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装置及具备该差速装置的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74355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2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车辆碰撞时通过阻止壳体从后副车架脱离而能够防止燃料箱的损伤的差速装置及具备该差速装置的车辆。车辆(10)具备在车宽方向上与传动轴部(22)相邻配设的燃料箱(30)、与传动轴部(22)的后端连结的差速装置(24)。差速装置(24)具备:与传动轴部(22)的后端连结的差速齿轮(44);位于燃料箱(30)的车辆后方且收容差速齿轮(44)的壳体(46);固定在后副车架(32)上的托架构件(69);将壳体(46)与第一托架(70)紧固的多个螺栓(72);与螺栓(72)不同体地设置而将壳体(46)与第一托架(70)连结的支架构件(7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与传动轴的后端连结且位于燃料箱的车辆后方的差速齿轮的差速装置及具备该差速装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例如,在4WD(四轮驱动)车或FR(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车中,为了避免与通过车辆的中心的传动轴发生干涉,而采用了箱底面的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弯曲的所谓的鞍型燃料箱。这样的燃料箱在车宽方向上与传动轴相邻。如图6A所示,在这样的传动轴200的后端连结配设于燃料箱202的车辆后方(箭头Rr方向)的差速齿轮204,收容该差速齿轮204的壳体206穿过在构成车身的一部分的后副车架208上形成的贯通孔210。 另外,壳体206通过在其前端部的车宽方向(箭头L方向及箭头R方向)两侧设置的一对安装部212L、212R和在壳体206的后端设置的安装部214而安装在后副车架208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并且,现有的安装部214包括与壳体206连接的第一托架216 ;与后副车架208连接的第二托架218 ;沿车宽方向贯通第一托架216来紧固第一托架216与第二托架218的螺栓220。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0-43594号公报在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中,例如,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在传动轴200上作用有朝向车辆后方(差速齿轮204侧)的碰撞载荷,因此如图6B所示,存在传动轴200弯折且该传动轴200与一对安装部212L、212R的连接部断裂的情况。这样的话,在壳体206上作用有箭头A方向的力矩,因此第一托架216及第二托架218的紧固部分分离。尤其从图6B可知,在所述壳体206上作用有拉拽螺栓220的方向的力,因此所述螺栓220脱落的可能性比较高。其结果是,如图6C所示,从后副车架208脱离的壳体206可能被向车辆前方(箭头Fr方向)甩出,与燃料箱202发生碰撞而造成该燃料箱202的损伤。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壳体206从后副车架208的脱离而引起的燃料箱202的损伤还可能因车辆的侧方碰撞或后方碰撞等引起。另外,在这样的现有技术中,脱离的壳体206(差速齿轮204)还可能与步行者或其它车辆等发生碰撞。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这样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辆碰撞时通过阻止壳体从后副车架脱离而能够防止燃料箱的损伤的差速装置及具备该差速装置的车辆。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差速装置适用于如下车辆,所述车辆具备构成车架的一部分的后副车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传动轴相邻配设的燃料箱,所述差速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与所述传动轴的后端连结的差速齿轮;位于所述燃料箱的车辆后方且收容所述差速齿轮的壳体;固定在所述后副车架上的托架构件;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托架构件紧固的紧固构件;与所述紧固构件不同体地设置而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托架构件连结的支架构件。根据上述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差速装置,由于将连结壳体和托架构件的支架构件与紧固构件不同体地设置,因此在车辆碰撞时,例如即使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托架构件紧固的紧固构件脱落,也能够适当地抑制该壳体从该托架构件(后副车架)脱离的情况。由此,能够阻止所述壳体向燃料箱的碰撞,从而能够防止该燃料箱的损伤。在上述的差速装置中,优选所述紧固构件为以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托架构件紧固了的状态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螺栓,所述支架构件具有支架主体;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将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壳体紧固的第一紧固螺栓;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将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托架构件紧固的第二紧固螺栓。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紧固螺栓及第二紧固螺栓分别沿着与螺栓的延伸方向(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在车辆碰撞时,即使对壳体作用有拉拽所述螺栓的方向 的力矩,第一紧固螺栓及第二紧固螺栓也能够不易脱落。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壳体从托架构件脱离的情况。在上述的差速装置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从所述壳体主体向车辆后方突出来安装所述紧固构件的突出部,所述支架主体以跨越所述突出部的方式配设,所述第一紧固螺栓安装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中的面向车辆后方的面上,所述第二紧固螺栓安装在所述托架构件的外表面中的面向车辆后方的面上。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有效地配置支架构件,因此能够抑制差速装置大型化。在上述的差速装置中,优选所述支架主体形成为板状且弯曲。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将支架主体形成为板状且使其弯曲,因此支架主体能够容易跨越构成壳体的突出部。在上述的差速装置中,优选所述托架构件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贯通所述后副车架的固定部;阻止所述固定部从所述后副车架的贯通孔脱离的脱离阻止构件。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托架构件具有固定部和脱离防止构件,因此在车辆碰撞时,能够可靠地抑制托架构件从后副车架脱离的情况。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构成车架的一部分的后副车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传动轴相邻配设的燃料箱;由所述后副车架支承且与所述传动轴的后端连结的差速装置,其中,所述差速装置为上述 中任一项所述的差速装置。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辆,能够获得起到与上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差速装置的效果同样效果的车辆。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将连结壳体和托架构件的支架构与紧固构件不同体地设置,因此在车辆碰撞时,能够适当地抑制该壳体从该托架构件(后副车架)脱离的情况。由此,能够阻止所述壳体向燃料箱的碰撞,从而能够防止该燃料箱的损伤。附图说明图I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差速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图2是图I的沿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I所示的差速装置、传动轴部及后副车架的局部剖视放大俯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差速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车辆的前方碰撞时突出部断裂的状态的说明图。图6A是表示现有技术涉及的差速齿轮及其周围的局部剖视说明图,图6B是表示 车辆的前方碰撞时传动轴弯折而导致第一托架与第二托架的紧固部分分离的状态的局部剖视说明图,图6C是表示收容差速齿轮的壳体与燃料箱发生了碰撞的状态的局部剖视说明图。符号说明10…车辆12…车架22…传动轴部24…差速装置30…燃料箱32…后副车架40、42…贯通孔44…差速齿轮46…壳体53…壳体主体60…突出部69…托架构件70…第一托架72…螺栓(紧固构件)74…第二托架(固定部)76…凸缘部(脱离阻止构件)78…支架构件82…第一紧固螺栓84…第二紧固螺栓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列举优选的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差速装置及具备该差速装置的车辆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易于理解,在各图中,用箭头“L”表示车辆左侧,用箭头“R”表示车辆的右侧,用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用箭头“Rr”表示车辆的后方。如图I所示,车辆(机动车)10构成为例如FR(发动机前置 后轮驱动)车,具备车架12 ;作为转向轮的左右的前轮14L、14R ;作为驱动轮的左右的后轮16L、16R ;设置在车辆10的前方侧的发动机(内燃机)18 ;与发动机18连接的变速机构20 ;与变速机构20连结而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部22 ;与传动轴部22的后端连结的差速装置(差动装置)24。传动轴部22例如具有与变速机构20连结的前方轴26a ;经由万向接头28a与前方轴26a的后端连结的长条的中间轴26b ;经由万向接头28b与中间轴26b的后端连结的后方轴26c。需要说明的是,传动轴部22也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差速装置,其适用于如下车辆,所述车辆具备:构成车架的一部分的后副车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传动轴相邻配设的燃料箱,所述差速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与所述传动轴的后端连结的差速齿轮;位于所述燃料箱的车辆后方且收容所述差速齿轮的壳体;固定在所述后副车架上的托架构件;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托架构件紧固的紧固构件;与所述紧固构件不同体地设置而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托架构件连结的支架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实吉勇一郎浜贤二西田诚人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