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顶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59656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3 0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能够防止顶部侧吸收件围绕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轴线旋转的车辆顶部结构。车辆侧吸收件(10)配置在内顶板(30)的侧部(30S)与顶部侧板(20)之间。开口装饰件(40)被装配至顶部侧板(20)的位于车门开口的上侧的端部。设置于顶部侧吸收件(10)的上端部的上接触部(27)与顶部侧板(20)接触。设置于顶部侧吸收件(10)的下端部的下接触部(19)与开口装饰件(40)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顶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顶部结构,其包括:配置在顶部侧板与内顶板(roof lining)的侧部之间的顶部侧吸收件;和装配至顶部侧板的车门开口上侧的端部的开口装饰件。
技术介绍
上述顶部侧吸收件具有当乘员的头部由于横向碰撞而撞抵顶部的侧部时变形以吸收冲击并由此减小对乘员的头部的伤害的功能。此外,顶部侧吸收件还具有通过防止A、B和C柱装饰件与内顶板之间在A、B和C柱装饰件与内顶板的界面处产生间隙来改善外观的功能。上述传统的车辆顶部结构以如下方式构造:顶部侧吸收件能够在其宽度方向上围绕顶部侧吸收件被附接至内顶板的点摆动,以便能够改变并调节顶部侧吸收件的附接位置(见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N0.4504829
技术实现思路
_7]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上述传统结构使得顶部侧吸收件的宽度必然增加,因此需要宽的附接空间。此外,传统结构使得顶部侧吸收件的包括其附接部的宽度方向(竖直)尺寸必然增加,因此增加了顶部侧吸收件围绕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轴线旋转(围绕轴线转动)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用于顶部侧吸收件的附接空间并且能够防止顶部侧吸收件围绕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轴线旋转的车辆顶部结构。_0]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方面是一种车辆顶部结构,其包括:顶部侧吸收件,其配置在内顶板的侧部与顶部侧板之间;和开口装饰件,其装配到所述顶部侧板的位于车门开口的上侧的端部,其中,设置在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上端部的上接触部与所述顶部侧板接触,并且设置在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下端部的下接触部与所述开口装饰件接触。顶部侧吸收件由于其自重或由于外力而意图围绕顶部侧吸收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轴线转动。然而,利用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构造,如下所述能够防止顶部侧吸收件围绕该轴线的转动(称作“旋转”)。具体地,假设,当从车辆的后侧看时,车身右侧的顶部侧吸收件意图围绕轴线顺时针转动或者车身左侧的顶部侧吸收件意图围绕轴线逆时针转动。在该情况中,上接触部与顶部侧板接触并因此由顶部侧板接收。因此,防止了顶部侧吸收件的围绕轴线的转动。再假设,当从车辆的后侧看时,车身右侧的顶部侧吸收件意图围绕轴线逆时针转动或者车身左侧的顶部侧吸收件意图围绕轴线顺时针转动。在该情况中,下接触部与开口装饰件接触并因此被开口装饰件接收。因此,防止了顶部侧吸收件的围绕轴线的转动(旋转)。结果,顶部侧吸收件能够接收从预期的方向来自车室内侧的冲击。因此,顶部侧吸收件能够有效地吸收对乘员的头部的冲击。例如,在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均与顶部侧板接触的比较例的结构的情况中,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均配置在开口装饰件的上方(本专利技术的顶部侧吸收件的下端位于与比较例的顶部侧吸收件的下端相同的位置)。因此,需要包括本专利技术的顶部侧吸收件的上端部进一步向上延伸的结构。这增加了顶部侧吸收件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比之下,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构造能够减小顶部侧吸收件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并因此减小了顶部侧吸收件的大小。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构造能够减小上下方向上的用于顶部侧吸收件的附接空间。因此,能够改善设计自由度而不会影响车辆设计和保持在车辆内的其他组成部件的布局。在本专利技术中,设置于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附接部附接至所述顶部侧板,并且所述下接触部配置在所述附接部的下方。因此,能够产生如下效果。在下接触部与开口装饰件接触的构造中,顶部侧吸收件与装配了开口装饰件的附接基部的顶部侧板之间的间隙小。内顶板和顶部侧吸收件被附接至诸如顶部侧板等车身板,并且之后通过装配将开口装饰件附接于顶部侧板的端部。因此,当上述间隙小时,发生以下问题。具体地,顶部侧板通过焊接多个部件而形成,并且该焊接降低了顶部侧板的尺寸精度。此外,顶部侧吸收件自身在与附接部隔开的区域中在自身与顶部侧板之间的间隙上具有大的变化。因此,当上述间隙小时,顶部侧板的位置变化与顶部侧吸收件的位置变化可能使得难以在顶部侧吸收件与顶部侧板之间插入开口装饰件的附接基部。这可能导致开口装饰件的安装性降低。然而,在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构造中,下接触部被配置在容易确保位置精度的、附接部的下方。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上述间隙设定为期望的尺寸。这能够改善开口装饰件的安装性。因此能够将下接触部设定为与开口装饰件可靠地接触。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下接触部不设置在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除了所述附接部下方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因此,能够产生如下效果。下接触部仅配置在容易确保位置精度的、附接部的下方。因此,避免了顶部侧板的低尺寸精度的影响以及顶部侧吸收件的位置变化的影响。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上述间隙设定为期望的尺寸。这使得能够进一步改善开口装饰件的安装性。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下接触部形成为从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下端部朝向所述顶部侧板突出的接触片,所述接触片形成为在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长度方向上其长度较长,并且所述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为使得所述两端部的从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下端部的突出量朝向所述接触片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逐渐增加。因此,能够产生如下效果。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为使得两端部的从顶部侧吸收件的下端部的突出量朝向接触片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逐渐增加。因此,在将开口装饰件的附接基部插入顶部侧吸收件与顶部侧板之间时,两端部能够将开口装饰件的附接基部引导至顶部侧吸收件与顶部侧板之间的间隙内。结果,能够将开口装饰件平滑地安装到顶部侧板而不会被卡在下接触部(接触片)上。这能够改善开口装饰件的安装性。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如下车辆顶部结构,其能够减小用于顶部侧吸收件的附接空间并且能够防止顶部侧吸收件围绕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轴线旋转。【附图说明】图1是从车室内侧看时的车辆顶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从车室内侧看时的顶部侧吸收件的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2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沿着图2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图6A是从车室内侧看时的顶部侧吸收件的图,图6B是图6A中的Z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车辆顶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顶部侧吸收件的立体图。图9是从车室内侧看时的比较例的顶部侧吸收件的图。图1OA是沿着图9中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图1OB是沿着图9中的线E-E截取的截面图。附图标记列表8 附接部10顶部侧吸收件19接触片(下接触部)19A接触片的长度方向端部20顶部侧板27上接触部30内顶板30S内顶板的侧部40 开口装饰件Hl 车门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基于附图描述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4和图7所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其长度较长并且具有格子图案的树脂制的顶部侧吸收件10分别在汽车前门用的车门开口 Hl的上方和汽车后门用的车门开口 H2的上方,配置在顶部侧板20与内顶板30的侧部30S之间(见图4)。内顶板30是从车室内侧覆盖顶部板(未示出)的内部构件并且附接到顶部板。顶部侧板20形成车身的侧部件。虽然上述图中的每一幅图均示出位于车身的右侧的顶部侧吸收件10,但是在车身的左侧同样配置有相对于位于右侧的顶部侧吸收件10两侧对称的顶部侧吸收件10。当乘员的头部由于横向碰撞而撞抵顶部的侧部时,相应的顶部侧吸收件10变形以吸收冲击,由此减小对乘员的头部的伤害。如图4所示,前门用的车门开口 Hl上方的顶部侧板20以使得顶部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顶部结构,其包括:顶部侧吸收件,其配置在内顶板的侧部与顶部侧板之间;和开口装饰件,其装配到所述顶部侧板的位于车门开口的上侧的端部,其中,设置在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上端部的上接触部与所述顶部侧板接触,并且设置在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下端部的下接触部与所述开口装饰件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7.30 JP 2012-1679321.一种车辆顶部结构,其包括: 顶部侧吸收件,其配置在内顶板的侧部与顶部侧板之间;和 开口装饰件,其装配到所述顶部侧板的位于车门开口的上侧的端部, 其中,设置在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上端部的上接触部与所述顶部侧板接触,并且 设置在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下端部的下接触部与所述开口装饰件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顶部侧吸收件的附接部附接至所述顶部侧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井要吾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