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53416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1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为左、右两端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在所述板体(1)的上、下两侧的边沿均设有向后延伸的翻折段(11),下侧的所述翻折段(11)左、右对称设有两个锥形开口槽(3),该板体(1)的中部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一凹槽(12),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中部还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二凹槽(13),在所述第二凹槽(13)槽底的中部设有向前凸出的凸台(21);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孔(1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冲压成型的凹槽、凸台和翻折段,能提高前防撞梁的受撞强度,也能缓冲撞击的回弹力,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防撞梁内板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前防撞梁尤显重要。目前现有的前防撞梁中,有的结构过于简单,在碰撞过程变形较大,不能较好的起到缓冲吸能作用,达不到确保安全运行的标准,也不能承受较大的支撑力,尤其在非正面碰撞过程中,冲击能量比较集中,不利于汽车吸能的最大化;有的前防撞梁加设了强化钢筋或钢板,能在碰撞过程中承受较大的支撑力,并能将非正面碰撞中的能量传递到前防撞梁上,但由于支撑作用过强而不能起到预定的缓冲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缓冲吸能效果好的前防撞梁内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为左、右两端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在所述板体的上、下两侧的边沿均设有向后延伸的翻折段,下侧的所述翻折段左、右对称设有两个锥形开口槽,该板体的中部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一凹槽的中部还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凹槽槽底的中部设有向前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的四周与第二凹槽的槽底之间有过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孔。采用以上结构,翻折段固定在前防撞梁的内壁上,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开口向前,在碰撞过程中能起到缓冲作用,同时,过渡段又能在偏置碰撞中将冲击能量从板体经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缓冲以后再由弯折段重新返回分化到前防撞梁上,使碰撞性能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减小行人所受冲撞力的作用;凸台向前凸出,可以把撞击力向反方向延伸并进一步起到缓冲的作用,板体两端的固定孔把板体固定在前防撞梁上,间隙小,碰撞力传递更迅速,而锥形开口槽则可以缓冲整个板体所受的撞击力,以免板体的拱形结构受金属疲劳的影响而失效,从而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为了增大受力面,提高受力强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凹槽的截面为前宽后窄的梯形结构。为了简化结构,便于生产,作为优选,所述过渡段的半径为5mm。为了进一步提高受力强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凹槽为“U”型槽,该“U”型槽的槽壁与第一凹槽槽底之间由圆弧过渡段连接。为了便于生产,作为优选,所述圆弧过渡段的半径为10mm。为了便于生产,提高结构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过渡段和圆弧过渡段为冲压一体成型制成。为了提高受撞击力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板体的厚度为1.8~2.5mm。有益效果:本技术由冲压成型的凹槽、凸台和翻折段,能提高前防撞梁的受撞强度,也能缓冲撞击的回弹力,结构简单,便于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由板体1等组成,所述板体1的厚度为1.8~2.5mm,优选为2.4mm,厚度适中且便于加工,所述板体1为左、右两端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在所述板体1的上、下两侧的边沿均设有向后延伸的翻折段11,下侧的所述翻折段11左、右对称设有两个锥形开口槽3。该板体1的中部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一凹槽12,所述第一凹槽12的截面为前宽后窄的梯形结构,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中部还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二凹槽13,所述第二凹槽13为“U”型槽,该“U”型槽的槽壁与第一凹槽12槽底之间由圆弧过渡段23连接,所述圆弧过渡段23的半径为10mm。在所述第二凹槽13槽底的中部设有向前凸出的凸台21,所述凸台21的四周与第二凹槽13的槽底之间有过渡段22连接,所述过渡段22的半径为5mm;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孔14。所述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过渡段22和圆弧过渡段23为冲压一体成型制成。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由图1所示,将板体1竖直放置,并将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的开口朝前,把上、下两端的翻折段焊接固定在前防撞梁(未标示)对应位置的内壁上,由于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的开口向前,在碰撞过程中,撞击力在前防撞梁、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形成的空腔里能起到初步的缓冲作用,同时,过渡段22又能在偏置碰撞中将冲击能量从板体1经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缓冲以后再由弯折段11重新返回分化到前防撞梁上,使碰撞性能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减小行人所受冲撞力的作用;凸台21向前凸出,可以把撞击力向反方向延伸并进一步起到缓冲的作用,板体1两端的固定孔14把板体1固定在前防撞梁上,间隙小,碰撞力传递更迅速,而锥形开口槽3则可以缓冲整个板体1所受的撞击力,以免板体1的拱形结构受金属疲劳的影响而失效,从而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板体1的厚度为1.8~2.5mm,优选为2.4mm,厚度适中也便于冲压加工。本技术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作赘述。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前防撞梁内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包括板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为左、右两端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在所述板体(1)的上、下两侧的边沿均设有向后延伸的翻折段(11),下侧的所述翻折段(11)左、右对称设有两个锥形开口槽(3),该板体(1)的中部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一凹槽(12),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中部还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二凹槽(13),在所述第二凹槽(13)槽底的中部设有向前凸出的凸台(21),所述凸台(21)的四周与第二凹槽(13)的槽底之间有过渡段(22)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孔(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包括板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
为左、右两端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在所述板体(1)的上、下两侧
的边沿均设有向后延伸的翻折段(11),下侧的所述翻折段(11)左、
右对称设有两个锥形开口槽(3),该板体(1)的中部设有开口向前
的第一凹槽(12),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中部还设有开口向前的
第二凹槽(13),在所述第二凹槽(13)槽底的中部设有向前凸出的
凸台(21),所述凸台(21)的四周与第二凹槽(13)的槽底之间有
过渡段(22)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固定
孔(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防撞梁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凹槽(12)的截面为前宽后窄的梯形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红彭彬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通达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