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及轨道车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21303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及轨道车辆系统,包括齿轨支撑纵梁和设置在齿轨支撑纵梁上的齿条,所述齿条上齿距保持不变,齿条的齿槽宽内宽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即齿条的齿厚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且齿槽宽最小端的齿槽宽与轨道车辆上齿轮齿厚一致即齿条该端的齿轮厚与轨道车辆上齿轮齿槽宽一致。通过设置过渡齿轨,过渡齿轨上齿条齿槽宽由大逐步变小,且逐渐减小至正常的齿间隙,对齿轮与齿轨齿条的啮合起引导作用,逐渐调整齿轮与齿轨齿条啮合的程度由松配合逐步到紧配合,直至完全啮合,保证坡道行驶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A Transitional Tooth-Track Structure and Rail Vehicl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及轨道车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装置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及轨道车辆系统。
技术介绍
轨道运输车领域现有的远距离轨道运输车一般采用摩擦式车轮驱动,一般轨道的坡度不会超过40‰。由于齿轮齿轨传动具有传递动力大、工作平稳、寿命长、可靠性高等优点,其被应用于轨道交通中。对于大斜坡,坡度超过40‰,轨道车辆在斜坡上运行时,其齿轮与齿轨的啮合程度关系到轨道车辆运行的爬坡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由小坡段或平直段进入大坡道时,现有是直接从小坡段或平直段进入大坡段齿轨,若齿轮与齿轨啮合不完全,会发生相对滑动或跳动,容易造成车轮擦伤或出轨,从而影响到使用寿命,增加更换维护成本,严重时会带来人生命安全问题。轨道车辆在进入斜坡段时,如何提高齿轮与齿轨的啮合程度及提高啮合的可靠性,是值得研究的事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及轨道车辆系统。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包括齿轨支撑纵梁和设置在齿轨支撑纵梁上的齿条,所述齿条上齿距保持不变,齿槽宽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即齿条的齿厚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由小变大,且齿条齿槽最小端与轨道车辆上齿轮齿厚一致,即齿条该端的齿轮厚与轨道车辆上齿轮齿槽宽一致。本方案的过渡齿轨与轨道车辆的齿轮逐步啮合,实现过渡作用。轨道车辆从齿槽宽度较大端进入较小端,最后过渡到正常齿轨上,齿槽宽较大端的齿槽宽大于轨道车辆齿厚,在进入过渡齿轨时,提高轨道车辆齿轮与齿轨齿条啮合的可能性,且通过齿槽宽减小的设置,逐渐调整齿轮与齿轨齿条啮合的程度直至完全啮合,保证坡道行驶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齿轨支撑纵梁的长度为4-6米。作为优选,所述齿轨支撑纵梁为工字钢,所述齿条固定在工字钢的腹板上,所述工字钢的上翼缘的宽度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由小变大。轨道齿轨采用工字钢,下翼缘实现与轨道板固定,上翼缘宽度由小逐渐增大,且上翼缘宽度最小端为齿条齿槽宽最大的一端,上翼缘最小端为轨道车辆进入的一端,将其齿条的齿与齿轮的齿之间的间隙做调整,齿条齿槽宽度大于正常的宽度,便于轨道车辆进入,提高轨道车辆齿轮进入的可靠性。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设置过渡齿轨,过渡齿轨上齿槽宽逐渐减小至正常齿轨间隙一致,即齿轮的齿与齿条的齿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对齿轮与齿轨齿条的啮合起引导作用,逐渐调整齿轮与齿轨齿条啮合的程度由松配合到紧配合,直至完全啮合,保证坡道过渡导入行驶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轨道上翼缘为梯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齿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名称为:11、腹板;12、上翼缘;13、下翼缘;2、齿条;31、衔接轨道;32、衔接齿轨齿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2所示的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包括齿轨支撑纵梁和设置在齿轨支撑纵梁上的齿轨齿条2,齿轨齿条2上齿距保持不变但齿槽宽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且齿槽宽最小端与轨道车辆上齿轮齿厚匹配。轨道车辆从齿条2的一端进入过渡齿轨,由于齿条该端齿槽宽大于轨道车辆上齿轮的齿厚,可增大两者啮合的可能性,轨道车辆在向另一端移动的过程中,齿槽宽逐渐减小,即啮合程度逐渐提高直至完全啮合。在此需要参照图4对本方案中提及的术语进行解释,如图4为齿条1的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S2即指齿槽宽,S1即指齿距,齿距对应两端为齿的中心线位置。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结构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即齿轨支撑纵梁的长度为4-6米,齿轮的齿与过渡齿轮的齿之间的间隙从一端的5毫米并开始逐步减小至最小端为1毫米。齿轮的齿与过渡齿轮的齿之间的间隙最大为5毫米可保证轨道车辆的齿轮比较容易进入齿轨的齿条中。齿轮的齿与过渡齿轮的齿之间的间隙最小端间隙为1毫米,与现有轨道车辆齿轮间距匹配,以保证完全啮合。齿轨支撑纵梁的长度为5米。齿轨支撑纵梁通过垫板及螺栓固定在轨板梁中心线位置上,轨板梁5米长为下限值,过渡齿轨长度设置原则上为一个齿轨支撑纵梁长。在实际工程作业时,爬坡段运输与吊装是有较大难度,5米板长重量相对较轻,便于施工安装,便于维修更换,也便于工装设备的研制。实施例3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结构的基础上对轨道结构做了细化,即齿轨支撑纵梁为工字钢,其包括腹板11、上翼缘12和下翼缘13,上翼缘12和下翼缘13分别连接在腹板11两侧,即其采用常规的工字钢结构。齿条固定在工字钢的腹板11上,腹板11的两侧均设置齿条2。工字钢的上翼缘12可如图1所示设置为方形板,也可采用如图2所示的结构,即其齿轨齿条齿槽宽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即上翼缘成梯形或三角形,其宽度最小端即轨道车辆进入的一端。实际施工时,齿轨齿条2可采用嵌入式螺母或卡槽固定在腹板上。实施例4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结构的基础上对轨道结构做了细化,即如图3所示,还包括与齿轨支撑纵梁连接的衔接齿轨支撑纵梁31,所述衔接齿轨支撑纵梁31上设置有衔接齿条32,所述衔接齿条32上的齿距与齿条2齿距相等且齿槽宽与齿条2另一端末的齿槽宽相等。此处的衔接齿轨与正常齿轨的结构相同。为了便于安装运输且避免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生形变,衔接齿轨31的长度为5-12米,较佳的衔接齿轨齿条长度至少设置为5米。衔接齿轨支撑纵梁31同样采用工字钢,其上翼缘12和下翼缘13均成方向板结构,即其与斜坡上正常齿轨结构相同,1.均匀性好;2.安装误差减小;3.稳定性好。实施例5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结构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即齿条2的齿距为50.3mm。增加轨道车辆的齿轮和齿条的受力结构强度可满足长期抗剪结构高强度受力、抗疲劳、抗摩擦、长期使用的需求。若增大齿厚,则轨道车辆的齿轮直径会相应增大,会受到车体下部米轨的框架位置不足的限制,在空间位置的限制下,为了满足上述需求,没法增大齿轮直径,经专利技术人研究,齿距设置在50.3毫米,可很好的满足上述需求。实施例6一种轨道车辆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过渡齿轨和设置在轨道车辆上与过渡齿轨啮合的齿轮,由于过渡齿轨的齿条2齿距保持不变但齿槽宽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齿轮从齿条2一端移至另一端时齿轮的齿与齿条的齿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较佳的,所述齿轮的齿与过渡齿轮的齿之间的间隙从一端为5毫米过渡到另一端的1毫米。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齿轨支撑纵梁和设置在齿轨支撑纵梁上的齿条(2),所述齿条(2)上齿距保持不变但齿槽宽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齿轨支撑纵梁和设置在齿轨支撑纵梁上的齿条(2),所述齿条(2)上齿距保持不变但齿槽宽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轨支撑纵梁的长度为4-6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轨支撑纵梁的长度为5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渡齿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齿轨支撑纵梁连接的衔接齿轨支撑纵梁(31),所述衔接齿轨支撑纵梁(31)上设置有衔接齿条(32),所述衔接齿条(32)上的齿距与齿条(2)齿距相等且齿槽宽与齿条(2)另一端末的齿槽宽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振地吴元文邓斌覃婷税卓平崔进福姚力肖大庆张忠陈逊周炼邓玉竹陈宝林毕小毛魏运鸿孙春平杨刚罗炯任志江肖伟林晓波谭斌王光亮黄廣陈刚刘学毅王平金学松翁华甫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天府轨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