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器及车辆减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853890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减震器及车辆减震系统,涉及车辆配件技术,以提供一种能够实时调节车身高度的减震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器包括外筒体,所述外筒体内设有缸筒,所述缸筒内设有中空的活塞杆,所述外筒体与所述缸筒之间的空间被隔开形成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所述活塞杆内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使所述低压油腔的油液流到所述高压油腔,以使所述活塞杆相对所述缸筒向外运动;所述外筒体上设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的开启与闭合使所述低压油腔与所述高压油腔导通与隔开,以使所述活塞杆相对所述缸筒向内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在汽车中。(*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器及车辆减震系统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器及车辆减震系统。
技术介绍
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在大多数汽车的悬架系统内部装有减震器。减震器连接于车架与车桥之间,当前市面上采用的减震器大多是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与车桥之间受振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内的液压油便反复地从减震器工作缸筒经过不同的节流孔流入减震器储油缸内,此时孔壁与液压油之间的摩擦和液压油分子间的内摩擦对振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振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在汽车实际行驶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路况和工况需要实现不同的车身高度,例如在汽车高速行驶下,需要将车身高度降低,以减少风阻,提高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因此,现有技术中采用外接动力源的车身高度调节系统及不需要外接动力源的车身高度调节系统。前者通常为空气悬架系统,由空气泵、储气罐等零部件组成,其需要在汽车中设置外接动力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后者通常为可调高度减震器,其通过利用车身颠簸的能量来抬升车身高度,从而使汽车始终保持在出厂时设定的高度上,则导致驾驶员无法根据实际需求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器,包括外筒体,所述外筒体内设有缸筒,所述缸筒内设有中空的活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与所述缸筒之间的空间被隔开形成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所述活塞杆内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使所述低压油腔的油液流到所述高压油腔,以使所述活塞杆相对所述缸筒向外运动;所述外筒体上设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的开启与闭合使所述低压油腔与所述高压油腔导通与隔开,以使所述活塞杆相对所述缸筒向内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器,包括外筒体,所述外筒体内设有缸筒,所述缸筒内设有中空的活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与所述缸筒之间的空间被隔开形成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所述活塞杆内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使所述低压油腔的油液流到所述高压油腔,以使所述活塞杆相对所述缸筒向外运动;所述外筒体上设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的开启与闭合使所述低压油腔与所述高压油腔导通与隔开,以使所述活塞杆相对所述缸筒向内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固定在所述活塞杆内部,所述套管与所述活塞杆之间的第一腔室通过所述活塞杆上的活塞阀与所述缸筒的工作腔连通,所述缸筒的工作腔通过所述缸筒底部的底阀上的第一通道与所述高压油腔连通;泵杆,所述泵杆为中空结构杆,一端固定在所述缸筒的底阀上、另一端置于所述套管中,且所述泵杆与所述套管内腔之间的第二腔室与所述泵杆的中空部分连通,并进而通过所述底阀上的第二通道与所述低压油腔连通;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在所述套管顶端,且流通方向为由所述第二腔室向所述第一腔室方向;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在泵杆位于所述套管内的顶端,且流通方向为由所述泵杆中空部分向所述第二腔室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内侧朝向所述缸筒方向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将所述低压油腔与所述高压油腔隔开,且所述凸出部中具有连通所述低压油腔与所述高压油腔的通道,所述第一开关阀设在所述凸出部的位置处;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缸筒外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低压油腔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底阀上的第二通道连通,并进而与所述泵杆的中空部分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底阀之间的缸筒外套设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缸筒外壁之间具有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外套设有隔膜套筒,所述隔膜套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平孙喜冬米晓宁李封宇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