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30265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6:13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包括:车辆的发动机的曲轴;轮毂,耦接至曲轴并且被构造为待旋转;带轮,耦接至轮毂的外表面并且被构造为与轮毂一体旋转;以及油封,布置在气缸体的内部与轮毂之间并且被构造为防止气缸体中的发动机油泄漏。轮毂具有防磨损部件,防磨损部件形成在布置有油封的外周面上,并且防磨损部件防止油封分离。因此,通过应用耐磨损涂覆提高了硬度,减少了与油封接触集中的部分的摩擦系数并且减少了轴的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相关申请的交叉引证本申请基于并且要求于2015年11月13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5-0159963号的优先权的权益,通过引证将该申请的公开内容整体结合于此。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减少轮毂(hub)与油封(oilseal)之间的磨损的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
技术介绍
近来,正在积极进行努力以减少车辆的噪声振动粗糙度(NVH)。具体地,减震带轮(例如,“隔离减震带轮”)能够通过使用减震橡胶减少发动机曲轴的扭转振动并且减少传递至带轮的角速度的变化率来提高辅助机械皮带的使用期限。例如,减震带轮被分成减震器部件、带轮部件、以及轮毂。减震器部件和带轮部件耦接至轮毂。轮毂包括油封以防止油从气缸体泄露并且油封和轮毂一起旋转。换言之,带轮部件和轮毂由高刚性材料形成并且与其他部件耦接,并且通常由铸铁(FC25)形成。近来,为了减轻减震带轮的重量,已用铝轮毂替代铸铁轮毂。以上在该部分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帮助增强对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含不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国中已经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其能够防止油泄漏并且通过使由于轮毂凸起与油封之间可能出现摩擦而导致的磨损最小化而减轻旋转部件的重量。然而,本公开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并且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根据以下描述可清楚地理解以上未描述的其他目的。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可以包括:车辆的发动机的曲轴;轮毂,耦接至曲轴并且被构造为待旋转;带轮,耦接至轮毂的外表面并且被构造为与轮毂一体旋转;以及油封,布置在与气缸体的内部与轮毂之间并且被构造为防止发动机油在气缸体中泄漏。轮毂可具有防磨损部件,防磨损部件形成在其上布置有油封的外周面上,并且防磨损部件可被构造为防止油封分离。轮毂可以包括具有穿孔的中心的轮毂本体,曲轴插入地耦接至穿孔的中心。轮毂环可以突出地形成在轮毂本体的外表面上,并且防磨损部件可以形成在轮毂本体内。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油封可以布置在气缸体的内部与轮毂本体之间。带轮可以耦接至轮毂环的外表面。防磨损部件可以包括涂覆部件,涂覆部件是通过对轮毂本体的外周面进行耐腐蚀涂覆形成的。防磨损部件可具有形成于轮毂本体的外周面中的凹部,并且涂覆部件可以形成在凹部中。防磨损部件可以形成为尺寸大于油封与防磨损部件接触的接触表面。涂覆部件可以通过使用热喷涂、等离子喷涂或激光熔敷的电弧形成。凹部可具有凹槽,凹槽可被构造为防止涂覆部件在轮毂本体的轴方向上分离。多个凹槽可以形成在凹部内。凹槽可以沿轮毂本体的轴方向形成在凹部的前部和后部。凹部尺寸可以形成为小于轮毂本体的外径。此外,涂覆部件的尺寸可以形成为大于轮毂本体的外径。可以对涂覆部件进行研磨或打磨以大致与轮毂本体的外周面齐平。轮毂可以由铝合金材料或镁合金材料形成。附图说明从以下结合附图时进行的详细描述中,本公开内容的以上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更加显而易见。图1和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的一部分的示例性立体图;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减震带轮的示例性立体图;图4是沿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沿图3的线A-A截取的示例性截面图;以及图5A至图5C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4的涂覆操作的示例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从以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将解释清楚本公开的优点和特征及其实现方法。然而,本公开不限于以下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而将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的公开内容彻底,并且提供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理解本公开的范围。因此,将通过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定义本公开。通篇说明书的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a)”、“一个(an)”、以及“该(the)”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应该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comprises)”和/或“包括(comprising)”指明了所阐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的存在或附加。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项的任何和所有组合。例如,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说明清楚,不相关的部件没有示出,并且为了清晰起见,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此外,当声明一层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该层可直接地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第三层可设置在二者之间。除非明确陈述或根据上下文显而易见,否则,如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约”理解为在本领域的正常容差的范围内,例如,在平均值的2个标准偏差内。“约”可被理解为在所述值的10%、9%、8%、7%、6%、5%、4%、3%、2%、1%、0.5%、0.1%、0.05%或者0.01%内。除非另从上下文中清晰可见,否则本文中所提供的所有数值可被术语“约”修饰。应当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用车辆运载的(vehicular)”或其他类似术语包括一般的机动车辆,诸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公共汽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的载客车辆;包括各种船只和舰船的船舶;航天器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插电混合动力车辆、氢动力车辆、和其他替代燃料车辆(例如,来源于除石油以外的资源的燃料)。如本文中提及,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种或更多种动力源的车辆,例如,汽油动力和电动车辆。在下文中,将参照用于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的附图描述本公开。图1和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的一部分的示例性立体图。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减震带轮的示例性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3的线A-A截取的示例性截面图,以及图5A至图5C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4的涂覆操作的示例性视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进行修改,并且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对应于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图1和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的一部分的示例性立体图。将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可以包括:曲轴10,被构造为接收发动机的内部旋转产生的动力;轮毂20,包括具有穿孔的中心的轮毂本体23,曲轴10插入地耦接至穿孔的中心;以及轮毂环26,突出地形成在轮毂本体23的外表面上。此外,带轮30可以耦接至轮毂环26的外表面并且油封40可以布置在轮毂本体23与气缸体的内部(未示出)之间并且可被构造为防止气缸体内的发动机油泄漏。此外,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可以包括减震器35,减震器被构造为通过轮毂20在轮毂环26与带轮30之间的旋转来吸收震动。防磨损部件60可被构造为防止油封40与轮毂20分离。轮毂20可旋转地耦接至曲轴10。此外,减震器35可以布置在轮毂20与带轮30之间。减震器35可被构造为当轮毂20与曲轴10一体旋转时吸收轮毂20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时产生的震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包括: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的曲轴;轮毂,耦接至待旋转的所述曲轴;带轮,耦接至所述轮毂的外表面并被构造为与所述轮毂一体旋转;以及油封,布置在所述轮毂与气缸体的内部之间以防止发动机油在所述气缸体中泄漏,其中,所述轮毂具有防磨损部件,所述防磨损部件形成在布置有所述油封的外周面上,并且所述防磨损部件防止所述油封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1.13 KR 10-2015-01599631.一种用于车辆的减震带轮组件,包括: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的曲轴;轮毂,耦接至待旋转的所述曲轴;带轮,耦接至所述轮毂的外表面并被构造为与所述轮毂一体旋转;以及油封,布置在所述轮毂与气缸体的内部之间以防止发动机油在所述气缸体中泄漏,其中,所述轮毂具有防磨损部件,所述防磨损部件形成在布置有所述油封的外周面上,并且所述防磨损部件防止所述油封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带轮组件,其中,所述轮毂包括:轮毂本体,具有穿孔的中心,所述曲轴插入地耦接至所述穿孔的中心;以及轮毂环,突出地形成在所述轮毂本体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防磨损部件形成在所述轮毂本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带轮组件,其中,所述油封布置在所述气缸体的内部与所述轮毂本体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带轮组件,其中,所述防磨损部件包括涂覆部件,所述涂覆部件通过对所述轮毂本体的外周面进行耐磨损涂覆而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带轮组件,其中,所述防磨损部件具有形成在所述轮毂本体的外周面中的凹部,所述涂覆部件形成在所述凹部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带轮组件,其中,所述防磨损部件的尺寸形成为大于所述油封与所述防磨损部件接触的接触表面。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带轮组件,其中,所说涂覆部件通过使用热喷涂、等离子喷涂或激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在权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