10、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后行李架延长部分(后行李架构件)16的各钢板构件所构成。并且,在这些钢板构件中,由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座椅靠背内部10、撑杆支架12、后车门前平台构件14、后行李架延长部分16的各钢板构件构成了连结构件。这些构件如图中箭头所示进行组合,采用点焊方式进行接合(如图1中的*标记所示)。其中,将后撑杆用作了后悬架,如同图所示,在车轮罩内部2上焊接着由厚钢板构成的撑杆基座(后悬架基座构件)4。座椅靠背内部10具有一体状的后行李架侧部11。如图1所示,在撑杆基座4的上部焊接着四方中的一方开口的截面形状的撑杆支架12,该撑杆支架12面向车轮罩内部2侧开口,该撑杆支架12的一对缘部的焊接凸缘12a、12a被焊接在车轮罩内部2上。由此,在撑杆基座4上,由撑杆支架12和车轮罩内部2形成闭合截面结构。另外,在孔12b处,后撑杆也与撑杆支架12固接。在车轮罩内部2上,位于车辆后侧的后车门前平台构件延长部分8被焊接在焊接凸缘8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悬架周围的车体结构,其结构是在车轮罩内部构件(2)上具有承受来自后悬架的输入负载的后悬架基座构件(4),同时将该车轮罩内部构件(2)与后侧内部构件(1)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后悬架基座构件(4)的上面与所述后侧内部构 件(1)连结进行增强的连结构件(8、10、12),所述连结构件(8、10、12)由板构件构成,所述车轮罩内部构件(2)和所述后侧内部构件(1)一起在整个区域形成闭合截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屋形高志本城英喜三好伸介菊池隆司後藤惠志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汽车工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