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立柱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79324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了抑制车辆侧面碰撞时的立柱的断面崩溃而减少立柱向车内侧的弯曲变形,在汽车的车身侧面上立起设置,并由外部面板和内部面板构成封闭断面的立柱(1)中,在与设在前门(D1)内部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冲击梁(4)的末端(41)相对的部位、形成有铰链结合部(14)的部位等,在车辆侧面碰撞时碰撞载荷容易在局部较强地作用的部位上,在断面呈帽子形的外部面板(11)的与车辆前方面对的前面部(15)及与车辆后方面对的后面部(16)上,遍及它们的车宽方向的整个宽度而大致沿水平方向,形成断面大致呈コ字形的槽部(5),在侧面碰撞时,通过槽部(5)的棱线部(51、51)承受碰撞载荷,减少立柱(1)的压坏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立柱构造,特别涉及抑制汽车侧面碰撞时的立柱的压坏而抑制 立柱向车室内变形的汽车的立柱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汽车的立柱构造,以图5所示的中柱为例时,中柱1由向车内侧开口的断面大 致呈帽子形的外部面板11和大致呈平板状或与外部面板11相反方向的较浅的断面大致呈 帽子形的内部面板12构成封闭断面构造。并且在立柱内部,沿着外部面板11的内表面的 断面大致呈帽子形地,沿上下方向设置立柱加强件2来强化立柱刚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在图5中标号3表示中柱1的下端结合的锁定器。如图6所示,在车辆侧面碰撞时,在与对方车辆B(在图中表示用于碰撞实验的冲 撞壁)的车挡部相对向的中柱1的立柱下部,有在开闭中柱1前方的前门开口的前门D1内 的下部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冲击梁4的后端,并且设置有铰链部件49,该铰链部件49对开闭 中柱1后方的后门开口的后门的前边缘进行铰链结合。因此,在侧面碰撞时,在中柱1的立柱下部,会经由冲击梁4的后端及铰链部件49 输入局部较大的碰撞载荷。在这种情况下,沿立柱上下方向设置的立柱加强件2相对于局 部较大的输入来说强度不充分,如图6的假想线所示,因上述输入,立柱下部的断面会崩溃 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压坏变形。并且,一旦发生压坏变形,则相对于碰撞载荷的阻力消失,立 柱的下部剧烈地弯曲成〈字形,立柱整体有可能向车辆宽度方向移动而挤压车室。在图6中标号7表示中柱1的上端所结合的上边梁,标号8表示车顶,标号9表示 地板。因此,考虑增加立柱加强件2的板厚而强化刚度,或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那样,在 立柱内设置将封闭断面沿上下分隔的横隔板而局部性地强化立柱刚度。其中,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强化中柱的上下中间部的刚度的技术。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12790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9-20267号公报但是,随着用户的安全意识的提高,为了确保侧面碰撞时有更高的安全性而进一 步增大立柱加强件2的板厚时存在车体的重量增加之类的问题和在立柱内设置横隔板时 构造变得复杂而降低生产率,增加生产成本之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实现一种汽车的立柱构造,构造简单且生产率良好,此外 不增加重量而能强化立柱刚度,从而减少侧面碰撞时的断面崩溃而防止向车内侧的变形。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的立柱构造,沿着汽车的车身侧面的车门开口的纵向边缘立起,由 外部面板和内部面板构成封闭断面,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立柱的、在车辆侧面碰撞时碰撞载荷容易局部较强地作用的部位上,在断面呈帽子形的上述外部面板的与车辆的前方面对的 前面部及与车辆的后方面对的后面部的双方或任一方上,遍及它们的整个宽度大致沿水平 方向,形成断面大致呈二字形的槽部或山形部(技术方案1)。在车辆侧面碰撞时,即使对方车辆的车挡与立柱的下部碰撞,局部作用较大的碰 撞载荷,在立柱下部沿载荷作用方向形成的槽部或山形部的棱线部会顶住碰撞载荷而减少 立柱的压坏。并且在立柱的下部因对方车辆的挤压而作用有弯曲力,但由于立柱的下部难以压 坏而相对于弯曲力维持阻力,不会呈 < 字形剧烈地弯曲变形。将上述槽部或山形部形成于在开闭所述车门开口的车门内的下部设置并沿前后 方向延伸的冲击梁的末端;和车门关闭时在车宽方向上对向的所述立柱下部的所述外部面 板上(技术方案2)。将上述槽部或山形部形成于与上述车门铰链结合的立柱下部的上述外部面板的 铰链结合部上(技术方案3)。由于在立柱下部,特别是在与车门内的冲击梁的端部对应的部位、安装了铰链部 件的铰链结合部局部上较大地作用碰撞载荷,因而通过在这些部位上在碰撞载荷的作用方 向上形成槽部或山形部,对减少立柱的弯折特别有效。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立柱构造的汽车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的中柱下部的主要部分透视图。图3(A)、(B)是表示对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立柱构造的汽车进行侧面碰撞实验的概略 图,其中图3(A)表示的碰撞前的中柱,图3(B)表示碰撞后的中柱。图4是表示作用有较大的碰撞载荷时的中柱的变形的概略图。图5是现有的汽车的中柱下部的主要部分透视图。图6是表示现有构造的中柱下部在侧面碰撞实验中的变形状态的概略图。附图标记的说明F、R门开口1中柱11外部面板12内部面板13外面部14铰链结合部15前面部16后面部4冲击梁41后端(终端)49铰链部件5槽部(山形部)51槽部(山形部)的棱线部6 前柱D1、D2 车门具体实施例方式对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汽车的中柱下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中柱1设置成沿着车身侧面的前门开口 F的后边缘立起,将下端 沿着车身侧面的下边缘结合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锁定器3的前后中间,上端沿着车身侧面 的上边缘结合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7的前后中间而划分前门开口 F和后门开口 R。中柱1由向车内侧开口的断面大致呈帽子形的外部面板11和向车外侧开口的较 浅的断面呈帽子形的内部面板12构成,将两个面板11、12的前后两侧的侧边缘凸缘分别重 合结合而呈封闭断面构造。并且在中柱1的内部,设置有沿着外部面板11的内表面的断面大致呈帽子形的加 强件2,加强件2的前后两侧的侧边缘凸缘与外部面板及内部面板11、12的侧边缘凸缘一体 结合。中柱1的下部与上方的一般部分相比,形成得向下方在前后方向上稍微变宽。如图1、图2、图3所示,在开闭前门开口 F的前门Dl的内部,在其下部沿前后方向 设置有冲击梁4。其后端41在前门Dl关闭时,位于中柱1的外部面板11的与车外侧面对 的外面部13下部的前半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向的位置。冲击梁4的前端40位于与前 柱6的下部相对向的位置。在中柱1下部的外面部13下部的后半部形成有铰链结合部14,该铰链结合部14 用于结合开闭后门开口 R的后门D2前边缘的下端侧的铰链部件49 (图3)。铰链结合部14 在使外面部13稍微向车外侧突出的凸部上形成有螺纹孔,在其上拧入铰链部件49。其中, 与铰链结合部14同样地,在中柱1的上下中间部设有对后门D2的前边缘上端侧进行铰链 结合的铰链结合部14a。如此与前门Dl的冲击梁4的后端41相对向地,且具有用于后门D2的铰链结合部 14的中柱1的下部,在向前门开口 F侧(前方)面对的前面部15上,形成有断面大致呈-字形的较浅的槽部5。槽部5从前面部15与外面部13边界的弯曲部至与内部面板12结合 的侧边缘凸缘的前面部15的车宽方向的整个宽度上,大致沿水平方向而形成。由此,在槽 部5的开口部上下两侧以及底面部的上下两侧分别以大致直角形成有水平方向的棱线部 51、51。并且与前面部15的槽部5对应地,在中柱1下部的与后门开口 R侧(后方)面对 的后面部16上也遍及车宽方向的整个宽度上,将与前面部15的槽部5同样的槽部5设在 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所述前面部15以及后面部16的槽部5、5设定在与上述铰链结合部14大致相同 的高度位置上,并且将后面部16的槽部5做成与铰链结合部14的上下宽度大致相同,并与 铰链结合部14的后端连通。在车辆侧面碰撞时,在中柱1的下部经由前门Dl的冲击梁4的后端41以及后门D2 的铰链部件49局部地作用较大的碰撞载荷。在这种情况下,在中柱1的下部,在上述碰撞 载荷的作用方向上延伸的前面部15及后面部16的槽部5、5的上下的棱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立柱构造,沿着汽车的车身侧面的车门开口的纵向边缘立起,由外部面板和内部面板构成封闭断面,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立柱的、在车辆侧面碰撞时碰撞载荷容易局部较强地作用的部位上,在断面呈帽子形的所述外部面板的与车辆的前方面对的前面部及与车辆的后方面对的后面部的双方或任一方上,遍及它们的整个宽度大致沿水平方向,形成断面大致呈コ字形的槽部或山形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村浩志大隅晃柴崎真一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