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三轮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的后轮人力行车制动构造。具体地说:涉及上述两种车辆的后轮人力行车制动构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人力制动构造的制动力较大。其技术方案为:它主要由位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各一个杠杆、驾驶员脚下的一个杠杆以及位于该三个杠杆之间的一个中间杠杆组成,驾驶员脚下的杠杆的阻力臂与中间杠杆上的动力臂之间用拉杆连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阻力臂分别与两个后轮制动杠杆的动力臂用拉杆连接;其特征是:通过增加中间杠杆上的动力臂的长度,增大了中间杠杆以后的拉力与中间杠杆以前的拉力的比例,再经过后轮制动杠杆的放大,从而提高了制动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在道路上行驶的三轮摩托车及电动三轮车,特别涉及上述两种车辆的后轮人力行车制动构造(通常人们把人力制动也叫做拉杆式制动装置)。三轮摩托车指的是安装有摩托车发动机的各种三轮摩托车。其中,包含着一种安装有摩托车发动机,但车体质量较轻,在交通管理上属于非机动车的三轮摩托车(例如残疾人三轮摩托车、老年人三轮摩托车等)。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死伤人数在31万左右排徊,且呈上升趋势,涉及三轮车辆的交通事故又占了一定比例,有的涉及三轮车辆的特大交通事故在一次 事故中就死亡十几人之多,这除了驾驶员素质不高,违章超员以外,三轮车辆的刹车不灵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在人民大众中间广泛地流传着一句话“三轮车辆的刹车不行”。为此,让我们大家一块来做一个行车制动实验。实验用品为拉杆式三轮摩托车[完全以驾驶员的肌肉力量作为惟一的制动能源,通过杠杆省力的原理增大制动力的制动装置,我们把它叫做拉杆式制动装置。采取拉杆式行车制动装置的三轮摩托车,我们把它叫做拉杆式三轮摩托车(绝大多数的三轮摩托车,采用拉杆式制动装置。据报道,我国拉杆式三轮摩托车的年产销量近400 500万辆。全部的电动三轮车采取拉杆式制动装置。)];实验目的为检验拉杆式三轮摩托车的行车制动效果。当该车辆空车行驶速度大约为每小时30公里时,猛烈地踩下制动踏板,车辆在大约为6 8米的前方停下,车轮与地面之间的刹车痕迹明显;该拉杆式三轮摩托车的标牌上标明的核定载重量为200公斤,当承坐两个体重各约为75公斤的承客后,即载重150公斤后,当车速大约为每小时30公里时,猛烈地踩下制动踏板,该车辆在前方大约20米的位置停下,下车观察车轮与地面之间摩擦所产生的刹车痕迹时,却丝毫找不到刹车痕迹,即车轮没有被抱死。换用其它各种品牌的拉杆式三轮摩托车反复重做上述行车制动实验,结果均大致相同。实验结果(I)拉杆式三轮摩托车空车行车制动时,制动效果基本良好,能把后车轮抱死,有刹车痕迹;(2)拉杆式三轮摩托车载重后行车制动时,制动效果明显变差,后车轮程度不同的抱不死,没有刹车痕迹;(3)载重后后车轮行车制动效果差是拉杆式三轮摩托车的普遍现象。(上述实验表明人们未曾做过载重后行车制动实验,仅仅是在空车行车制动实验时,有刹车痕迹,就误认为制动合格,人们没有预料到载重后制动效果会变差,没有预料到载重后会发生抱不死车轮的情况)。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量的三轮摩托车由两轮摩托车演变而来,至今巳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了,三轮车辆的发展呈车体越来越大,车体质量越来越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的态势,然而,制动装置至今仍几乎完全照搬当年两轮摩托车的拉杆式制动装置,车体质量与制动力严重不相适应,日益增大的车体质量与制动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巳发现的拉杆式三轮摩托车的总重量达到了800公斤(标牌上标示的重量)。例如重庆珠峰大江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2009年8月生产的型号为DJ150ZH-2的三轮摩托车自重为300公斤;载重量为500公斤;另外,江苏宗申三轮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2009年9月生产的型号ZS150ZH-2D的三轮摩托车,标牌上标示的总重量为660公斤,其中自重360公斤,载重300公斤]。怎样才能提高三轮车辆的行车制动效果呢?凡是涉及车辆的制动问题,都离不开杠杆问题,尤其是绝大多数的三轮车辆,更是离不开杠杆问题。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例如撬棒、抽水机手抦等。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硬棒”不一定是棒,泛指有一定长度但在外力的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杠杆有“五要素”(I)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在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定的。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动力臂。(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阻力臂。图I是现有技术中的三轮摩托车的后轮拉杆式行车制动装置的示意图。它包括四个杠杆位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各一个杠杆,有时,我们也把它叫做后轮摆臂杠杆,简称摆臂杠杠,该摆臂杠杆由摆臂5和凸轮轴6构成;位于驾驶员右脚附近的(以下简称驾驶员脚下的)一个杠杆,有时,我们也把它叫做踏板杠杆,该踏板杠杆由踏臂I、踏杆2、轴11和踏板10构成;还有一个位于上面所述的三个杠杆之间的一个中间杠杆,有时,我们也把它叫做摇臂杠杆,该摇臂杠杆由摇臂3、摇杆4和轴11构成;驾驶员脚下的杠杆的阻力臂(踏杆2)与中间杠杆的动力臂(摇臂3)之间用拉杆20连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阻力臂(摇杆4)分别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杠杆的动力臂(摆臂5)用拉杆21和拉杆22连接。(图中未示后轮制动底板,仅示出位于该制动底扳上的制动蹄30)[为了叙述的方便,有时,我们也可以把位于驾驶员脚下的杠杆(踏板杠杆)叫做第一个杠杆;把位于后轮制动底扳上的杠杆(摆臂杠杆)简称叫做后轮杠杆]。三轮摩托车由两轮摩托车演变而来,三轮摩托车的后轮拉杆式制动装置由两轮摩托车的后轮拉杆式制动装置改造而成。我们把三轮摩托车的后轮拉杆式制动装置与两轮摩托车的后轮拉杆式制动装置相比较发现它们的驾驶员脚下的杠杆和后轮杠杆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把它们的驾驶员脚下的杠杆和后轮杠杆相比较,其形状、尺寸以及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例关系,均几乎完全相同),它们的区别仅仅是在三轮摩托车的后轮拉杆式制动装置中多出了一个中间杠杆。造成车轮抱不死的原因就在于中间杠杆。长期以来,国内几乎所有的制造三轮车辆的企业生产的三轮车辆,中间杠杆的构造均是完全一致的,即中间杠杆上的两个阻力臂(摇杆4)相等,且与中间杠杆上的动力臂(摇杆3)相等[仅三轮摩托车领域,在国内二百多家大型制造三轮摩托车的企业中,仅发现后面列出的几家企业生产的三轮摩托车的中间杠杆的动力臂略大于阻力臂,2009年9月仅发现一个厂家(山东省诸城市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公司生产的福田五星牌三轮摩托车),之后,又相继发现了几个厂家(洛阳大运、北易大阳、洛阳珠峰等);在电动三轮车领域,全部的电动三轮车的中间杠杆均采取两个阻力臂(摇杆4)相等,且与中间杠杆上的动力臂(摇臂3)相等的构造]。在图I中,如果用F表示拉杆20的拉力;用M表示拉杆21的拉力;用N表示拉杆22的拉力;用R表示中间杠杆的动力臂;用r表示中间杠杆的阻力臂;·(中间杠杆的动力就是拉杆20的拉力;中间杠杆的阻力就是拉杆21的拉力和拉杆22的拉力);根据杠杆原理杠杆在平衡时,动力矩=阻力矩即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具体到上述中间杠杆FXR = MXr+NXr即FXR= r(M+N)由于R = r所以F= M+N由于两个阻力矩相等,即MXr = NXr所以M= N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当中间杠杆的两个阻力臂相等,且与中间杠杆的动力臂相等时,拉杆21与拉杆22的拉力相等,且拉杆21的拉力与拉杆22的拉力分别等于拉杆20的拉力的一半,即M=丄FN=丄F 2 2从上式可看出拉杆21的拉力等于拉杆20的拉力的一半,拉杆22的拉力也等于拉杆20的拉力的一半。也就是说,在制动过程中,拉力通过中间杠杆后,拉力的大小要减小一半[严格地说,是力矩减小了一半。当中间杠杆的两个阻力臂相等,且与动力臂相等时,拉力减小了一半。另外,上述结论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后轮人力行车制动构造,它主要由位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各一个杠杆、驾驶员脚下的一个杠杆以及位于该三个杠杆之间的一个中间杠杆组成,驾驶员脚下的杠杆的阻力臂与中间杠杆上的动力臂之间用拉杆或拉索连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阻力臂分别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杠杆的动力臂用拉杆或拉索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的中间杠杆上的最大动力臂除以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最大阻力臂之和所得的商等于0.765或在0.765~0.78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后轮人力行车制动构造,它主要由位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各一个杠杆、驾驶员脚下的一个杠杆以及位于该三个杠杆之间的ー个中间杠杆组成,驾驶员脚下的杠杆的阻力臂与中间杠杆上的动カ臂之间用拉杆或拉索连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阻力臂分别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杠杆的动カ臂用拉杆或拉索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的中间杠杆上的最大动カ臂除以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最大阻力臂之和所得的商等于O. 765或在O. 765 O. 78之间。2.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后轮人力行车制动构造,它主要由位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各一个杠杆、驾驶员脚下的一个杠杆以及位于该三个杠杆之间的ー个中间杠杆组成,驾驶员脚下的杠杆的阻力臂与中间杠杆上的动カ臂之间用拉杆或拉索连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阻力臂分别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杠杆的动カ臂用拉杆或拉索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的中间杠杆上的最大动カ臂除以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最大阻力臂之和所得的商等于O. 78或在O.78 O. 825 之间。3.—种三轮摩托车的后轮人力行车制动构造,它主要由位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各一个杠杆、驾驶员脚下的一个杠杆以及位于该三个杠杆之间的ー个中间杠杆组成,驾驶员脚下的杠杆的阻力臂与中间杠杆上的动カ臂之间用拉杆或拉索连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阻力臂分别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杠杆的动カ臂用拉杆或拉索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的中间杠杆上的最大动カ臂除以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最大阻力臂之和所得的商等于O. 825或在O. 825 O. 9之间。4.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后轮人力行车制动构造,它主要由位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各一个杠杆、驾驶员脚下的一个杠杆以及位于该三个杠杆之间的ー个中间杠杆组成,驾驶员脚下的杠杆的阻力臂与中间杠杆上的动カ臂之间用拉杆或拉索连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阻力臂分别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杠杆的动カ臂用拉杆或拉索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的中间杠杆上的最大动カ臂除以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最大阻力臂之和所得的商等于O. 9或在O.9 I之间。5.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后轮人力行车制动构造,它主要由位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各一个杠杆、驾驶员脚下的一个杠杆以及位于该三个杠杆之间的ー个中间杠杆组成,驾驶员脚下的杠杆的阻力臂与中间杠杆上的动カ臂之间用拉杆或拉索连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阻力臂分别与两个后轮制动底板上的杠杆的动カ臂用拉杆或拉索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的中间杠杆上的最大动カ臂除以该中间杠杆上的两个最大阻力臂之和所得的商> 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社芳,
申请(专利权)人:苏社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