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招文专利>正文

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5745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它包括壳体,壳体内装有蜗轮和蜗杆,蜗杆的一端设有单向离合器、衬套、弹簧和通盖,另一端套有碟形弹簧和压盖,壳体的外侧设置连杆和连接叉,连接叉与连杆和壳体的端部铰接,连杆的下端穿过壳体,与壳体内的单向离合器联接。汽车采用本自动调整臂后,可以使汽车前后轮制动器的间隙一致,制动同步,减少产生制动距偏的概率,提高了制动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调整汽车制动鼓与摩擦片之间间隙的装置。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频繁使用刹车。长期使用就造成汽车制动鼓与摩擦片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大。这样,汽车的四个轮子之间的间隙不能等同,会产生制动距离过大、跑偏、制动鼓失圆等现象,给行车带来不安全的隐患,甚至会引发交通事故。目前,对这一问题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人工手动调整。由于手动调整往往不能做到及时准确,因此许多人设计了各种自动调整装置,如中国专利97244388.6提供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它是采用在壳体内设有与蜗轮同轴动配合的调整主传动齿轮,该齿轮又同调整介轮相啮合,与调整介轮同轴固定连接有主动螺旋齿轮和助力弹簧,利用增设的一套机械传动机构,来达到自动调整的目的。但是,显而易见上述的结构相当复杂,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而且产品的成本较高,难以得到广泛应用。而目前其它的设计方案也存在着相类似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性能稳定、实用性强的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壳体,壳体内装有蜗轮和与蜗轮配合的蜗杆,蜗杆的一端设有套在蜗杆上的单向离合器、衬套、弹簧和通盖,另一端套有碟形弹簧和压盖,壳体的外侧设置连杆和连接叉,连接叉与连杆和壳体的端部铰接,连杆的下端穿过壳体,与壳体内的单向离合器联接。本调整臂是利用连杆和单向离合器,并通过蝶形弹簧加轴向负荷,来作单向自动调整的。同时,本调整臂还可通过转动蜗杆进行手动调节。汽车采用本自动调整臂后,可以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制动鼓与摩擦片之间的间隙始终保持最佳的设定值,前后轮制动器间隙一致,制动同步,减少产生制动距偏的概率,提高了制动的稳定性。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蜗轮与蜗杆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中,1、壳体;2、蜗轮;3、蜗杆;4、单向离合器;5、衬套;6、弹簧;7、通盖;8、碟形弹簧;9、压盖;10、连杆;11、连接叉;12、定片;13、动片;14、凹口;15、凸头。如图1所示,本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是由壳体1、蜗轮2、蜗杆3、单向离合器4和连杆10等零件所组成。蜗杆3与蜗轮2相互配合,位于壳体1的内腔中。蜗杆3的一端套有单向离合器4、衬套5、弹簧6和通盖7。本实施例中,单向离合器4是由相互啮合的定片12和动片13所组成。动片13还通过齿牙与蜗杆3啮合,能随着蜗杆3一起转动。衬套5位于定片12的内侧,弹簧6顶压在定片12的侧部。弹簧6外的通盖7通过螺纹与壳体1联接,使蜗杆3这一端的零件定位。另外,蜗杆3的端部还伸出通盖7,用于本调整臂的手动调整。蜗杆3的另一端为碟形弹簧8和压盖9。压盖9通过螺纹与壳体1联接,压住碟形弹簧8。如图1所示,壳体1外侧的连杆10穿过壳体1。壳体1外的连接叉11同时与连杆10和壳体1上端铰接。如图2所示,连杆10的内端开有凹口14,单向离合器4的定片12周边上设有一个凸头15,该凸头15位于凹口14中。因此,连杆10的上下移动可引起单向离合器4的定片12转动。本技术提供的调整臂是这样安装的首先将连接叉11与汽车制动气室的推杆连接;然后使调整臂的壳体1固定在汽车上;最后把汽车制动器的凸轮轴插入调整臂的蜗轮2中。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制动时,驾驶员踩制动踏板,经传动机构使制动阀输出压缩空气作为控制信号,再经气压传动系统到制动气室,制动气室将气体压力转换为气室推杆力,作用于制动调整臂。制动调整臂向下运动,连杆10受拉离开一段距离,蜗杆3先于蜗轮2使制动系统中的臂动作。解除或者放松制动时,气室推杆带动制动调整臂向相反方向运动。在制动或者解除制动过程中,制动气室中的推杆作往复运动,连杆10也随之作上下往复运动。连杆10内端的凹口14有一定的空驶行程,即予留间隙值。在此予留空行程范围内,制动过程不进行调整。在本技术中,由于有单向离合器4,故连杆10只能在一个方向带动蜗杆3,产生自动调整功能。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壳体(1),壳体(1)内装有蜗轮(2)和与蜗轮(2)配合的蜗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杆(3)的一端设有套在蜗杆(3)上的单向离合器(4)、衬套(5)、弹簧(6)和通盖(7),另一端套有碟形弹簧(8)和压盖(9),壳体(1)的外侧设置连杆(10)和连接叉(11),连接叉(11)与连杆(10)和壳体(1)的端部铰接,连杆(10)的下端穿过壳体(1),与壳体(1)内的单向离合器(4)联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离合器(4)是由相互啮合的定片(12)和动片(13)所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片(13)通过齿牙与蜗杆(3)啮合,能随着蜗杆(3)一起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杆(10)的内端开有凹口(14),单向离合器(4)的定片(12)周边上设有一个凸头(15),该凸头(15)位于凹口(14)中。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杆(3)的端部伸出通盖(7)。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它包括壳体,壳体内装有蜗轮和蜗杆,蜗杆的一端设有单向离合器、衬套、弹簧和通盖,另一端套有碟形弹簧和压盖,壳体的外侧设置连杆和连接叉,连接叉与连杆和壳体的端部铰接,连杆的下端穿过壳体,与壳体内的单向离合器联接。汽车采用本自动调整臂后,可以使汽车前后轮制动器的间隙一致,制动同步,减少产生制动距偏的概率,提高了制动的稳定性。文档编号B60T1/02GK2456979SQ0025957公开日2001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13日专利技术者陈招文 申请人:陈招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制动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壳体(1),壳体(1)内装有蜗轮(2)和与蜗轮(2)配合的蜗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杆(3)的一端设有套在蜗杆(3)上的单向离合器(4)、衬套(5)、弹簧(6)和通盖(7),另一端套有碟形弹簧(8)和压盖(9),壳体(1)的外侧设置连杆(10)和连接叉(11),连接叉(11)与连杆(10)和壳体(1)的端部铰接,连杆(10)的下端穿过壳体(1),与壳体(1)内的单向离合器(4)联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招文
申请(专利权)人:陈招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