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冷却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33712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0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冷却模块,包括前后叠置且流体流向不同的散热器和中冷器;散热器进水室的进水口处向背离所述中冷器的方向凸出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和/或中冷器进气室的进气口处向背离所述散热器的方向凸出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模块时,散热器高温区与中冷器高温区错开,也就是散热器高温区与中冷器高温区解耦,避免散热器局部热应力集中造成的散热器损坏泄漏,具有很好的温区分布效果和优异的可靠性,有利于维护散热器稳定运行,从而保障发动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且通过上述设置,冷却模块整体占用的空间变化不大,便于其安装及在车体内的布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冷却模块的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冷却系统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辆的冷却模块,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冷却模块的车辆。
技术介绍
对于匹配涡轮增压式发动机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的散热部件是散热器和中冷器。散热器用于将发动机高温冷却液中的多余热量散发,使发动机缸体保持适宜的工作温度。中冷器用于冷却涡轮增压后的高温空气,冷却后的空气再进入发动机中,使参与燃烧的空气保持适宜温度,达到最佳做功效果。由于散热器和中冷器相互影响,需要同时设计考虑,因此通常将散热器和中冷器安装在一起组成冷却模块。现有技术中卡车的冷却模块,其散热器通常为纵流式,中冷器通常为横流式,中冷器布置在散热器前部。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冷却模块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冷却模块温度分布示意图。由于纵流式散热器01的散热器高温区03在上部,横流式中冷器02的中冷器高温区04在进气口一侧,由此在散热器高温区03和中冷器高温区04出现一个叠加区域,为超高温区05。超高温区05的产生对散热器和中冷器的散热均不利,由于散热器在中冷器后方,导致散热器超高温区部位局部过热,影响散热性能,同时加大了散热器局部的热应力。且整车行驶中振动的交变应力与散热器超高温区局部较大的热应力叠加,多重应力集中,易造成散热器损坏泄漏,进而导致发动机故障、影响发动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车辆冷却模块散热性能差、应力集中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冷却模块,该冷却模块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冷却模块散热性能差、应力集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冷却模块的车辆。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的冷却模块,包括前后叠置且流体流向不同的散热器和中冷器;散热器进水室的进水口处向背离所述中冷器的方向凸出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和/或中冷器进气室的进气口处向背离所述散热器的方向凸出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优选地,上述冷却模块中,所述散热器为纵流式散热器,所述中冷器为横流式中冷器。优选地,上述冷却模块中,所述中冷器设置于靠近所述散热器进水室的一端,且所述散热器进水室位于所述中冷器之外。优选地,上述冷却模块中,所述散热器的凸出部的宽度不小于所述散热器宽度的三分之一。优选地,上述冷却模块中,所述中冷器的凸出部的宽度不小于所述中冷器宽度的二分之一。优选地,上述冷却模块中,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凸出部远离中冷器一端的宽度小于靠近中冷器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中冷器的所述凸出部远离散热器一端的宽度小于靠近散热器一端的宽度。优选地,上述冷却模块中,所述散热器进水室外侧设置有保护罩。优选地,上述冷却模块中,所述保护罩呈笼状,包括底框,所述底框与所述散热器进水室卡接。优选地,上述冷却模块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中冷器的重叠位置处。本技术提供的冷却模块包括散热器和中冷器。其中,散热器和中冷器前后叠置,散热器内流体的流向与中冷器内流体的流向不同,散热器进水室的进水口处向远离中冷器的方向凸出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和/或中冷器进气室的进气口处向远离散热器的方向凸出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应用本技术提供的冷却模块时,由于在散热器进水室的进水口处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或者在中冷器进气室的进气口处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根据热传导的衰减性,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对应的流体温度较高,经过凸出部后热量衰减,流体温度下降,使得散热器高温区与中冷器高温区错开,不会形成叠加的超高温区。也就是使散热器高温区与中冷器高温区解耦,避免散热器局部热应力集中造成的散热器损坏泄漏,具有很好的温区分布效果和优异的可靠性,有利于维护散热器稳定运行,从而保障发动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且通过上述设置,冷却模块整体占用的空间变化不大,便于其安装及在车体内的布局。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任一种冷却模块。由于上述的冷却模块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冷却模块的车辆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冷却模块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冷却模块温度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冷却模块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及温度分布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冷却模块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及温度分布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散热器进水室11,进水口12,出水口13,散热器高温区14,散热器错位高温区15,中冷器进气室21,进气口22,出气口23,中冷器高温区24,中冷器错位高温区25;图中单箭头表示散热器液体流向,双箭头表示中冷器气体流向。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冷却模块,以提高散热性能、避免应力集中,保障发动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3-图4,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冷却模块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及温度分布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冷却模块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及温度分布示意图。请参阅图3,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冷却模块包括散热器和中冷器。其中,散热器和中冷器前后叠置。散热器一般包括散热器芯体、散热器进水室11、出水室、进水口12和出水口13;中冷器一般包括中冷器芯体、中冷器进气室21、出气室、进气口22和出气口23。对于散热器及中冷器的具体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散热器内流体的流向与中冷器内流体的流向不同,也就是散热器为纵流式散热器,中冷器为横流式中冷器;或者散热器为横流式散热器,中冷器为纵流式中冷器。对于卡车而言,其散热器一般为纵流式散热器,中冷器为横流式中冷器。纵流式散热器的散热器高温区14在上部,横流式中冷器的中冷器高温区24在进气口22一侧。散热器与中冷器的流体流向不同,进而二者前后叠置产生的超高温区范围较小。散热器进水室11的进水口12处向远离中冷器的方向凸出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也就是散热器包括凸出部,凸出部位于进水口12处,优选地进水口12位于凸出部的顶端,凸出部的凸出方向为远离中冷器的方向,使得散热器该端呈驼峰状。进而流体由进水口12进入后对应进水口12处的流体,其流经路径延长。也就是由于凸出部的设置,在散热器上形成热量预衰减区,经过凸出部后,流体热量衰减、温度降低,因而散热器高温区14形成错位分布,即形成散热器错位高温区15,进而散热器错位高温区15与中冷器高温区24错开。具体的,可以仅将进水口12处的进水室向外凸出,散热器芯体部分结构保持不变,在进水室凸出部形成散热器错位高温区15。也可以将散热器芯体对应进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9/201620651816.html" title="车辆及其冷却模块原文来自X技术">车辆及其冷却模块</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冷却模块,包括前后叠置且流体流向不同的散热器和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散热器进水室的进水口处向背离所述中冷器的方向凸出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和/或中冷器进气室的进气口处向背离所述散热器的方向凸出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冷却模块,包括前后叠置且流体流向不同的散热器和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散热器进水室的进水口处向背离所述中冷器的方向凸出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和/或中冷器进气室的进气口处向背离所述散热器的方向凸出形成热量预衰减的凸出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为纵流式散热器,所述中冷器为横流式中冷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设置于靠近所述散热器进水室的一端,且所述散热器进水室位于所述中冷器之外。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凸出部的宽度不小于所述散热器宽度的三分之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的所述凸出部的宽度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波刘福萍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