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用动力总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16748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9 1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用动力总成装置,包括发动机、双质量飞轮和双电机驱动装置,所述双电机驱动装置包括共用壳体的驱动电机、传动器和发电机,其中传动器由升速装置、减速装置、驻车装置、差速器组成,升速装置包括一对升速齿轮组,减速装置可包括一级减速齿轮组和二级减速齿轮组。发动机产生的动力经过升速装置传递给发电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给整车提供能量,使得发电机的功率密度较高;驱动电机产生的动力经过减速装置传递给差速器,差速器壳与减速装置的二级减速齿轮连接,差速器中的半轴齿轮与车辆半轴花键联接,从而将该驱动电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车轮轮毂,驱动车辆行驶。

Power assembly device for adding electric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ower assembly device for extended range electric vehicle, including the engine, dual mass flywheel and double motor driving device, the double motor driving device comprises a driving motor, motor and generator common housing, wherein the actuator by the speed reduction device, device, parking device, or differential gear. Speed device includes a pair of l-speed gear group, the reducer can include a reduction gear and two gear wheel group. Power flows from the engine speed rising device is transmitted to a power generator, driven generator vehicle to provide energy, the high power density generator; drive the motor power after transfer to the differential gear, differential housing with a speed reduction device two reduction gear connected half axle gear and vehicle axle spline differential. Transfer power so that the generated drive motor to drive the vehicle wheel hu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用动力总成装置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车用驱动装置的
,特别涉及一种在增程式电动车上使用的动力总成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各地雾霾频发,环境问题日益突显,汽车尾气被认为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元凶之一,随着石油能源的不断消耗和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的出台,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排放小,污染少的交通工具已得到各整车厂的广泛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刻不容缓的任务。纯电动汽车完全依靠驱动电机来驱动车辆,其能量来自于电网,实现了零油耗、零排放,但是目前受到动力电池水平限制,整车续驶里程有限,不能满足用户日常使用需求。为了延长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在电动车的动力系统中增加一个增程器,当电池电量不足时,增程器发电给整车提供能量,达到增加续驶里程的目的,此类电动车被称为增程式电动汽车。目前的增程式电动车采用的驱动装置包括纯电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减速器、差速器)及增程器(包括发动机、发电机),纯电驱动装置及增程器一般采用分开式的结构,且二者均需要布置在前机舱中,这就造成前机舱布置拥挤,动力总成与机舱周边之间间隙不够,且采用分开式的结构,二者分别需要悬置与车架相连。专利CN204210298U公开了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悬置系统及其动力总成安装结构,该专利中由于纯电驱动装置和增程器采用了分开式的结构,使得纯电驱动装置和增程器均需要三个悬置及三个悬置支架和车架相连接,造成动力总成共需要六个悬置及六个悬置支架,零部件数量较多,成本较高。现有的增程器一般采用ISG(IntegratedStarterGenerator)构型,发电机转子与发动机曲轴直接连接,发电机转速与发动机转速始终相同,无法发挥电机高转速的优势,造成发电机功率密度较低,进而造成增程器的体积及质量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用动力总成装置,该装置结构紧凑,集成度高,能够提高驱动装置在整车上布置的灵活性。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用动力总成装置,包括发动机、双质量飞轮和双电机驱动装置,所述双质量飞轮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后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双电机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双电机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驱动电机、传动器和发电机,所述发电机包括发电机端盖、发电机转子、发电机定子、发电机旋转变压器、发电机轴,所述驱动电机包括驱动电机端盖、驱动电机转子、驱动电机定子、驱动电机旋转变压器和驱动电机轴,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分别与发电机端盖和驱动电机端盖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以形成容纳所述驱动电机、传动器和发电机的空腔,所述传动器包括升速装置、减速装置和差速器,所述升速装置包括一对升速齿轮组,所述减速装置包括一级减速齿轮组和二级减速齿轮组,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和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内的行星齿轮、左半轴齿轮和右半轴齿轮,其中,所述一对升速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升速主动齿轮和升速被动齿轮,所述升速主动齿轮与升速器输入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升速器输入轴带动转动,所述升速被动齿轮与升速器输出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升速器输出轴带动转动,所述升速器输入轴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支承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并且与所述双质量飞轮通过花键连接,所述升速器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轴承支承在第二壳体上,另一端上的外花键与所述发电机轴上的内花键相配合;所述一级减速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一级减速主动齿轮和一级减速被动齿轮,所述二级减速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二级减速主动齿轮和二级减速被动齿轮,所述一级减速主动齿轮与减速器输入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减速器输入轴带动转动,所述一级减速被动齿轮与中间轴通过花键连接,所述二级减速主动齿轮与所述中间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中间轴带动转动,所述二级减速被动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差速器壳上并与所述差速器壳一起转动,所述减速器输入轴的一端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另一端上的外花键与所述驱动电机轴上的内花键相配合,所述中间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差速器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左半轴齿轮和所述右半轴齿轮分别与直接连接到车轮轮毂的两个半轴花键连接;所述升速器输出轴、所述升速器输入轴、所述中间轴、所述减速器输入轴平行设置。可选地,所述升速主动齿轮与所述升速器输出轴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升速被动齿轮与所述升速器输出轴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一级减速主动齿轮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二级减速主动齿轮与所述中间轴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二级减速被动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通过铆接、焊接或者螺栓连接而固定在一起。可选地,所述升速器主动齿轮、所述升速器减速齿轮、所述一级减速主动齿轮、所述一级减速被动齿轮、所述二级减速主动齿轮和所述二级减速被动齿轮都为斜齿轮。可选地,所述中间轴上还设置有驻车齿轮,所述驻车齿轮通过花键连接在所述中间轴上,并与外部驻车机构连接。可选地,所述空腔被划分为安置发电机的发电机腔、安置传动器的传动器腔和安置驱动电机的驱动电机腔,所述发电机腔与所述传动器腔之间以及所述传动器腔和所述驱动电机腔之间均通过油封进行密封。可选地,所述发电机和所述驱动电机为永磁同步电机或交流异步电机电机。可选地,所述发电机轴一端通过发电机左轴承支承到发电机端盖上,另一端通过发电机右轴承支承到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发电机旋转变压器布置在所述发电机轴的外端且位于发电机端盖的内端面。可选地,所述驱动电机轴的一端通过驱动电机左轴承支承到所述驱动电机端盖上,另一端通过驱动电机右轴承支承到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驱动电机旋转变压器布置在所述驱动电机轴的外端且位于驱动电机端盖的内端面。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分别对所述发动机定子和所述驱动电机定子进行冷却的冷却水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增程式电动车用动力总成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该增程式电动车用动力总成装置将驱动电机、发电机、升速装置、减速装置、差速器集成化设计,共用壳体,有效地减少了零部件数量,缩短了轴向尺寸,降低了总成重量。该总成装置在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布置了升速装置,发挥了电机高转速的优势,使得发电机的功率密度较高,有效降低了发电机的体积与重量,从而较大的减少的动力总成的尺寸与重量,整车布置的灵活性增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增程式电动车用动力总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双电机驱动装置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发动机,2-双质量飞轮,3-双电机驱动装置,4-第一壳体,5-升速器输出轴,6-第二壳体,7-升速器输出轴轴承,8-升速器输入轴油封,9-升速器输入轴右轴承,10-升速器输入轴,11-右半轴油封,12-差速器右轴承,13-中间轴右轴承,14-一级减速被动齿轮,15-中间轴,16-驻车齿轮,17-减速器输入轴轴承,18-减速器输入轴,19-驱动电机油封,20-驱动电机右轴承,21-驱动电机定子,22-驱动电机转子,23-驱动电机左轴承,24-驱动电机轴,25-驱动电机旋转变压器,26-驱动电机端盖,27-中间轴左轴承,28-差速器左轴承,29-左半轴油封,30-差速器壳,31-二级减速被动齿轮,32-升速器输入轴左轴承,33-发电机油封,34-发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用动力总成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用动力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双质量飞轮和双电机驱动装置,所述双质量飞轮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后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双电机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双电机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驱动电机、传动器和发电机,所述发电机包括发电机端盖、发电机转子、发电机定子、发电机旋转变压器、发电机轴,所述驱动电机包括驱动电机端盖、驱动电机转子、驱动电机定子、驱动电机旋转变压器和驱动电机轴,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分别与发电机端盖和驱动电机端盖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以形成容纳所述驱动电机、传动器和发电机的空腔,所述传动器包括升速装置、减速装置和差速器,所述升速装置包括一对升速齿轮组,所述减速装置包括一级减速齿轮组和二级减速齿轮组,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和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内的行星齿轮、左半轴齿轮和右半轴齿轮,其中,所述一对升速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升速主动齿轮和升速被动齿轮,所述升速主动齿轮与升速器输入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升速器输入轴带动转动,所述升速被动齿轮与升速器输出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升速器输出轴带动转动,所述升速器输入轴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支承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并且与所述双质量飞轮通过花键连接,所述升速器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轴承支承在第二壳体上,另一端上的外花键与所述发电机轴上的内花键相配合;所述一级减速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一级减速主动齿轮和一级减速被动齿轮,所述二级减速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二级减速主动齿轮和二级减速被动齿轮,所述一级减速主动齿轮与减速器输入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减速器输入轴带动转动,所述一级减速被动齿轮与中间轴通过花键连接,所述二级减速主动齿轮与所述中间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中间轴带动转动,所述二级减速被动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差速器壳上并与所述差速器壳一起转动,所述减速器输入轴的一端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另一端上的外花键与所述驱动电机轴上的内花键相配合,所述中间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差速器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左半轴齿轮和所述右半轴齿轮分别与直接连接到车轮轮毂的两个半轴花键连接;所述升速器输出轴、所述升速器输入轴、所述中间轴、所述减速器输入轴平行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用动力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双质量飞轮和双电机驱动装置,所述双质量飞轮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后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双电机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双电机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驱动电机、传动器和发电机,所述发电机包括发电机端盖、发电机转子、发电机定子、发电机旋转变压器、发电机轴,所述驱动电机包括驱动电机端盖、驱动电机转子、驱动电机定子、驱动电机旋转变压器和驱动电机轴,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分别与发电机端盖和驱动电机端盖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以形成容纳所述驱动电机、传动器和发电机的空腔,所述传动器包括升速装置、减速装置和差速器,所述升速装置包括一对升速齿轮组,所述减速装置包括一级减速齿轮组和二级减速齿轮组,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和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内的行星齿轮、左半轴齿轮和右半轴齿轮,其中,所述一对升速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升速主动齿轮和升速被动齿轮,所述升速主动齿轮与升速器输入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升速器输入轴带动转动,所述升速被动齿轮与升速器输出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升速器输出轴带动转动,所述升速器输入轴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支承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并且与所述双质量飞轮通过花键连接,所述升速器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轴承支承在第二壳体上,另一端上的外花键与所述发电机轴上的内花键相配合;所述一级减速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一级减速主动齿轮和一级减速被动齿轮,所述二级减速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二级减速主动齿轮和二级减速被动齿轮,所述一级减速主动齿轮与减速器输入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减速器输入轴带动转动,所述一级减速被动齿轮与中间轴通过花键连接,所述二级减速主动齿轮与所述中间轴同轴设置并由所述中间轴带动转动,所述二级减速被动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差速器壳上并与所述差速器壳一起转动,所述减速器输入轴的一端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另一端上的外花键与所述驱动电机轴上的内花键相配合,所述中间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差速器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左半轴齿轮和所述右半轴齿轮分别与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洋钱志超张莉田博赵慧超王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