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96394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4 0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在车辆后部结构中,布置在前骨架的端部的凸缘部与在后轮胎罩的轮胎罩外构件和轮胎罩内构件之间的接合凸缘部接合,所述前骨架沿后围上盖板的前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接合凸缘部为在车身侧部中刚性高的区域。而且,前骨架的凸缘部与轮胎罩外构件的凸缘部和轮胎罩内构件的凸缘部以三层重叠的形式接合。由此,在前骨架和车身侧部之间的接合刚性比在此之前的要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后部的结构,且具体涉及一种后上方前骨架沿后围上盖板的前缘布置的结构。
技术介绍
在公开号为2009-23367 (JP-A)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文件I)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后部结构中,后窗台板(后围上盖板)布置在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构成车身左右侦O的高度方向中间部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构件布置在后窗台板的前缘。横向构件具有上横向构件和下横向构件,该上横向构件和该下横向构件彼此连接以形成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闭合横截面。而且,后窗台板和上横向构件的左端和右端经由板状接合构件联接至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且下横向构件的左端和右端经由L状构件联接至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后轮胎罩(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突出的形状)在左L状构件和右L状构件下面形成,且后轮胎罩的上部和L状构件通过支撑罩构件(tower member)彼此联接。在具有上述构造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后部结构中,骨架(以下称为后上方前骨架)通过横向构件、左接合构件和右接合构件、以及左L状构件和右L状构件形成,其中所述骨架具有闭合的横截面形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后上方前骨架形成连通车厢与行李箱的行李箱通路(trunk pass-through)的开口的上缘。而且,卷绕用于约束坐在后座的乘客的座椅安全带的伸缩装置(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容置在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内一即,通过接合构件和L状构件形成的闭合横截面空间内部。相似的结构公布在公开号为2003-312544(JP-A)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文件2)中。上述的后上方前骨架大大地有助于车身的刚性(尤其是扭转刚性),这样为了改善车辆的转向稳定性,有必要很好地确保后上方前骨架的刚性。然而,由于后上方前骨架和布置在后上方前骨架附近的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后上方前骨架和行李箱的宽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存在难以确保后上方前骨架的闭合横截面用的足够面积的情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确保车身刚性的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获得一种有助于确保车身刚性的车辆后部结构。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有关的车辆后部结构包含:后轮胎罩,其布置在车辆后部的车身侧部中,且所述后轮胎罩作为轮胎罩外构件和轮胎罩内构件彼此接合的结果而形成;以及后上方前骨架,其沿后围上盖板的前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当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所述后上方前骨架具有闭合的横截面形状,所述后上方前骨架构造成车身的骨架的一部分,且所述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与在所述轮胎罩外构件和所述轮胎罩内构件之间的接合部接合。在与第一方案有关的专利技术中,沿后围上盖板的前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上方前骨架,当从车辆宽度方向看时具有闭合的横截面形状,且所述后上方前骨架构造成车身的骨架。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与在后轮胎罩的轮胎罩外构件和轮胎罩内构件之间的接合部接合。接合部是如下的区域:其刚性通常比“
技术介绍
”部分描述的侧围板的刚性高。此外,轮胎罩外构件、轮胎罩内构件和后上方前骨架这三个构件彼此接合,这样与“
技术介绍
”部分描述的结构相比较,改善了在后上方前骨架和车身侧部之间的接合刚性。由此,即使在例如不能确保后上方前骨架的闭合横截面用的足够的面积的情况下,也可确保车身的刚性(尤其是扭转刚性)。与第二方案有关的车辆后部结构为第一方案,其中至少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所述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成比所述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纵向上的尺寸大。在与第二方案有关的专利技术中,后上方前骨架如上述形成。由于这个原因,后上方前骨架相对于纵向弯曲力矩变形(定量成截面二阶矩)的困难可至少在车辆宽度方向端部(由车身的扭转引起的变形大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变形)中得到改善。结果,可进一步确保车身的扭转刚性。与第三方案有关的车辆后部结构为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其中所述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竖直方向上的尺寸设定成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处大。在与第三方案有关的专利技术中,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成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更大,其中由车身的扭转引起的变形在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处更大。由此,可确保车身的扭转刚性,且同时可扩大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处侧后上方前骨架下面的空间。与第四方案有关的车辆后部结构为第一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个方案,其中,至少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所述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纵向后部的下侧相对于上侧朝向车辆前侧凹进。在与第四方案有关的专利技术中,后上方前骨架如上述形成,这样即使在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成大的情况下,行李箱也可朝向车辆前侧扩大对应凹处的量。由此,在确保上述车辆的扭转刚性和行李箱的有效利用之间的平衡可实现。与第五方案有关的车辆后部结构为依照第一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进一步包括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布置在车顶纵梁的闭合的横截面空间的内部,所述加强构件加强所述车顶纵梁,朝向所述后轮胎罩侧延伸,并且与所述后上方前骨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而部接合。在与第五方案有关的专利技术中,加强车顶纵梁的加强构件朝向后轮胎罩侧延伸,且与后轮胎罩和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接合。由此,可进一步改善在后上方前骨架和车身侧部之间的接合刚性,这样可甚至更大地有助于改善车身的刚性。与第六方案有关的车辆后部结构为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方案,进一步包括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所述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布置在所述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后侧以及行李箱铰链的车辆前侧。在与第六方案有关的专利技术中,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布置在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后侧以及行李箱铰链的车辆前侧。由此,与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容置在后上方前骨架内相比较,可改善包含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后部设计的自由度。与和第七方案有关的专利技术有关的车辆后部结构包括:后轮胎罩,其布置在车辆后部的车身侧部中;加强构件,其布置在所述车身侧部的闭合的横截面空间的内部,加强所述车身侧部,且与所述后轮胎罩接合;以及后上方前骨架,其沿后围上盖板的前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当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所述后上方前骨架具有闭合的横截面形状,所述后上方前骨架构造成车身的骨架的一部分,且所述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与所述加强构件接合。在与第七方案有关的专利技术中,沿后围上盖板的前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上方前骨架,当从车辆宽度方向看时具有闭合的横截面形状,且构造成车身的骨架。所述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与加强构件接合,其中所述加强构件布置在车身侧部的闭合的横截面空间的内部。加强构件加强车身侧部且与后轮胎罩(其刚性高)接合。出于这个原因,因为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与加强构件接合,所以与“
技术介绍
”部分描述的结构相比较,改善了在后上方前骨架和车身侧部之间的接合刚性。由此,即使在例如不可能确保后上方前骨架的闭合的横截面所用的足够面积的情况下,也可确保车身的刚性(尤其是扭转刚性)。如上所述,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车辆后部结构可有助于确保车身的刚性。【附图说明】基于以下附图,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其中:图1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看时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有关的车辆后部结构的部分构造的纵向剖视图,且是对应沿图2的线Fl-Fl的剖面的图;图2是示出车辆后部结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包括:后轮胎罩,其布置在车辆后部的车身侧部中,且所述后轮胎罩作为轮胎罩外构件和轮胎罩内构件彼此接合的结果而形成;以及后上方前骨架,其沿后围上盖板的前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当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所述后上方前骨架具有闭合的横截面形状,所述后上方前骨架构造成车身的骨架的一部分,且所述后上方前骨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与在所述轮胎罩外构件和所述轮胎罩内构件之间的接合部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