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剂桐花醇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603032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类从红树林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枝叶中提取、分离及衍生化获得的具有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活性的桐花醇(falcarindiol)类化合物(结构如上)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其中:R↓[1]、R↓[2]同时为H、CH↓[3]或Ac。干燥粉碎的桐花树枝叶经过甲醇提取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部,由乙酸乙酯部分经过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经波谱解析,鉴定为桐花醇(falcarindiol)。桐花醇经乙酰化和甲基化反应,分别得到其乙酰化物和甲基化物。经多次体外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实验表明桐花醇(falcarindiol)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PTP1B抑制活性,可在制备治疗各种糖尿病、肥胖症及其并发症药物中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
,具体是一种从红树林植物桐花树中分离及衍生化得到的具有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活性的桐花醇(falcarindiol)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该类化合物可作为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的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可用于治疗各种糖尿病、肥胖症及其它由此引起的并发症。
技术介绍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病情严重和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等。在糖尿病人中发生冠心病、缺铁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失明、肢端坏疽等严重并发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因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一般将糖尿病分为两类,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与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糖尿病中90%以上是II型糖尿病。WHO预计,由于人口老龄化、肥胖、不健康的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到2025年,糖尿病患者的数目将由1995年的1.35亿上升为3亿。I型糖尿病人由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决定了遗传易感性,对环境因素,特别是病毒感染或化学毒性物质刺激的反应异常,直接或间接通过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胰岛B细胞破坏,以致胰岛素不足。临床特点是引起病急、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等症状较明显,有发生酮症中毒的倾向,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II型糖尿病也有很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显著的异质性,发病机制多样而复杂,各病人间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说可概括为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对II型糖尿病人,尤其是肥胖性糖尿病患者的一系列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是II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研究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内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的基础上,设计开发胰岛素增敏剂,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是目前II型糖尿病新药研究的重点,也是其主要方向之一。II型糖尿病的特点是胰岛素敏感组织如骨骼肌、肝、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抵抗。虽然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胰岛素信号在其传导通路中的减弱甚至阻断必定是直接因素。胰岛素通过与其受体胞外α亚单位结合激活受体胞内β亚单位内在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调节结构域中关键的酪氨酸残基自身磷酸化,从而完全激活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再通过磷酸化其底物将信号传递下去。随着对细胞内胰岛素作用通路中可逆性酪氨酸磷酸化认识的加深,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PTPases)在平衡该通路中相关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PTPases可能作用于该通路中多个环节,例如将自身磷酸化活化的胰岛素受体(IR)去磷酸化,从而降低受体激酶活性;或将诸如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Shc等胰岛素受体的底物中蛋白酪氨酸残基致病磷酸化,从而负调控胰岛素作用受体后通路。特定PTPases和胰岛素通路中酪氨酸激酶间酶活性的不平衡可能是引起II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因此,通过寻找选择性作用于该通路中PTPases的抑制剂抑制其活性,加强和延长胰岛素信号,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治疗II型糖尿病的新途径。PTPases包括一大族跨膜(受体型)和胞内(非受体型)酶,参与调控一系列重要生命过程。虽然多种PTPases在胰岛素敏感的组织中有表达,如跨膜的CD45和LAR-PTPase等;胞内的SHPTP-1、SHPTP-2、PTP1B、PTP1C等,但只有几种PTPases可能在胰岛素通路中受体或受体后环节影响正常胰岛素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LAR-PTPase、SHPTP-2、PTP1B。PTP1B是最早被纯化和确定生物学特性的PTPase,全长大约50KD。早期研究证明能在体外有效地将胰岛素受体去磷酸化;将来源于人胎盘的PTP1B显微注射入非洲蟾蜍卵母细胞中,将减少胰岛素诱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及S6肽磷酸化水平。随后发现PTP1B在所有胰岛素敏感组织中高表达;用渗透休克的方法给予PTP1B抗体后,小鼠KRC-7肝细胞经胰岛素刺激时DNA合成和PI3激酶活性水平显著升高,IR自身磷酸化水平、IR激酶活性水平和IRS-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也显著升高。最近有研究表明,PTP1B直接与激活状态的IR相互作用;在体外实验中也对IRS-1显示最高的选择性活性;大鼠成纤维细胞中PTP1B的高表达能明显降低配体诱导的IR磷酸化水平;用腺病毒介导基因转染的方法,在胰岛素靶向组织骨骼肌和肝组织的模型细胞L6肌细胞和Fao细胞中高表达PTP1B,明显抑制胰岛素诱导的IR和IRS-1的酪氨酸磷酸化,并从而显著抑制IRS-1和PI3激酶P85亚单位复合物的形成以及Akt、MAPK的磷酸化水平,而且胰岛素诱导的糖原合成也被抑制[Egawa K.et al.J.Biol.Chem.276(13)10207-10211]。用同样的方法在另一胰岛素靶向组织脂肪组织的模型细胞3T3-L1细胞中高表达PTP1B,同样明显抑制胰岛素诱导的IR、IRS-1和PI3激酶的酪氨酸磷酸化,P42和P44 MAPK磷酸化水平也明显降低,而Akt磷酸化水平和活性不受影响[Venable C.L.et al.J.Biol.Chem.275(24)18318-18326]。PTP1B的高表达对基本的、中等的及最大量胰岛素诱导的葡萄糖转运无影响,对转运的EC50胰岛素浓度无影响。这些研究证明PTP1B能够负调控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并主要作用于胰岛素受体。更重要的实验证据来自PTP1B基因敲除小鼠。Elchebly等报道,运用同源重组的方法产生的PTP1B基因敲除的小鼠生长正常,有生殖力,对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增强,而且这一增强作用与肝脏和骨骼肌中胰岛素受体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磷酸化水平的增强相关[Elchebly M.,et al.Science,283,1544-1548]。令人惊奇的是,PTP1B基因敲除的小鼠对食物诱导的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也有抵抗作用。Klaman等运用大致相同的方法产生的PTP1B基因敲除的小鼠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而且发现PTP1B基因敲除的小鼠之所以对食物诱导的体重增加有抵抗作用,是由于脂肪细胞体积的减少,而脂肪细胞的数量并不改变。PTP1B基因敲除的小鼠基本代谢水平和总体能量消耗升高[Klaman L.D.,et al.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20(15)5479-5489]。这些实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PTP1B在胰岛素敏感性、能量消耗和脂肪储存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明确了它是治疗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一个潜在药物作用靶点。PTP1B选择性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局限于一些肽类或非肽类化合物,例如基于PTP1B去磷酸化的底物序列设计的抑制剂EEDE(F2PMP)M(Ki=7.2nM)、Glu-F2PMP-F2PMP(IC50=40nM),虽然这些肽类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及较高的选择性,但它们是肽类磷酸化合物的事实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类结构如下的桐花醇(falcarindiol)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红树林植物桐花树中提取、分离及制备步骤如下:    ***    其中R↓[1]、R↓[2]同时为H或CH↓[3]或Ac    a.晾干粉碎的桐花树枝叶用甲醇浸提,合并提取液除去甲醇得油状物用H↓[2]O溶解,分别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减压除去溶剂分别得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水溶性部分;    b.将醋酸乙酯提取物经过硅胶(200-300目)柱层析,以石油醚∶丙酮为流动相进行梯度冼脱,将簿层层析检测具有相同点的冼脱液分为A-G七个部分;    c.将F部分经过200-300目硅胶柱析,以石油醚∶丙酮梯度冼脱,簿层层析检测具有相同点(即F↓[1])的合并;    d.上述F↓[1]提取物再经Sephadex  LH-20柱层析,甲醇冼脱,检测具有相同点的部分合并浓缩得化合物;    e.所得化合物分别与醋酐吡啶和CH↓[2]N↓[2]反应,得到其乙酰化物和甲基化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类结构如下的桐花醇(falcarindiol)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红树林植物桐花树中提取、分离及制备步骤如下 其中R1、R2同时为H或CH3或Aca.晾干粉碎的桐花树枝叶用甲醇浸提,合并提取液除去甲醇得油状物用H2O溶解,分别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减压除去溶剂分别得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水溶性部分;b.将醋酸乙酯提取物经过硅胶(200-300目)柱层析,以石油醚∶丙酮为流动相进行梯度冼脱,将簿层层析检测具有相同点的冼脱液分为A-G七个部分;c.将F部分经过200-300目硅胶柱析,以石油醚∶丙酮梯度冼脱,簿层层析检测具有相同点(即F1)的合并;d.上述F1提取物再经Sephadex LH-20柱层析,甲醇冼脱,检测具有相同点的部分合并浓缩得化合物;e.所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跃伟王继栋李佳南发俊于嘉陵周秀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