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76960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5 0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减振效果差,易损坏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包括前悬架减振结构和/或后悬架减振结构,前悬架减振结构包括前钢板弹簧组件以及前减振器,前钢板弹簧组件前端支架、后端支架、固定螺栓以及至少两块堆叠在一起的前钢板簧片;前端支架、后端支架分别与工程车辆的车架固定连接;前钢板簧片的厚度沿从前钢板簧片的中部至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两端中任一端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减小;堆叠在一起的前钢板簧片中相邻的两块前钢板簧片之间存在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提高工程车辆的减振效果以及可靠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
技术介绍
悬架是工程车辆(例如:起重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程车辆悬架一般参照车桥的布置方方式可以分为前悬架和后悬架。以三轴车辆为例,前悬架由多片小刚度钢板弹簧加减振器构成,后悬架由多片大刚度变截面钢板弹簧加板簧支座构成。减振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振后反弹时的振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振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振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振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减振器太软,车身就会上下跳跃,减振器太硬就会带来太大的阻力,妨碍弹簧正常工作。悬架的作用是承载地面、车轮的激励,并将激励经过一定的衰减后传递到车架或车身上,以保护车身受到较大的冲击。悬架系统中弹性元件受冲击产生振动,为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在悬架中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减振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受振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振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振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振动形成阻尼力,使车辆振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振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工程车辆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因此要求悬架系统有较好地减振性能,但是目前的悬架及减振器布置方式,经常出现钢板弹簧断裂等故障,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的提高车辆减振性能的悬架布置方式尤为重要。现阶段工程车辆由于制造成本、工作环境、使用寿命等条件的限制,悬架系统大多采用被动悬架方式,结构由钢板弹簧或螺旋弹簧、减振器等相关元件构成的机械式悬架系统,系统各元件的刚度、阻尼特性不可调整,只能被动地吸收能量、缓和冲击,因此叫做被动悬架。。下文介绍下现有的前悬架的布置方式:现有前悬架的布置方式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钢板弹簧前支架11、车架底板12、钢板弹簧限位块13、减振器固定支架14、减振器15、钢板弹簧后支架16、固定U型螺栓(或称:U型固定螺栓)17、车桥横断面18以及车架左纵梁19。布置的特点是悬架的钢板弹簧采用多片、小刚度、等截面的薄钢板,减振器15垂直布置与车架与悬架之间,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等特点,适用于3吨以下的小型工程车辆。该种布置方式的缺点是,小刚度的钢板弹簧在受到冲击及垂直载荷时,振动较为剧烈且由于板簧间隙紧凑会伴随尖锐的摩擦噪声,降低了钢板弹簧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提供的悬架的布置方式的缺点是前悬架多片、小刚度钢板弹簧受到冲击时减振效果较差,导致易出现挤压破损现象,挤压破损严重时会出现较大的磨损噪声,后悬架在恶劣工作环境下减振效果差,钢板弹簧会出现磨损严重甚至断裂等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以及设置该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的工程车辆,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减振效果差,易损坏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包括前悬架减振结构和/或后悬架减振结构,所述前悬架减振结构包括前钢板弹簧组件以及前减振器,其中:所述前钢板弹簧组件包括前端支架、后端支架、固定螺栓以及至少两块堆叠在一起的前钢板簧片;所述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前端支架相连接,所述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另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后端支架相连接;所述前端支架、所述后端支架分别与工程车辆的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螺栓贯穿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前钢板簧片并将所述前钢板簧片固定连接在所述工程车辆的车桥上;所述前钢板簧片的厚度沿从所述前钢板簧片的中部至所述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两端中任一端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减小;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前钢板簧片中相邻的两块所述前钢板簧片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后悬架减振结构包括平衡梁、后钢板弹簧组件以及环形减振器;所述后钢板弹簧组件包括前部支架、后部支架、连接螺栓、板簧支座以及至少两块堆置在一起的后钢板黃片;所述后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前部支架相连接,所述后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另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后部支架相连接;所述前部支架、所述后部支架分别与工程车辆的车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螺栓贯穿堆叠在一起的后钢板簧片并将所述后钢板簧片固定连接在所述板簧支座上,所述板簧支座与所述平衡梁相连接;所述环形减振器夹持在所述平衡梁与所述板簧支座之间;所述后钢板簧片的厚度沿从所述后钢板簧片的中部至所述后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两端中任一端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减小,且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后钢板簧片中相邻的两块所述后钢板簧片之间存在间隙。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前钢板簧片中相邻的两块所述前钢板簧片之间的间隙沿从所述前钢板簧片的中部至所述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两端中任一端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增大或逐渐缩小。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前减振器的活塞杆与缸筒其中之一与导向板相铰接,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工程车辆的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前减振器的活塞杆与缸筒其中另一与固定块相连接,所述固定块夹持在所述前钢板簧片与所述工程车辆的车桥之间,且所述固定螺栓贯穿所述固定块。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前减振器的轴向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存在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或钝角。该夹角可以为15°?35°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后钢板簧片的厚度沿从所述后钢板簧片的中部至所述后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两端中每一端的方向上尺寸均逐渐减小,且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后钢板簧片中相邻的两块所述后钢板簧片之间存在间隙。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减振结构还包括两个后减振器,其中:两个所述后减振器分别位于所述后钢板弹簧组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之外;每个所述后减振器的活塞杆与缸筒其中之一与所述工程车辆的车架相连接,每个所述后减振器的活塞杆与缸筒其中另一与所述工程车辆的车桥相连接。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后减振器的轴向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存在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或钝角。该夹角可以为15°?35°。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螺栓为U型螺栓,所述U型螺栓包括两个贯穿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后钢板簧片的螺杆,每个所述螺杆的轴向方向均与竖直方向之间存在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或钝角。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后钢板簧片中其中之一延伸出所述后部支架且其延伸出所述后部支架的部分与空气弹簧的其中一端相连接,所述空气弹簧的其中另一端与所述工程车辆的车架相连接。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车桥包括至少两个驱动桥,每个所述驱动桥与所述车架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推力杆结构,其中:所述推力杆结构包括第一推力杆、第二推力杆以及连接座,所述第一推力杆与所述第二推力杆各自的其中一端与所述连接座相连接,所述第一推力杆与第二推力杆之间存在夹角;所述连接座与所述驱动桥相连接,所述第一推力杆与所述第二推力杆各自的其中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车架之间通过推力杆固定螺杆相连接,所述连接块与所述车架之间的所述推力杆固定螺杆上还套设有缓冲块。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中,钢板弹簧(优选为包括前钢板簧片以及后钢板簧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悬架减振结构和/或后悬架减振结构,所述前悬架减振结构包括前钢板弹簧组件以及前减振器,其中:所述前钢板弹簧组件包括前端支架、后端支架、固定螺栓以及至少两块堆叠在一起的前钢板簧片;所述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前端支架相连接,所述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另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后端支架相连接;所述前端支架、所述后端支架分别与工程车辆的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螺栓贯穿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前钢板簧片并将所述前钢板簧片固定连接在所述工程车辆的车桥上;所述前钢板簧片的厚度沿从所述前钢板簧片的中部至所述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两端中任一端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减小;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前钢板簧片中相邻的两块所述前钢板簧片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后悬架减振结构包括平衡梁、后钢板弹簧组件以及环形减振器;所述后钢板弹簧组件包括前部支架、后部支架、连接螺栓、板簧支座以及至少两块堆叠在一起的后钢板簧片;所述后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前部支架相连接,所述后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另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后部支架相连接;所述前部支架、所述后部支架分别与工程车辆的车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螺栓贯穿堆叠在一起的后钢板簧片并将所述后钢板簧片固定连接在所述板簧支座上,所述板簧支座与所述平衡梁相连接;所述环形减振器夹持在所述平衡梁与所述板簧支座之间;所述后钢板簧片的厚度沿从所述后钢板簧片的中部至所述后钢 板簧片长度方向上两端中任一端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减小,且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后钢板簧片中相邻的两块所述后钢板簧片之间存在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悬架减振结构和/或后悬架减振结构,所述前悬架减振结构包括前钢板弹簧组件以及前减振器,其中: 所述前钢板弹簧组件包括前端支架、后端支架、固定螺栓以及至少两块堆叠在一起的前钢板簧片; 所述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前端支架相连接,所述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另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后端支架相连接; 所述前端支架、所述后端支架分别与工程车辆的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螺栓贯穿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前钢板簧片并将所述前钢板簧片固定连接在所述工程车辆的车桥上; 所述前钢板簧片的厚度沿从所述前钢板簧片的中部至所述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两端中任一端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减小; 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前钢板簧片中相邻的两块所述前钢板簧片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后悬架减振结构包括平衡梁、后钢板弹簧组件以及环形减振器; 所述后钢板弹簧组件包括前部支架、后部支架、连接螺栓、板簧支座以及至少两块堆叠在一起的后钢板黃片; 所述后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前部支架相连接,所述后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其中另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后部支架相连接; 所述前部支架、所述后部支架分别与工程车辆的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螺栓贯穿堆叠在一起的后钢板簧片并将所述后钢板簧片固定连接在所述板簧支座上,所述板簧支座与所述平衡梁相连接; 所述环形减振器夹持在所述平衡梁与所述板簧支座之间; 所述后钢板簧片的厚度沿从所述后钢板簧片的中部至所述后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两端中任一端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减小,且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后钢板簧片中相邻的两块所述后钢板簧片之间存在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前钢板簧片中相邻的两块所述前钢板簧片之间的间隙沿从所述前钢板簧片的中部至所述前钢板簧片长度方向上两端中任一端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增大或逐渐缩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振器的活塞杆与缸筒其中之一与导向板相铰接,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工程车辆的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前减振器的活塞杆与缸筒其中另一与固定块相连接,所述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锦涛东权刘东宏张丰利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