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氢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燃料电池车辆行业的不断发展,配套的相应车型逐渐增多,由于新能源商用车在城市物流和城际物流等方面的轻便性和灵活性,越发受到运输业的青睐。其中,氢燃料车辆相对纯电汽车具有续航里程长,加氢时间短等优势,使得氢燃料电池车辆的比重日益扩大,对于燃料电池车载氢系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使得对氢燃料电池的车载氢系统的性能也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
2、在现有技术中,供气管路结构采用全硬管或全软管以进行氢气的输送,但全硬管的结构在安装过程中存在安装困难的问题,且在振动作用下存在变形断裂风险,全软管的结构下其刚性较弱,需要对供气管路结构设置较多固定支撑结构,同样会增加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在于提出一种车载氢系统,能够提高输送氢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便于安装。
2、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载氢系统的车辆。
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载氢系统,包括:储气瓶;氢燃料电池;低压供气管路结构,其包括:第一硬管段,所述第一硬管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储气瓶;软管段,所述软管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硬管段的一端;第二硬管段,所述第二硬管段的一端连接所述氢燃料电池,所述第二硬管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软管段的另一端且靠近所述氢燃料电池。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载氢系统,通过在软管段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硬管段和第二硬管段,能够减少或避免软管段与第一硬管段和第二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载氢系统还包括:自密接头,所述自密接头设在所述第一硬管段和/或所述第二硬管段的远离所述软管段的一端。
6、进一步地,所述自密接头包括:内管头,所述内管头的端部形成凸缘,所述内管头形成于所述第一硬管段或所述第二硬管段远离所述软管段的一端;压紧螺母,所述压紧螺母具有外螺纹,所述压紧螺母的端面抵接在所述凸缘上;所述氢燃料电池的进气口具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缘通过所述内管头的挤压一体成型设置。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管头包括导引面,所述导引面位于所述凸缘远离所述压紧螺母的一侧,所述导引面的外径在远离所述凸缘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软管段包括径向分布的至少两层,至少一层为编织层,和/或,至少一层为金属波纹管层。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软管段包括金属层,所述软管段的所述金属层与所述第一硬管段、所述第二硬管段焊接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硬管段的端部、所述第二硬管段端部分别设有套在所述软管段上的套环。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管段和/或所述第二硬管段为弯折管,所述弯折管的弯折半径大于等于所述弯折管的外径的两倍。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架;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载氢系统,所述车载氢系统安装在所述车架上。
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车载氢系统,其在软管段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硬管段和第二硬管段,能够减少或避免软管段与第一硬管段和第二硬管段之间产生连接的变形或断裂。且第二硬管段整体贴近氢燃料电池,能够减少或避免第二硬管段直接受到车架振动的影响,提高第二硬管段的结构稳定性。从而能够提高低压供气管路结构的结构稳定性,提高储气瓶通过低压供气管路结构向氢燃料电池输送氢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通过弯折段进行弯折,使第一硬管段和第二硬管段之间的相对位置设置更为灵活,降低低压供气管路结构布置的空间需求,并降低低压供气管路结构的安装难度。
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密接头,所述自密接头设在所述第一硬管段和/或所述第二硬管段的远离所述软管段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密接头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通过所述内管头的挤压一体成型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头包括导引面,所述导引面位于所述凸缘远离所述压紧螺母的一侧,所述导引面的外径在远离所述凸缘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段包括径向分布的至少两层,至少一层为编织层,和/或,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段包括金属层,所述软管段的所述金属层与所述第一硬管段、所述第二硬管段焊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管段的端部、所述第二硬管段端部分别设有套在所述软管段上的套环。
9.根据权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密接头,所述自密接头设在所述第一硬管段和/或所述第二硬管段的远离所述软管段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密接头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通过所述内管头的挤压一体成型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头包括导引面,所述导引面位于所述凸缘远离所述压紧螺母的一侧,所述导引面的外径在远离所述凸缘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文豪,郭凤刚,温大力,李冯利,徐云彤,王皓萌,赵继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