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287602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0 11:34
减振装置(10)具有:第一扭矩传递路径(P1),其包含在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驱动部件(11)与从动部件(15)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一弹簧(SP1);进而第二扭矩传递路径(P2),其与第一扭矩传递路径(P1)并列设置,包含中间部件(12)、在驱动部件(11)与中间部件(12)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二弹簧(SP2)以及在中间部件(12)与从动部件(15)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三弹簧(SP3),第二弹簧(SP2)和第三弹簧(SP3)配置得比第一弹簧(SP1)靠减振装置(10)的径向的外侧,并沿着减振装置(10)的周向排列。

Damping device

The damping device (10) having a first torque transmission path (P1), the drive member is included in the transmission of power from the engine (11) and a driven member (15) the first spring between the transmission torque (SP1); and the second torque transfer path (P2), and the first torque transmitting path (P1) the middle parts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including (12), (11) in the drive part and the middle part (12) of second spring between the transmission torque (SP2) as well as in the middle part (12) and (15) third spring driven components between torque transmission (SP3), second (SP2) third spring and spring (SP3) configuration was better than the first spring (SP1) on the damping device (10) outside the radial direction and along the damping device (10)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公开涉及包含输入构件与输出构件的减振装置,其中,来自内燃机的动力传递至输入构件。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上述这种减振装置,公知有与变矩器关联使用的双通道减振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减振装置中,从发动机和锁止离合器至输出毂这段振动路径被分割成两个并行的振动路径B和C,两个振动路径B、C分别具有一对弹簧和配置于该一对弹簧之间的单独的中间凸缘。另外,为了使两个振动路径的共振频率不同,变矩器的涡轮结合于振动路径B的中间凸缘,从而振动路径B的中间凸缘的固有频率小于振动路径C的中间凸缘的固有频率。在锁止离合器结合的情况下,来自发动机的振动进入减振装置的两个振动路径B、C。然后,若某频率的发动机振动到达包含结合于涡轮的中间凸缘的振动路径B,则从振动路径B的中间凸缘至输出毂这段区间的振动的相位相对于输入振动的相位错开180度。此时,振动路径C的中间凸缘的固有频率大于振动路径B的中间凸缘的固有频率,因此进入振动路径C的振动不产生相位的漂移(错位)就传递至输出毂。如上,将从振动路径B传递至输出毂的振动的相位与从振动路径C传递至输出毂的振动的相位错开180度,从而能够使输出毂处的振动衰减。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2-506006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概要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双通道减振器中,两个中间凸缘(36、38)配置为沿该双通道减振器的轴向对置(参照该文献的图5A和图5B)。因此,构成振动路径B的一对弹簧(35a、35b)配置为沿双通道减振器的径向排列,构成振动路径C的一对弹簧(37a、37b)也配置为沿双通道减振器的径向排列。即,振动路径B和C的输入侧的弹簧(35a、37a)配置得比振动路径B和C的输出侧的弹簧(35b、37b)靠径向外侧。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双通道减振器中,有如下令人担忧的情况:通过调整各弹簧的刚性(弹簧常数)、中间凸缘的重量(惯性力矩)来进行的设定振动路径B和C的固有频率的自由度降低,难以提高振动衰减性能。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双通道减振器中,还有如下令人担忧的情况:振动路径B和C的共振频率彼此接近,无法获得充分的振动衰减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公开的专利技术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更加提高具有并列设置的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和第二扭矩传递路径的减振装置的振动衰减性能。本公开的减振装置包含输入构件与输出构件,来自内燃机的动力传递至输入构件,该减振装置具备: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其包含在上述输入构件与上述输出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一弹性体;和第二扭矩传递路径,其与上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并列设置,包含中间构件、在上述输入构件与上述中间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二弹性体以及在上述中间构件与上述输出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三弹性体,上述第二弹性体和第三弹性体配置得比上述第一弹性体靠上述减振装置的径向的外侧,并沿着上述减振装置的周向排列。在具有上述的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和第二扭矩传递路径的减振装置中,能够在从第一扭矩传递路径传递至输出构件的振动的相位与从第二扭矩传递路径传递至输出构件的振动的相位因产生与第二扭矩传递路径(中间构件)的固有频率对应的共振而错开180度时,设定输出构件的振动振幅理论上为零的反共振点。另外,在该减振装置中,作为共振的构件的中间构件被从第一扭矩传递路径中省略,因此在产生了与第二扭矩传递路径(中间构件)的固有频率对应的共振后,能够进一步增大从第一弹性体传递至输出构件的振动和从第三弹性体传递至输出构件的振动中的一者抵消另一者的至少一部分的频带(转速区)。而且,将第二扭矩传递路径的第二弹性体和第三弹性体配置得比第一扭矩传递路径的第一弹性体靠减振装置的径向的外侧,从而通过调整第二弹性体和第三弹性体的刚性、中间构件的惯性力矩,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二扭矩传递路径(中间构件)的固有频率。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具有并列设置的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和第二扭矩传递路径的减振装置的振动衰减性能。此外,在该减振装置中,从第一扭矩传递路径中省略中间构件,因此能够简化装置整体的构造,并且抑制大型化(特别是轴向长度的增加)。本公开的其它的减振装置包含输入构件与输出构件,来自内燃机的动力传递至输入构件,该减振装置具备: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其包含在上述输入构件与上述输出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一弹性体;以及第二扭矩传递路径,其与上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并列设置,包含中间构件、在上述输入构件与上述中间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二弹性体以及在上述中间构件与上述输出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三弹性体,基于使上述输出构件的振动振幅理论上为零的反共振点的频率,规定上述第一弹性体、第二弹性体以及第三弹性体的弹簧常数与上述中间构件的惯性力矩。如上,基于能够进一步降低输出构件的振动振幅的反共振点的频率构成减振装置,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具有并列设置的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和第二扭矩传递路径的减振装置的振动衰减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包含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起步装置的简要构成图。图2是表示图1的起步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例示发动机的转速与减振装置的输出构件的扭矩变动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其它的实施方式的起步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包含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0的起步装置1的简要构成图,图2是表示起步装置1的剖视图。这些附图所示的起步装置1搭载于具备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内燃机)的车辆,除了减振装置10之外,起步装置1还包含连结于发动机的曲轴的作为输入部件的前盖3、固定于前盖3的泵轮(输入侧流体传动构件)4、能够与泵轮4同轴地旋转的涡轮(输出侧流体传动构件)5、连结于减振装置10并且固定于作为自动变速器(AT)或者无级变速机(CVT)的变速机的输入轴IS的作为动力输出部件的减振毂7、锁止离合器8等。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之外,“轴向”基本上表示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的中心轴(轴心)的延伸方向。另外,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之外,“径向”基本上表示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该减振装置10等的旋转构件的径向、即从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的中心轴向与该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径向)延伸的直线的延伸方向。另外,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之外,“周向”基本上表示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该减振装置10等的旋转构件的周向、即沿着该旋转构件的旋转方向的方向。如图2所示,泵轮4具有紧密地固定于前盖3的泵壳40和配设于泵壳40的内表面的多个泵叶片41。如图2所示,涡轮5具有涡轮壳50与配设于涡轮壳50的内表面的多个涡轮叶片51。涡轮壳50的内周部借助多个铆钉固定于涡轮毂52。涡轮毂52被减振毂7支承为能够自如旋转,该涡轮毂52(涡轮5)在起步装置1的轴向上的移动被减振毂7与安装于该减振毂7的卡环限制。泵轮4与涡轮5相互对置,在两者之间同轴地配置有对工作油(工作流体)从涡轮5向泵轮4的流动进行整流的导叶6。导叶6具有多个导叶叶片60,导叶6的旋转方向被单向离合器61设定为仅为单方向。该泵轮4、涡轮5以及导叶6形成使工作油循环的环路(环状流路),作为具有扭矩放大功能的变矩器(流体传动装置)发挥功能。但是,在起步装置1中,也可以省略导叶6、单向离合器61,而使泵轮4和涡轮5作为液力联轴节发挥功能。锁止离合器8能执行经由减振装置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减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装置,其包含输入构件与输出构件,来自内燃机的动力传递至该输入构件,所述减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其包含在所述输入构件与所述输出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一弹性体;和第二扭矩传递路径,其与所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并列设置,包含中间构件、在所述输入构件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二弹性体以及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输出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三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和第三弹性体配置得比所述第一弹性体靠所述减振装置的径向的外侧,并沿着所述减振装置的周向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8.05 JP 2014-1596621.一种减振装置,其包含输入构件与输出构件,来自内燃机的动力传递至该输入构件,所述减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其包含在所述输入构件与所述输出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一弹性体;和第二扭矩传递路径,其与所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并列设置,包含中间构件、在所述输入构件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二弹性体以及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输出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三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和第三弹性体配置得比所述第一弹性体靠所述减振装置的径向的外侧,并沿着所述减振装置的周向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构件连结于流体传动装置的涡轮,以与该涡轮一体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构件被设置于所述输入构件的支承部支承为能够自如旋转,并接近所述减振装置的外周。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弹性体的端部抵接的内侧抵接部和与所述第二弹性体的端部抵接的外侧抵接部,所述输出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弹性体的端部抵接的内侧抵接部和与所述第三弹性体的端部抵接的外侧抵接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构件包含:第一输入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二弹性体的端部抵接的所述外侧抵接部,并且连结于被传递来自所述内燃机的动力的动力输入部件;第二输入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弹性体的端部抵接的所述内侧抵接部,并且在所述径向上的所述第一弹性体与所述第二弹性体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弹性体与第三弹性体之间,连结于所述第一输入部件,以与所述第一输入部件一体旋转;以及第三输入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弹性体的端部抵接的所述内侧抵接部,并且连结于所述第二输入部件,以与所述第二输入部件一体旋转,所述输出构件在所述减振装置的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二输入部件与所述第三输入部件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部件与所述第一输入部件相连结的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输入部件与所述第三输入部件相连结的连结部在所述径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体与所述第二弹性体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弹性体与第三弹性体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进一步具备涡轮连结部件,该涡轮连结部件固定于流体传动装置的涡轮,将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涡轮连结,并与它们一体旋转,所述涡轮连结部件与所述涡轮进行固定的固定部,在所述径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体与所述第二弹性体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弹性体与第三弹性体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泷川由浩大井阳一长井大树伊藤和广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