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踏板总成及踏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416775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踏板总成,包括踏板臂、主支架和触发支架;触发支架的前端通过转轴安装在主支架上;触发支架的后端通过碰撞触发构件连接在主支架上;在触发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凹部;在主支架上设置有与第一凹部对应的第二凹部;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对接形成轴孔;踏板臂上设置有安装轴,安装轴可转动地安装在轴孔中;在触发支架上还设置有用于拨动安装轴从第二凹部中脱离的拨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开了一种踏板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踏板总成及踏板系统,在发生碰撞时,无需将踏板臂断为两截,而是通过将踏板臂与主支架脱离,其碰撞分离效果好、降低了成本,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踏板总成及踏板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踏板
,尤其涉及一种踏板总成及踏板系统。
技术介绍
踏板总成包括离合踏板总成和制动踏板总成,离合踏板总成是用于操作离合主缸,通过液压系统使离合器系统进行分离和结合;制动踏板总成是用于操作制动主缸,通过液压系统进行制动。目前整车上用的防侵入式踏板总成是利用碰撞分离结构将踏板臂折成两段,其总成结构复杂,生产线上不易装配,重量重且单价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碰撞分离效果好,成本低的踏板总成及踏板系统。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踏板总成,包括踏板臂、主支架和触发支架;所述触发支架的前端通过转轴安装在所述主支架上;所述触发支架的后端通过碰撞触发构件连接在所述主支架上;在所述触发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凹部;在所述主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部对应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对接形成轴孔;所述踏板臂上设置有安装轴,所述安装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轴孔中;在所述触发支架上还设置有用于拨动所述安装轴从所述第二凹部中脱离的拨叉。进一步地,所述碰撞触发构件包括销轴和在碰撞力达到预设值时能够从所述销轴上脱离的金属卡扣;所述销轴穿过所述主支架和所述触发支架上的安装孔,所述金属卡扣套接在所述销轴的顶端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都为圆弧形;所述第一凹部的圆心角<180°,所述第二凹部的圆心角>180°。进一步地,所述主支架上设置有两个凸台;所述第二凹部设置在所述凸台的顶面上;所述触发支架的底部形成有两个连接端;所述第一凹部形成在所述连接端的底面上;每个所述连接端的前端分别通过所述转轴安装在凸台的前端上;每个所述连接端的后端分别通过所述碰撞触发构件安装在凸台的后端上;所述拨叉设置在两个所述连接端之间。进一步地,在所述凸台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连接端的凹槽。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的前端具有连接端圆弧部;所述凹槽的底面具有与所述连接端圆弧部配合的凹槽圆弧部。进一步地,所述踏板臂上设置有用于所述安装轴穿过的套筒,所述拨叉能够与所述套筒接触。本技术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踏板系统,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仪表梁总成和安装在所述车体上的防火墙;还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踏板总成;所述踏板总成中的主支架安装在所述防火墙上;所述仪表梁总成位于所述踏板总成中的触发支架的后侧,并且在所述仪表梁总成中还设置有用于触发所述的触发支架的仪表梁碰撞支架。进一步地,所述仪表梁碰撞支架与所述触发支架之间具有预设安全间隙。进一步地,所述预设安全间隙为10-20m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整车发生碰撞时,碰撞触发构件断裂或脱离,此时触发支架的前端绕着转轴转动,进而通过拨叉拨动踏板臂上的安装轴,将安装轴从第二凹部中脱离出,踏板臂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绕外部的助力器顶杆向下旋转,从而降低了踏板臂及其上面的踏板盖向后和向上的侵入量。由此,本技术提供的踏板总成及踏板系统,在发生碰撞时,无需将踏板臂断为两截,而是通过将踏板臂与主支架脱离,其碰撞分离效果好、降低了成本,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和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踏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踏板总成沿着A-A向的剖视图;图3为主支架的立体图;图4为触发支架的立体图;图5为销轴的立体图;图6为金属卡扣的立体图;图7为踏板臂的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踏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对照表:1-踏板臂;11-安装轴;12-套筒;2-主支架;21-凸台;22-第二凹部;23-凹槽;231-凹槽圆弧部;24-前端;25-后端;3-触发支架;31-连接端;311-连接端圆弧部;32-第一凹部;33-拨叉;34-前端;35-后端;4-转轴;5-碰撞触发构件;51-销轴;52-金属卡扣;6-安装孔;7-防火墙;8-仪表梁总成;81-仪表梁碰撞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1-4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踏板总成,包括踏板臂1、主支架2和触发支架3。触发支架3的前端通过转轴4安装在主支架1上。触发支架3的后端通过碰撞触发构件5连接在主支架2上。在触发支架3上设置有第一凹部32,在主支架2上设置有与第一凹部32对应的第二凹部22,第一凹部32与第二凹部22对接形成轴孔。踏板臂1上设置有安装轴11,安装轴11可转动地安装在轴孔中,在触发支架3上还设置有用于拨动安装轴11从第二凹部22中脱离的拨叉33。本技术中所涉及到的前端和后端是按照组装在车体上时,整车的前后方向来区分的。碰撞触发构件5为在碰撞力值达到预设值时能够脱扣或断裂的构件,从而使得触发支架3的后端与主支架2的后端分离。当整车被碰撞时,防火墙向车后移动,安装在防火墙上的踏板总成随着防火墙向车后移动,而向后移动量很小的仪表梁总成和仪表梁碰撞支架会接触并触发触发支架3,触发支架3旋转一定量,使固定触发支架3和主支架2的碰撞触发构件5脱扣或断裂,使得触发支架3的后端与主支架2的后端分离,此时触发支架3绕转轴4旋转,进而带动拨叉33拨动安装轴11,使安装轴11从第一凹部22中脱出,踏板臂1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绕助力器顶杆向下旋转,从而降低了踏板盖向后和向上的侵入量。由此,本技术提供的踏板总成,在发生碰撞时,无需将踏板臂断为两截,而是通过将踏板臂与主支架脱离,其碰撞分离效果好、降低了成本,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和使用。较佳地,如图2-6所示,碰撞触发构件5包括销轴51和在碰撞力达到预设值时能够从销轴51上脱离的金属卡扣52。销轴51穿过主支架2和触发支架3上的安装孔6,金属卡扣52套接在销轴51的顶端上。在碰撞触发构件5被触发时或力值达到预设值时,金属卡扣52从上销轴上脱离51,从而使得触发支架3的后端35与主支架2的后端25分离。较佳地,如图3-4所示,第一凹部32和第二凹部22都为圆弧形;第一凹部32的圆心角<180°,第二凹部22的圆心角>180°,第一凹部32的圆心角与第二凹部22的圆心角之和为360°,确保在踩踏踏板时,安装轴11的作用力主要作用在主支架2上。较佳地,如图3-4所示,主支架2上设置有两个凸台21,第二凹部22设置在凸台21的顶面上。触发支架3的底部形成有两个连接端31,第一凹部32形成在连接端31的底面311上。每个连接端31的前端34分别通过转轴4安装在凸台21的前端24上,每个连接端31的后端35分别通过碰撞触发构件5安装在凸台21的后端25上,拨叉33设置在两个连接端31之间。通过设置两个凸台21和两个连接端31,两个连接端31对应地组装在两个凸台21上,一方面便于组装,另一方面连接牢固。较佳地,如图3-4所示,在凸台21上设置有用于容置连接端31的凹槽23。连接端31组装在凹槽23内,转轴4穿过凹槽23两侧的槽壁上设置有通孔和连接端31上的通孔,将连接端31装配在凹槽23内,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较佳地,如图3-4所示,连接端31的前端34具有连接端圆弧部3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踏板总成及踏板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踏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臂、主支架和触发支架;所述触发支架的前端通过转轴安装在所述主支架上;所述触发支架的后端通过碰撞触发构件连接在所述主支架上;在所述触发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凹部;在所述主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部对应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对接形成轴孔;所述踏板臂上设置有安装轴,所述安装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轴孔中;在所述触发支架上还设置有用于拨动所述安装轴从所述第二凹部中脱离的拨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踏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臂、主支架和触发支架;所述触发支架的前端通过转轴安装在所述主支架上;所述触发支架的后端通过碰撞触发构件连接在所述主支架上;在所述触发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凹部;在所述主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部对应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对接形成轴孔;所述踏板臂上设置有安装轴,所述安装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轴孔中;在所述触发支架上还设置有用于拨动所述安装轴从所述第二凹部中脱离的拨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触发构件包括销轴和在碰撞力达到预设值时能够从所述销轴上脱离的金属卡扣;所述销轴穿过所述主支架和所述触发支架上的安装孔,所述金属卡扣套接在所述销轴的顶端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都为圆弧形;所述第一凹部的圆心角<180°,所述第二凹部的圆心角>18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上设置有两个凸台;所述第二凹部设置在所述凸台的顶面上;所述触发支架的底部形成有两个连接端;所述第一凹部形成在所述连接端的底面上;每个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祖军程丽娟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