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稳定杆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31636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5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稳定杆总成,包括同轴设置的左杆体和右杆体,所述左杆体和所述右杆体的外部沿径向自内而外同轴套装有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内套筒上设置有内限位件,所述外套筒上设置有外限位件;所述左杆体和所述右杆体上分别套装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同轴设置有呈阶梯状排布的外凸台和内凸台,所述内凸台的直径小于所述外凸台的直径,所述外凸台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外限位件可分离地对位连接的外联动件,所述内凸台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内限位件可分离地对位连接的内联动件。该稳定杆总成的结构刚度较好,能够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稳定杆总成的车辆。

Vehicle and its stabilizer 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able rod assembly, which includes a left bar body and a right rod body arranged in a coaxial line. The outside of the left rod body and the right rod body are arranged in an inner sleeve with an inner sleeve and an outer sleeve. The inner sleeve is provided with an inner limit part on the outer sleeve, and the outer limit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sleeve; and the left rod body and the outer sleeve are arranged on the outer sleeve. A connecting seat is arranged on the right rod body, and the connecting seat is coaxially arranged with an outer convex platform and an inner protruding platform in which the diameter of the inner convex platform is less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outer convex platform, and the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outer convex platform is provided with an outer connecting movable part detachable to the position with the outer limit part, and the inner convex platform.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peripheral surface is provided with an internal connection which is detachable from the inner limiting part. The stabilizer bar assembly has better structural rigidity and can ensure the driving stability and comfort of the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also discloses a vehicle using the stabilizer bar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及其稳定杆总成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套组件
,特别涉及一种稳定杆总成。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该稳定杆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车辆稳定杆结构,其刚度通常是固定值,实际行驶过程中其作用倾向呈线性变化,为了优化其性能,一般在稳定杆的基础结构外套装一个空心套筒,以便通过该套筒与稳定杆基础结构间形成的二级刚度可变机构实现对车辆稳定杆总成的机械性能的优化和提高。然而,虽然该种稳定杆结构能够满足基本的车辆使用需要,但由于其自身结构所限,在极限工况下的车辆稳定性和舒适性仍有不足,制约了车辆的整体性能。因此,如何提高稳定杆总成的结构刚度,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杆总成,该稳定杆总成的结构刚度较好,能够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稳定杆总成的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稳定杆总成,包括同轴设置的左杆体和右杆体,所述左杆体和所述右杆体的外部沿径向自内而外同轴套装有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内套筒上设置有内限位件,所述外套筒上设置有外限位件;所述左杆体和所述右杆体上分别套装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同轴设置有呈阶梯状排布的外凸台和内凸台,所述内凸台的直径小于所述外凸台的直径,所述外凸台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外限位件可分离地对位连接的外联动件,所述内凸台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内限位件可分离地对位连接的内联动件。优选地,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与外套筒端部相抵接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所述外凸台以及所述内凸台沿径向自外而内依次设置。优选地,所述内凸台沿轴向凸出于所述外凸台,且所述内凸台的直径与所述外凸台的直径分别沿轴向自其根部至其顶端递减。优选地,所述外限位件和所述内限位件均为键槽,且所述外联动件和所述内联动件分别为与键槽可分离地卡接适配的花键。优选地,所述外联动件和所述内联动件均为键槽,且所述外限位件和所述内限位件分别为与键槽可分离地卡接适配的花键。优选地,各所述外限位件沿所述外套筒的周向均布,各所述内限位件沿所述内套筒的周向均布。优选地,所述连接座的内壁与所述左杆体的外壁及所述右杆体的外壁间均通过平键相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左杆体及所述右杆体分别为一体式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架以及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稳定杆总成,所述稳定杆总成具体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稳定杆总成。优选地,所述车架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左杆体和所述右杆体套装适配并与所述连接座外端面相抵接的卡箍。相对上述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提供的稳定杆总成,车辆使用过程中,当车辆在较平整路面行驶,且载荷在空载和半载之间时,仅需左杆体和右杆体作为稳定杆基础结构即可满足车体和车架刚性扭转需求;当车辆载荷处于半载和满载之间时,受到车体载荷和自重影响,内凸台与内套筒间隙消除,内联动件与内限位件对位连接固定,此时内套筒与左杆体和右杆体间形成联动机构,内套筒与左杆体和右杆体协同配合构成二级刚性扭转机构,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刚性扭转需求;当车辆满载且行驶路况较差时,受到车体载荷和自重影响,在内套筒与左杆体及右杆体相联动形成上述二级刚性扭转机构的基础上,外凸台与外套筒间隙消除,外联动件与外限位件对位连接固定,此时外套筒与左杆体和右杆体间形成联动机构,外套筒、内套筒以及左杆体和右杆体间协同配合构成三级刚性扭转机构,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刚性扭转需求。所述稳定杆总成通过外套筒、内套筒以及左杆体和右杆体间协同配合构成的三级可变刚度扭转机构,有效降低了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侧倾风险,显著提高了车辆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降低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路况及工况适应能力。在本技术的另一优选方案中,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与外套筒端部相抵接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所述外凸台以及所述内凸台沿径向自外而内依次设置。装配完成后,所述限位凸台能够对外套筒端部实施轴向限位,以免车辆行驶过程中外套筒发生轴向松动或错位,保证所述稳定杆总成的整体装配稳定性和车辆整体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稳定杆总成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连接座及其相关部件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B-B向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图2中C-C向的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稳定杆总成,该稳定杆总成的结构刚度较好,能够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同时,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稳定杆总成的车辆。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稳定杆总成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连接座及其相关部件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B-B向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图2中C-C向的结构剖视图。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稳定杆总成,包括同轴设置的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的外部沿径向自内而外同轴套装有内套筒12和外套筒13,内套筒12上设置有内限位件121,外套筒13上设置有外限位件131;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上分别套装有连接座14,连接座14上同轴设置有呈阶梯状排布的外凸台141和内凸台142,内凸台142的直径小于外凸台141的直径,外凸台14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外限位件131可分离地对位连接的外联动件1411,内凸台1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内限位件121可分离地对位连接的内联动件1421。车辆使用过程中,当车辆在较平整路面行驶,且载荷在空载和半载之间时,仅需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作为稳定杆基础结构即可满足车体和车架刚性扭转需求;当车辆载荷处于半载和满载之间时,受到车体载荷和自重影响,内凸台142与内套筒12间隙消除,内联动件1421与内限位件121对位连接固定,此时内套筒12与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间形成联动机构,内套筒12与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协同配合构成二级刚性扭转机构,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刚性扭转需求;当车辆满载且行驶路况较差时,受到车体载荷和自重影响,在内套筒12与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相联动形成上述二级刚性扭转机构的基础上,外凸台141与外套筒13间隙消除,外联动件1411与外限位件131对位连接固定,此时外套筒13与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间形成联动机构,外套筒13、内套筒12以及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间协同配合构成三级刚性扭转机构,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刚性扭转需求。所述稳定杆总成通过外套筒13、内套筒12以及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间协同配合构成的三级可变刚度扭转机构,有效降低了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侧倾风险,显著提高了车辆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降低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路况及工况适应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实际装配时,上述左杆体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及其稳定杆总成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稳定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所述左杆体(111)和所述右杆体(112)的外部沿径向自内而外同轴套装有内套筒(12)和外套筒(13),所述内套筒(12)上设置有内限位件(121),所述外套筒(13)上设置有外限位件(131);所述左杆体(111)和所述右杆体(112)上分别套装有连接座(14),所述连接座(14)上同轴设置有呈阶梯状排布的外凸台(141)和内凸台(142),所述内凸台(142)的直径小于所述外凸台(141)的直径,所述外凸台(14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外限位件(131)可分离地对位连接的外联动件(1411),所述内凸台(1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内限位件(121)可分离地对位连接的内联动件(14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定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左杆体(111)和右杆体(112),所述左杆体(111)和所述右杆体(112)的外部沿径向自内而外同轴套装有内套筒(12)和外套筒(13),所述内套筒(12)上设置有内限位件(121),所述外套筒(13)上设置有外限位件(131);所述左杆体(111)和所述右杆体(112)上分别套装有连接座(14),所述连接座(14)上同轴设置有呈阶梯状排布的外凸台(141)和内凸台(142),所述内凸台(142)的直径小于所述外凸台(141)的直径,所述外凸台(14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外限位件(131)可分离地对位连接的外联动件(1411),所述内凸台(1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内限位件(121)可分离地对位连接的内联动件(142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14)上设置有与外套筒(13)端部相抵接的限位凸台(144),所述限位凸台(144)、所述外凸台(141)以及所述内凸台(142)沿径向自外而内依次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凸台(142)沿轴向凸出于所述外凸台(141),且所述内凸台(142)的直径与所述外凸台(141)的直径分别沿轴向自其根部至其顶端递减。4.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华宋洋勇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