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及车辆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33409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9 1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及车辆减振器,包括上板、下板、外骨架、橡胶体、内骨架及连接部件,上板上形成有第一通孔,下板上形成有第二通孔,内骨架上形成有第三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在轴向上相互对齐,上板与所述下板固定连接,上板与下板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外骨架、橡胶体及内骨架设置在容纳空间中,外骨架压装在下板中,橡胶体设置在外骨架的内侧,内骨架设置在橡胶体的内侧,下板的边缘向下弯折形成弹簧上支承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能够避免橡胶体脱出,进而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另外,不需要单独设置弹簧安装盘,进而可以简化上安装支座的结构及装配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车辆减振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及车辆减振器
技术介绍
减振器是车辆重要的性能件之一,其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在汽车实际行驶过程中,当遇到凹凸不平路面时,通过减振器的活塞杆将复杂的冲击力传递至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通过上安装支座中的橡胶变形来吸收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现有的一种减振器如图1所示,其上安装支座包括冲压板1a、上橡胶垫2a、下橡胶垫3a及套管4a,上橡胶垫2a及下橡胶垫3a分别压入冲压板1a的上下两侧,下橡胶垫3a的下表面支承在减振器的盖板5a上,盖板5a设置在防尘罩6a的上端,套管4a穿插在上橡胶垫2a及下橡胶垫3a的中心位置,减振器的活塞杆7a穿过套管4a,活塞杆7a的末端套有一垫片8a及六角法兰面螺母9a,以将上橡胶垫2a及下橡胶垫3a压紧。但是,图1所示的减振器,活塞杆7a传递的路面冲击力由上橡胶垫2a和下橡胶垫3a的变形吸收,因而,在车辆急加速、急减速及高速拐弯等工况下,减振器承受较大的径向载荷,上橡胶垫2a及下橡胶垫3a在较大的径向载荷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摆动变形,由于冲压板1a没有包裹上橡胶垫2a及下橡胶垫3a,进而导致上橡胶垫2a及下橡胶垫3a从上安装支座上脱落,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较差。现有的另一种减振器其上安装支座如图2所示,该上安装支座由上板1b、下板2b、橡胶3b、内骨架4b及弹簧安装盘5b组成,弹簧安装盘5b与下板2b焊接组合,上板1b与下板2b铆接组合,弹簧安装盘5b用来支承减振器的弹簧。来自地面的冲击由橡胶3b变形吸收,上板1b及下板2b铆接相连包裹橡胶3b,橡胶3b不易脱出,进而使得该减振器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较好。但是,在图2所示的上安装支座中,设置单独的弹簧安装盘5b,增加了零部件,导致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的结构及装配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的结构及装配较复杂的缺陷,提供一种车辆减振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包括上板、下板、外骨架、橡胶体、内骨架及用于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固定连接到车身上的连接部件,所述上板上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下板上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内骨架上形成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在轴向上相互对齐,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固定连接,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外骨架、橡胶体及内骨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外骨架压装在所述下板中,所述橡胶体设置在所述外骨架的内侧,所述内骨架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内侧,所述下板的边缘向下弯折形成弹簧上支承座。进一步地,所述上板包括拱形部和连接在拱形部边缘处的凸缘,所述下板包括凹部和连接在所述凹部边缘处的弹簧上支承座,所述上板的拱形部及所述下板的凹部之间形成所述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通孔形成在所述上板的拱形部上,所述第二通孔形成在所述下板的凹部上。进一步地,所述上板的凸缘与所述弹簧上支承座相贴合,并通过焊接连为一体。进一步地,所述内骨架压装在所述下板的凹部中。进一步地,所述外骨架、橡胶体及内骨架通过硫化工艺结为一体。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还包括开口朝下的盖杯,所述盖杯的顶部与所述下板的底部连接,所述盖杯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下板上的第二通孔相连通的第四通孔,所述盖杯套设在减振器的防尘罩的上端。这样,能够避免防尘罩直接与下板接触所导致的摩损,有利于延长防尘罩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共轴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件为螺栓,所述螺栓包括螺柱及螺母,所述螺柱从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下板及上板,所述螺柱的上端穿过车身上设置的通孔,并旋入所述螺母。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橡胶体容纳在上板与下板所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即橡胶体被上板及下板所包裹),因而相对于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能够避免橡胶体脱出,进而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另外,下板的边缘向下弯折直接形成弹簧上支承座,这样,相对于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不需要单独设置弹簧安装盘,进而可以简化上安装支座的结构及装配工序。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减振器,其包括上述的上安装支座及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支承在所述上安装支座的下板的弹簧上支承座中。进一步地,所述弹簧上橡胶垫具有呈折弯状的截面,以与所述弹簧上支承座紧密贴合。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车辆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另一种车辆减振器其上安装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的结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0、上安装支座;11、上板;111、第一通孔;112、拱形部;113、凸缘;12、下板;120、弹簧上支承座;121、第二通孔;122、凹部;13、外骨架;14、橡胶体;15、内骨架;151、第三通孔;16、螺柱;17、盖杯;171、第四通孔;20、弹簧上橡胶垫;30、弹簧;40、防尘罩;50、限位块;60、缸筒;70、活塞杆;80、端盖;90、弹簧盘;100、容纳空间;200、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3及图4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减振器,包括上安装支座10、弹簧上橡胶垫20及弹簧30。弹簧30可以选用螺旋弹簧。本实施例中,上安装支座10包括上板11、下板12、外骨架13、橡胶体14、内骨架15及用于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10固定连接到车身上的连接部件。所述上板11上形成有第一通孔111,所述下板12上形成有第二通孔121,所述内骨架15上形成有第三通孔151,所述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21及第三通孔151在轴向上相互对齐。所述上板11与所述下板12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上板11与下板12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100,所述外骨架13、橡胶体14及内骨架15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00中。所述外骨架13压装在所述下板1中,所述橡胶体14设置在所述外骨架13的内侧,所述内骨架15设置在所述橡胶体14的内侧,所述下板12的边缘向下弯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板、下板、外骨架、橡胶体、内骨架及用于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固定连接到车身上的连接部件,所述上板上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下板上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内骨架上形成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在轴向上相互对齐,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固定连接,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外骨架、橡胶体及内骨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外骨架压装在所述下板中,所述橡胶体设置在所述外骨架的内侧,所述内骨架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内侧,所述下板的边缘向下弯折形成弹簧上支承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板、下板、外骨架、
橡胶体、内骨架及用于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固定连接到车身上的连接部件,
所述上板上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下板上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内骨架上形成
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在轴向上相互对齐,所述上
板与所述下板固定连接,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外骨架、
橡胶体及内骨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外骨架压装在所述下板中,所述
橡胶体设置在所述外骨架的内侧,所述内骨架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内侧,所述
下板的边缘向下弯折形成弹簧上支承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板包括拱形部和连接在拱形部边缘处的凸缘,所述下板包括凹部和连接在所述
凹部边缘处的弹簧上支承座,所述上板的拱形部及所述下板的凹部之间形成所
述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通孔形成在所述上板的拱形部上,所述第二通孔形成
在所述下板的凹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板的凸缘与所述弹簧上支承座相贴合,并通过焊接连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减振器的上安装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
骨架压装在所述下板的凹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芳李奕宝许阳钊刘勇奎陈伟斌林家荣丁都都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