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轮转向操纵装置。后轮转向操纵装置包括:后侧齿条轴,该后侧齿条轴通过在车宽方向上滑动来使一对后轮转向;凹部,该凹部设置于后侧齿条轴,销部件能够从外侧嵌入到该凹部;以及销部件,该销部件通过前进后退而能够嵌入到凹部、或从凹部脱离。销部件当处于进入状态时嵌入到凹部,由此将位于中立位置的后侧齿条轴的滑动锁定,当处于后退状态时,销部件从凹部脱离,由此将后侧齿条轴的滑动锁定解除。在后侧齿条轴形成有引导槽,该引导槽以凹部为中心连续设置于后侧齿条轴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用于向凹部引导进入状态下的销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适用于前后轮双方均能转向的四轮转向操纵车的后轮转向操纵>J-U ρ α 装直。
技术介绍
已知有前后轮双方均能够转向的四轮转向操纵车。在前轮的基础上还使后轮转向,由此四轮转向操纵车能够在停车等时的低速行驶状态下以小转弯半径进行小幅转弯。由此,例如在纵向停车时,可以无需多次切换方向盘。在这样的四轮转向操纵车中已知有对后轮进行转向操纵的后轮转向操纵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06 - 35917号公报)。在日本特开2006 - 35917号公报中,示出了四轮转向操纵车的一个例子。具体地说,供后轮安装的左右一对转向节轴在车身的后部安装成转向自如,利用转向横拉杆将这些转向节轴连结。并且,安装于车身的转向缸的活塞杆与各转向节轴连结,与活塞杆的冲程对应地,各转向节轴与后轮一起转向。在日本特开2006 - 35917号公报所记载的四轮转向操纵车中,这些转向节轴、转向横拉杆以及转向缸构成了后轮转向操纵装置。当四轮转向操纵车高速行驶时,为了使车身稳定,期望以后轮的转向角为零的中立状态将后轮的转向锁定。然而,也能想到因并非预期的故障等而使得后轮的转向在后轮的转向角并未完全返回到零的状态下被锁定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在后轮的转向被锁定以后使后轮恢复到中立状态即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后轮转向操纵装置,当后轮的转向在返回到中立状态以前被锁定时,能够使后轮可靠地恢复到中立状态。能够适用于前后轮双方均可转向的四轮转向操纵车的本专利技术的后轮转向操纵装置的一种方式的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连结臂,该连结臂连结在一对后轮之间,通过在车宽方向上滑动而使一对后轮转向;凹部,该凹部设置于所述连结臂,销部件能够从外侧嵌入到该凹部;销部件,该销部件设置在当所述连结臂位于在宽度方向上没有滑动的中立位置时与所述凹部对置的位置,当处于进入状态时嵌入到所述凹部从而将所述连结臂的滑动锁定,当处于后退状态时从所述凹部脱离从而将所述连结臂的滑动锁定解除;以及前进后退控制单元,当处于车速在规定速度以下的低速状态时,该前进后退控制单元使所述销部件处于后退状态,当车速超过所述规定速度时,该前进后退控制单元使所述销部件处于进入状态,在所述连结臂形成有引导槽,该引导槽以所述凹部为中心连续设置于所述连结臂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用于向所述凹部引导所述进入状态下的销部件。附图说明根据以下通过参考相应的附图而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会使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后述特征及优点变得清楚,其中例如数字用来表示结构单元,其中,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示意性的俯视图,示出了四轮转向操纵车I以低速直行的状态。图2是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示意性的俯视图,示出了四轮转向操纵车I以低速转弯的状态。图3是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示意性的俯视图,示出了四轮转向操纵车I以高速直行的状态。图4示出了在图2中后轮3以进行转向的状态被锁定的状态。图5中,图5的(a)图示出了在图4中使前轮2返回到中立状态的情况,图5的(b)图是图5的(a)图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5的(C)图 图5的(e)图示出了图5的(a)图的主要部分的状态随着四轮转向操纵车I直行行驶而按时间顺序变化的情况。 图6是凹部61及引导槽62附近的后侧齿条轴40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6的(a)图示出了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引导槽62,图6的(b)图示出了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引导槽62,图6的(c)图示出了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引导槽62,图6的(d)图示出了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引导槽62,图6的(e)图示出了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引导槽62,图6的(f)图示出了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引导槽62。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示意性的俯视图,示出了四轮转向操纵车I以低速直行的状态。图2是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示意性的俯视图,示出了四轮转向操纵车I以低速转弯的状态。其中,以下,以图I中的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姿势为基准,对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方向进行规定。具体地说,在图I中,纸面左侧为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左侧,纸面右侧为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右侧,纸面上侧为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前侧,纸面下侧为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后侧。图I的左右方向为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车宽方向。图示的粗线箭头示出了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行驶方向(在图2及后述的图3 图5中也一样)。参照图1,四轮转向操纵车I包括左右一对前轮2、左右一对后轮3、以及四轮转向操纵系统4。前轮2及后轮3各自包括圆筒状的车轮5、圆筒状或圆柱状的轮毂6、以及环状的轮胎7。所述圆筒状或圆柱状的轮毂6安装于车轮5。所述轮胎7外嵌于车轮5。前轮2及后轮3各自的旋转轴方向与车轮5、轮毂6及轮胎7的轴线方向一致。四轮转向操纵系统4包括前轮转向操纵装置10及后轮转向操纵装置11。前轮转向操纵装置10包括方向盘12、输入轴13、扭杆14、输出轴15、中间轴16、小齿轮轴17、前侧小齿轮18、前侧齿条轴19、转向横拉杆20、转向臂21、蜗轮22和蜗杆23。进而,前轮转向操纵装置10还包括第一电动机24、作为前进后退控制单元的E⑶(ElectronicControl Unit 电子控制单元)25、扭矩传感器26和车速传感器27。方向盘12与输入轴13连结。输入轴13经由扭杆14与输出轴15连接。输入轴13、扭杆14及输出轴15配置成同轴状,这些部件的集合构成了转向轴28。若使方向盘12旋转(进行转向操纵),则转向轴28与方向盘12 —起旋转。此时,通过扭杆14的扭转,输入轴13及输出轴15以在旋转方向上错开的方式相对地进行位移。输出轴15经由万向联轴器29与中间轴16连接。中间轴16经由万向联轴器30与小齿轮轴17连接。小齿轮轴17与前侧小齿轮18连结。前侧齿条轴19沿车宽方向延长,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滑动。在前侧齿条轴19的长度方向中途(此处为长度方向中央),齿条31遍及该长度方向地形成。前侧小齿轮18与齿条31啮合,从而构成了齿条齿轮机构。转向横拉杆20与前侧齿条轴19的长度方向两端连结。转向臂21安装于各前轮2的轮毂6。在转向臂21插通有从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车身IA延伸的转向销32,各前轮2能够以转向销32为中心转向。并且,在左侧的前轮2的转向臂21中比转向销32更靠后侧的部分,经由连接销33与左侧的转向横拉杆20连结。在右侧的前轮2的转向臂21中比转向销32更靠后侧的部分,经由连接销33与右侧的转向横拉杆20连结。 蜗轮22相对于输出轴15构成一体。蜗杆23与蜗轮22哨合。第一电动机24的输出轴(未图示)与蜗杆23连结。若第一电动机24被驱动,则蜗杆23旋转,伴随与此,蜗轮22旋转。蜗轮22通过进行旋转而对转向轴28及方向盘12施加辅助扭矩。另外,还可以在第一电动机24与转向轴28之间,夹装蜗轮22及蜗杆23以外的传递机构。E⑶25控制第一电动机24的驱动。当使方向盘12旋转时,扭矩传感器26基于在旋转方向上在输入轴13与输出轴15之间所产生的相对的位移量,对方向盘12的旋转扭矩(也称作转向操纵扭矩)进行检测。车速传感器27对四轮转向操纵车I的车速(行驶速度)进行检测。在图I中,左右前轮2并未转向,而是处于中立状态(转向角为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轮转向操纵装置,能够适用于前后轮双方均可转向的四轮转向操纵车,该后轮转向操纵装置包括:连结臂,该连结臂连结在一对后轮之间,通过在车宽方向上滑动而使一对后轮转向;凹部,该凹部设置于所述连结臂,销部件能够从外侧嵌入到该凹部;销部件,该销部件设置在当所述连结臂位于在宽度方向上没有滑动的中立位置时与所述凹部对置的位置,当处于进入状态时嵌入到所述凹部从而将所述连结臂的滑动锁定,当处于后退状态时从所述凹部脱离从而将所述连结臂的滑动锁定解除;以及前进后退控制单元,当处于车速在规定速度以下的低速状态时,该前进后退控制单元使所述销部件处于后退状态,当车速超过所述规定速度时,该前进后退控制单元使所述销部件处于进入状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结臂形成有引导槽,该引导槽以所述凹部为中心连续设置于所述连结臂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用于向所述凹部引导所述进入状态下的销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6.20 JP 2011-1363501.一种后轮转向操纵装置,能够适用于前后轮双方均可转向的四轮转向操纵车, 该后轮转向操纵装置包括 连结臂,该连结臂连结在一对后轮之间,通过在车宽方向上滑动而使一对后轮转向; 凹部,该凹部设置于所述连结臂,销部件能够从外侧嵌入到该凹部; 销部件,该销部件设置在当所述连结臂位于在宽度方向上没有滑动的中立位置时与所述凹部对置的位置,当处于进入状态时嵌入到所述凹部从而将所述连结臂的滑动锁定,当处于后退状态时从所述凹部脱离从而将所述连结臂的滑动锁定解除;以及 前进后退控制单元,当处于车速在规定速度以下的低速状态时,该前进后退控制单元使所述销部件处于后退状态,当车速超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健,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