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制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70976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5 11:02
一种用于车辆的制动器包括: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能移动地耦接至底板并且彼此分离;轮缸,定位在第一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与第二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之间并扩展第一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与第二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之间的距离;以及锚定部件,定位在第一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与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之间并调节第一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与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证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8月20日提交的第10-2015-0117528号韩国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证结合于此。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制动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中以产生制动力的用于车辆的制动器。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用于车辆的制动器是指用于使运转的车辆减速或停止或者用于保持车辆的停车状态的装置。用于车辆的制动器被分成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被推动抵靠圆柱形鼓以便产生制动力,盘式制动器被推动抵靠圆盘以便产生制动力。特别地,L/T(LeadingTrailing,引导追踪)鼓式制动器的制动性能比盘式制动器低,但其能确保比其他类型的鼓式制动器更稳定的制动力。L/T鼓式制动器主要应用于后轮,以便执行常规制动操作和停车制动操作。在L/T鼓式制动器的常规制动操作期间,缸杆(cylinderrod,活塞杆)由施加于轮缸(wheelcylinder,制动轮缸)的液压推动。然后,抵靠缸杆放置的制动蹄(brakeshoe,刹车蹄)被推动抵靠于鼓,同时通过设定于一轴线的锚定部件扩展,从而限制鼓的旋转。在L/T鼓式制动器的停车制动操作期间,当动力通过制动缆线(brakecable)传递时,停车操纵杆(parkinglever,手刹)被旋转至对推杆加压。然后,通过加压的推杆使制动蹄加压的力以及由加压的力所引起的排斥力,制动蹄在被扩展并被按压抵靠于鼓的同时产生制动力。传统的L/T鼓式制动器需要包括制动缆线和停车操纵杆的复杂结构,以便执行停车制动操作。此外,传统的L/T鼓式制动器的体积需要增大以便确保足够的制动力,或者可适用的衬片的选择宽度变窄。因此,存在对于能够改进这种问题的结构的需求。本技术的相关技术被披露在于2015年5月8日公开的且题为“用于汽车的停车制动设备(Parkingbrakeapparatusforautomobile)”的第2015-0049725号韩国专利特许公开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制动器,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执行停车制动操作以及常规制动操作。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用于车辆的制动器可包括: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该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能移动地耦接至底板并且彼此分离;轮缸,该轮缸定位在第一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与第二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之间并扩展第一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与第二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之间的距离;以及锚定部件,该锚定部件定位在第一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与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之间并调节第一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与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锚定部件可包括: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耦接至底板并产生驱动力;可变长度部分,可变长度部分的两个端部分别被放置成抵靠第一制动蹄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部,并且在可变长度部分的长度通过驱动单元而改变的同时,可变长度部分调节第一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与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以及壳体部分,该壳体部分耦接至底板,并且在壳体部分中容纳有可变长度部分。可变长度部分能滑动地耦接至壳体部分。可变长度部分可包括:第一可变部分,该第一可变部分能移动地耦接至壳体部分并被放置成抵靠第一制动蹄的另一端部;第二可变部分,该第二可变部分能移动地耦接至壳体部分并被放置成抵靠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以及可变旋转部分,该可变旋转部分定位在第一可变部分与第二可变部分之间,并且该可变旋转部分在通过与可变旋转部分接合的驱动单元而旋转的同时改变第一可变部分与第二可变部分之间的距离。驱动单元可包括:马达,该马达用于产生旋转力;以及旋转轴,该旋转轴通过与旋转轴耦接的马达而被旋转,并且旋转轴具有形成在旋转轴的外周向表面上的蜗轮,并且可变旋转部分具有形成在可变旋转部分的外周向表面上的槽,以便与蜗轮接合。第一可变部分可包括:第一本体部分,该第一本体部分能滑动地耦接至壳体部分;第一旋转耦接部分,该第一旋转耦接部分定位在第一本体部分的一个端部处并被放置成抵靠可变旋转部分;以及第一蹄耦接部分,该第一蹄耦接部分定位在第一本体部分的另一端部处并被放置成抵靠第一制动蹄。第一旋转耦接部分可凹入地形成在第一本体部分的一个端部处,使得可变旋转部分能旋转地装配至第一旋转耦接部分。第一蹄耦接部分可凹入地形成在第一本体部分的另一端部处,使得第一制动蹄的另一端部装配并且耦接至第一蹄耦接部分。第一可变部分还可包括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从第一本体部分的外周向表面突出并限制第一本体部分插入到壳体部分中的程度。第二可变部分可包括:第二本体部分,该第二本体部分能滑动地耦接至壳体部分;第二旋转耦接部分,该第二旋转耦接部分定位在第二本体部分的一个端部处并旋拧至可变旋转部分;以及第二蹄耦接部分,该第二蹄耦接部分定位在第二本体部分的另一端部处并被放置成抵靠第二制动蹄。第二旋转耦接部分可从第二本体部分的一个端部突出,并且第二旋转耦接部分通过形成在第二旋转耦接部分的外周向表面上的螺纹而旋拧至可变旋转部分。第二蹄耦接部分可凹入地形成在第二本体部分的另一端部处,使得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部被装配并耦接至第二蹄耦接部分。第二可变部分还可包括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从第二本体部分的外周向表面突出并限制第二本体部分插入到壳体部分中的程度。可变旋转部分可包括:旋转本体,该旋转本体定位在第一可变部分与第二可变部分之间,并且该旋转本体通过与在旋转本体的周向表面上沿周向方向形成的齿轮接合的驱动单元而旋转;第一耦接部分,第一耦接部分凸出地形成在旋转本体的一个端部处,并且第一可变部分能旋转地装配至第一耦接部分;以及第二耦接部分,第二耦接部分凹入地形成在旋转本体的另一端部处,并且第二可变部分旋拧至第二耦接部分。壳体部分可包括:锚定壳体,可变长度部分能滑动地耦接至锚定壳体;以及蹄旋转限制部分,蹄旋转限制部分从锚定壳体的两侧突出,并且第一制动蹄的另一端部或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部根据第一制动蹄或第二制动蹄的旋转而被推动抵靠蹄旋转限制部分。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制动器的示意性前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制动器的示意性后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和锚定部件(anchorpart)的示意性立体图。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锚定部件以及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的示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锚定部件的截面图。图6是示出了可变长度部分在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锚定部件中扩展的状态的示图。图7是示出了在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制动器的停车制动操作期间鼓以及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的旋转的示图。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锚定部件限制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的旋转的状态的示图。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制动器中的锚定部件的示图。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制动器中的锚定部件的截面图。图11是示出了可变长度部分在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制动器的锚定部件中扩展的状态的示图。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锚定部件限制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的旋转的状态的示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车辆的制动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器包括: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所述第一制动蹄和所述第二制动蹄能移动地耦接至底板并且彼此分离;轮缸,所述轮缸定位在所述第一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之间并扩展所述第一制动蹄的所述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制动蹄的所述一个端部之间的距离;以及锚定部件,所述锚定部件定位在所述第一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之间并调节所述第一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锚定部件包括: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耦接至所述底板并产生驱动力;可变长度部分,所述可变长度部分具有的两个端部分别被放置成抵靠所述第一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并且在所述可变长度部分的长度通过所述驱动单元而改变的同时,所述可变长度部分调节所述第一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以及壳体部分,所述壳体部分耦接至所述底板,并且在所述壳体部分中容纳有所述可变长度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20 KR 10-2015-01175281.一种用于车辆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器包括: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所述第一制动蹄和所述第二制动蹄能移动地耦接至底板并且彼此分离;轮缸,所述轮缸定位在所述第一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制动蹄的一个端部之间并扩展所述第一制动蹄的所述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制动蹄的所述一个端部之间的距离;以及锚定部件,所述锚定部件定位在所述第一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部之间并调节所述第一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锚定部件包括: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耦接至所述底板并产生驱动力;可变长度部分,所述可变长度部分具有的两个端部分别被放置成抵靠所述第一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并且在所述可变长度部分的长度通过所述驱动单元而改变的同时,所述可变长度部分调节所述第一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以及壳体部分,所述壳体部分耦接至所述底板,并且在所述壳体部分中容纳有所述可变长度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长度部分能滑动地耦接至所述壳体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长度部分包括:第一可变部分,所述第一可变部分能移动地耦接至所述壳体部分并被放置成抵靠所述第一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第二可变部分,所述第二可变部分能移动地耦接至所述壳体部分并被放置成抵靠所述第二制动蹄的所述另一端部;以及可变旋转部分,所述可变旋转部分定位在所述第一可变部分与所述第二可变部分之间,并且所述可变旋转部分在通过与所述可变旋转部分接合的所述驱动单元而旋转的同时改变所述第一可变部分与所述第二可变部分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马达,所述马达用于产生旋转力;以及旋转轴,所述旋转轴通过与所述旋转轴耦接的所述马达而旋转,并且所述旋转轴具有形成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向表面上的蜗轮,并且所述可变旋转部分具有形成在所述可变旋转部分的外周向表面上的槽,以便与所述蜗轮接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变部分包括:第一本体部分,所述第一本体部分能滑动地耦接至所述壳体部分;第一旋转耦接部分,所述第一旋转耦接部分定位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的一个端部处并被放置成抵靠所述可变旋转部分;以及第一蹄耦接部分,所述第一蹄耦接部分定位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的另一端部处并被放置成抵靠所述第一制动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无尽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