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细菌检验技术,具体地说是运用环介导恒温扩增反应来检测蜡样芽胞杆菌, 特别是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的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蜡样芽胞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存在于土壤、灰尘和污水中,植物和许多生熟食品 中常见。己从多种食品中分离出该菌,包括肉、乳制品、蔬菜、鱼、土豆、糊、酱油、布丁、 炒米饭以及各种甜点等。在美国,炒米饭是引发蜡样芽胞杆菌呕吐型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在欧洲大都由甜点、肉饼、色拉和奶、肉类食品引起;在我国主要与受污染的米饭或淀粉类 制品有关。蜡样芽胞杆菌作为一种食源性疾病的报导较多,在各种食品中的检出率也较高,如1982 年犬饲等对闩本名古屋所采1641份食品样品中,有193份检出了该菌、阳性率为11.8%; 1984 年我国有关单位对南京市所采211份食品样品中,有81份检出了该菌,阳性率为38.4%。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通常以夏秋季(6-10月)最高。引起中毒的食品常于食前由于保 存温度不当,放置时间较长或食品经加热而残存的芽胞以生长繁殖的条件,因而导致中毒。 中毒的发病率较高, 一般为60-100%。但也有在可疑食品中找不到蜡样芽胞杆菌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检验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引物,其特征在于:正向引物F3的3’末端位于如序列引物序列一所示的16S-23S间区基因编码区上游约50bp处,正向成环引物FIP的3’末端位于如序列引物序列二所示的16S-23S间区35bp处,反向成环引物BIP的3’末端位于如序列引物序列四所示的16S-23S间区204bp处,反向引物B3的3’末端位于如序列引物序列三所示的16S-23S间区下游50bp处。正向引物序列F3、正向成环引物FIP和反向引物序列B3、反向成环引物BIP的长度范围在16-40bp,并能完全扩增蜡样芽胞杆菌16S-23S间区编码序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文杰,张宏伟,刘伟,张霞,赵良娟,张海滨,张海英,阎煜,
申请(专利权)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