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招文专利>正文

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5858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自动调整臂所存在的受力零件磨损较大、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本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一个壳体,在壳体内装有蜗轮和蜗杆,蜗杆的一端套有单向离合器,在壳体上套接一个控制臂和缺口控制盘,单向离合器包括离合环、齿轮和螺旋弹簧,三者均套接于蜗杆上,在离合环的内侧面开有花键,在蜗杆上对应于离合环的位置开有与离合环花键相匹配的花键。在本自动调整臂中,单向离合器的离合环与蜗杆之间通过花键相联接的,联接可靠,在使用时受力分散,使得零件的磨损很少,可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能够自动调整汽车制动鼓与摩擦片之间间隙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需要频繁地使用刹车。长期使用会造成汽车制动鼓与摩擦片之间的间隙变大。如果不及时调整,会导致制动距离过大、制动鼓失圆等现象,给行车带来不安全的隐患。因此,在我国的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客车、货车和挂车等机动车必须安装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现有的汽车自动调整臂的种类很多,有的申请了专利。本申请人在综合普通调整臂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新颖的自动调整臂,并申请了中国专利,专利号为00259577.X。该自动调整臂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装有蜗轮和蜗杆,蜗杆的一端设有单向离合器、衬套、弹簧等零件,其中单向离合器是通过两个棘轮配合作单向转动而实现的。这种自动调整臂尽管性能稳定,但其单向离合器中棘轮受力较大,容易磨损,直接影响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其它的自动调整臂也存在着受力零件磨损较大、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使它具有结构合理、受力零件磨损少、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一个壳体,在壳体内装有蜗轮和与蜗轮相配合的蜗杆,蜗杆的一端套有单向离合器,在壳体上套接一个控制臂和缺口控制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包括离合环、齿轮和螺旋弹簧,三者均套接于蜗杆上,离合环和齿轮并列设置,螺旋弹簧装于它们的内孔中,且其两端分别与离合环和齿轮固连,在离合环的内侧面开有花键,在蜗杆上对应于离合环的位置开有与离合环花键相匹配的花键;在壳体内设有一根齿条,齿条的上部与齿轮相啮合,齿条的下端有一个拐脚,此拐脚嵌于缺口控制盘的缺口中。在上述的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中,所述的蜗杆上相对于单向离合器的另一端套接一根扭簧,扭簧的一端固定于蜗杆上,另一端固定于壳体上。此扭簧的作用是使蜗杆作单向旋转。在本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中,利用螺旋弹簧,使齿轮单向转动。具体而言,当齿条向上移动时,齿轮的转向与螺旋弹簧的旋向相同,螺旋弹簧有径向收缩的趋势,使齿轮和离合环与螺旋弹簧的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减少,因此齿轮可相对于螺旋弹簧和离合环滑动,即单向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虽然,齿轮和螺旋弹簧所残留的摩擦力有使蜗杆转动的趋势,但蜗杆另一端的扭簧正好处于阻挡其转动的方向上,因此蜗杆在此时是不会转动的。反之,当齿条向下移动时,齿轮的转向与螺旋弹簧的旋向相反,螺旋弹簧有胀开的趋势,从而使离合器处于结合状态。由于离合环是通过花键与蜗杆相联接的,因此单向离合器有带动蜗杆转动的力矩。同时蜗杆将要转动的方向与蜗杆另一端的扭簧所限制的方向相反,故齿条下行可以带动蜗杆一起转动,从而实现制动间隙的调整。在本自动调整臂中,单向离合器的离合环与蜗杆之间是通过花键相联接的,不仅联接可靠,而且在使用时受力分散,使得零件的磨损很少,可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另外,在本自动调整臂使用过程中,汽车在每次制动时只要制动器存在微少的过量间隙,自动调整臂相对应的角行程将实现微量调整,且这个调整恰好发生在制动解除结束阶段,因此其结构十分合理,使本自动调整臂具有较高的工作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另一角度的剖视图。图中,1、壳体;2、盖板;3、蜗杆;31、花键;4、控制臂;5、弹簧;6、螺旋弹簧;7、离合环;71、花键;8、缺口控制盘;81、缺口;9、齿条;91、拐脚;10、扭簧;11、塞片;12、轴承;13、齿轮;14、蜗轮;15、挡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是由壳体1、蜗杆3、蜗轮14、单向离合器、扭簧10、齿条9、控制臂4、缺口控制盘8等零件所组成。蜗杆3与蜗轮14相啮合,且装于壳体1内。单向离合器包括离合环7、齿轮13和螺旋弹簧6,其中离合环7和齿轮13并列设置在一起,它们的内孔中装有螺旋弹簧6,且螺旋弹簧6的两端分别固连于离合环7和齿轮13上。本实施例中,在离合环7和齿轮13的内侧面均设有环形凹槽,螺旋弹簧6安装于环形凹槽内。这样,便于单向离合器套接于蜗杆3上,并减少螺旋弹簧6与蜗杆3之间的摩擦阻力。在离合环7的内侧面开有花键71,在蜗杆3上对应于离合环7的位置也开有花键31。通过花键31、71相啮合,将离合环7周向固定于蜗杆3上。因此,在离合环7转动时,就可带动蜗杆3一起转动。如图1所示,蜗杆3的中部通过其齿牙与壳体1内的蜗轮14相啮合。在蜗杆3的另一端套接一根扭簧10。扭簧10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蜗杆3和壳体1上。在扭簧10的外侧还设有挡环15和塞片11,挡环15也是套接于蜗杆3上的。本自动调整臂中,扭簧10的作用是使蜗杆3只能沿单向转动。蜗杆3上套接一个轴承12。轴承12设于单向离合器侧部,对蜗杆3起到支撑作用,使蜗杆3转动灵活。如图1所示,在壳体1内设有一条齿条9,齿条9的上部与齿轮13相啮合,齿条9的下端有一个向侧部弯出的拐脚91。在本自动调整臂的结构中,齿条9向上移动时,单向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扭簧10与蜗杆3相结合,使蜗杆3不转动;齿条9向下移动时,单向离合器处于结合状态,齿条9可以带动蜗杆3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在齿条9的侧部设有弹簧5,弹簧5的两端分别固连于齿条9和壳体1上。此弹簧5是起回位的作用。当在调整臂工作过程中,齿条9向上移动后,通过弹簧5作用使它回复至初始位置。如图2所示,在蜗轮14外端的壳体1上有一个盖板2,盖板2上套铆一个控制臂4和缺口控制盘8。在缺口控制盘8上有一个缺口81,上述的齿条9的拐脚91嵌于此缺口81中。本自动调整臂是安装于汽车内的,其控制臂4固定于汽车的车体上,壳体1通常与汽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分泵联接,制动器的凸轮轴插于蜗轮1 4中,并且随着蜗轮1 4的转动而转动。在正常情况下,制动器保持着正常的制动间隙,此时调整臂作制动摆动时,齿条9的拐脚91在缺口控制盘8的缺口81里相对摆动而无任何移动,即齿条9不作上下滑动。因此,蜗杆3相对于蜗轮14不作转动,即不作制动间隙的调整。当制动器产生过量间隙时,在整个制动过程中,齿条9拐脚91在制动的最后阶段随着调整臂角位移的加大,齿条拐脚91被缺口控制盘8的缺口81推动向上滑移一个微量,也就是齿条9带动齿轮13转动一个角度;当制动解除时,调整臂被制动气室的回位弹簧拉回至气室的初始状态,调整臂逐渐回转,当到最后阶段缺口控制盘8缺口81上面与齿条9拐脚91接触并逐渐向下滑移,即齿条9向下移动并带动齿轮13和蜗杆3转动一个角度,也就使蜗轮14和凸轮轴转动一个角度,从而达到制动过量间隙的自动微量调整。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一个壳体(1),在壳体(1)内装有蜗轮(14)和与蜗轮(14)相配合的蜗杆(3),蜗杆(3)的一端套有单向离合器,在壳体(1)上套接一个控制臂(4)和缺口控制盘(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包括离合环(7)、齿轮(13)和螺旋弹簧(6),三者均套接于蜗杆(3)上,离合环(7)和齿轮(13)并列设置,螺旋弹簧(6)装于它们的内孔中,且其两端分别与离合环(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结构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一个壳体(1),在壳体(1)内装有蜗轮(14)和与蜗轮(14)相配合的蜗杆(3),蜗杆(3)的一端套有单向离合器,在壳体(1)上套接一个控制臂(4)和缺口控制盘(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包括离合环(7)、齿轮(13)和螺旋弹簧(6),三者均套接于蜗杆(3)上,离合环(7)和齿轮(13)并列设置,螺旋弹簧(6)装于它们的内孔中,且其两端分别与离合环(7)和齿轮(13)固连,在离合环(7)的内侧面开有花键(71),在蜗杆(3)上对应于离合环(7)的位置开有与离合环(7)花键(71)相匹配的花键(31);在壳体(1)内设有一根齿条(9),齿条(9)的上部与齿轮(13)相啮合,齿条(9)的下端有一个拐脚(91),此拐脚(91)嵌于缺口控制盘(8)的缺口(81)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招文
申请(专利权)人:陈招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