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跨乘式车辆的后轮驱动单元的方法和跨乘式车辆技术

技术编号:1194061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悬架跨乘式车辆的后轮驱动单元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横截面形状与形成于接合构件中的第一开口和形成于后轮驱动单元中的第二开口相同的杆状构件插入这两个开口中;在杆状构件插入这些开口的情况下,经由弹性构件将接合构件固定到后轮驱动单元;以及将固定到后轮驱动单元的接合构件可摆动地配合安装到车身框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经由可绕枢转轴旋转的接合构件将后轮驱动单元悬架到跨乘式车辆的车身的方法,并且涉及跨乘式车辆。
技术介绍
在将作为发动机和后轮驱动单元的组件的驱动单元安装到由例如小型摩托车的摩托车所代表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上时,接合车身和驱动单元的接合构件到车身的初始装配角度要求一定的精度。于是,公开了各种技术。例如,在第一现有技术JP-UM-A-54-101757中公开提供了这样一种驱动单元悬架系统,其中在驱动单元悬架系统的驱动单元或车身的接合构件的轴中使用的橡胶衬套(或另一减振器)的内孔形成为矩形横截面,并且要配合安装到其中的销的外形形成为与橡胶衬套的形状相对应的矩形横截面。在第二现有技术JP-A-5-65091中公开提供了这样一种小型摩托车的悬架系统,其目的在于防止发动机在车辆加速或减速时被向上推动。第二现有技术的悬架轴具有在这样的位置中用于悬架支架和车身框架的悬架轴,所述位置与作为车轮驱动力或制动力的反作用力的相对于车辆向前的第一力和向上的第二力的合力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前述现有技术可能在接合驱动单元悬架系统时延迟定位,并在其精度上出现误差。本专利技术在考虑到这些情况后做出,并且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架跨乘式车辆的后轮驱动单元的方法和跨乘式车辆,其能够以精确的初始装配角容易地将接合构件装配到后轮驱动单元或车身框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将后轮驱动单元安装到由车身框架绕枢转轴可旋转地支撑的接合构件的方法,所述后轮驱动单元将由原动机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后轮。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接合构件的第一开口和所述后轮驱动单元的第二开口彼此共轴匹配;将外径与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内径基本相同的杆构件插入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以及在所述杆构件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情况下,经由弹性构件将所述接合构件固定到所述后轮驱动单元;其中所述后轮驱动单元由与所述枢转轴平行并位于所述接合构件之上的悬架轴悬架,并可绕所述悬架轴旋转。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将后轮驱动单元安装到由车身框架绕枢转轴可旋转地支撑的接合构件的方法,所述后轮驱动单元将由原动机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后轮。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接合构件中形成于所述枢转轴附近的第一开口和所述车身框架中形成于所述枢转轴附近的第二开口彼此匹配;将外径与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内径基本相同的杆构件插入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以及在所述杆构件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情况下,经由弹性构件将所述接合构件固定到所述车身框架。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跨乘式车辆,其包括车身框架;由所述车身框架绕枢转轴可旋转地支撑的接合构件;和后轮驱动单元,其经由弹性构件由所述接合构件绕平行于所述枢转轴的悬架轴可旋转地悬架,用于将来自原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后轮;其中所述接合构件在所述悬架轴附近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后轮驱动单元在所述悬架轴附近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基本相同;并且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布置在这样的位置中,当所述接合构件固定到所述后轮驱动单元时,这两个开口在所述位置可以彼此共轴。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跨乘式车辆,其包括车身框架;经由弹性构件由所述车身框架绕枢转轴可旋转地支撑的接合构件;和后轮驱动单元,其由所述接合构件绕平行于所述枢转轴的悬架轴可旋转地悬架,用于将来自原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后轮;其中所述接合构件在所述枢转轴附近具有第一开口;所述车身框架在所述枢转轴附近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基本相同;并且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布置在这样的位置中,当所述接合构件固定到所述车身框架时,这两个开口在所述位置可以彼此共轴。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跨乘式车辆示例的摩托车的示意性结构的左侧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摩托车的驱动单元悬架系统的安装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在装配驱动单元悬架系统之后发动机和框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驱动单元悬架系统的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沿图4中的线V-V所取的平面剖视图。图6是驱动单元悬架系统的详细装配结构的立体图。图7A至7D是示出用于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驱动单元悬架系统的装配工艺的过程的说明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驱动单元悬架系统的结构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中的“车身框架”包括与车身框架主体一体形成的支架以及例如功能部件的固定到框架主体的各个部件。本专利技术中的“原动机”可以是发动机或电动机,并且可以是由车身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或不可旋转地固定到车身框架。本专利技术中的“后轮驱动单元”在原动机固定到车身框架时不包括原动机。在此情况下,后轮驱动单元指的是将来自原动机的动力传递到后轮的动力传动设备。此外,本专利技术中的“开口”可以不仅仅是完整的孔或开口,而且可以是局部切掉的孔或开口,或者凹口。或者,其可以是单侧凹口。第一开口可以是穿透的,而第二开口可以不是穿透的而是凹入的。当在本专利技术中枢转轴和悬架轴之间的距离太长时,接合构件尺寸增大(第一问题);另一方面,当枢转轴和悬架轴之间的距离太短时,对开口要求高精度(第二问题)。于是,“悬架轴附近”指的是假定在考虑这两种情况而设置枢转轴和悬架轴时,至少在接合构件中围绕悬架轴的指定范围内的区域。这也适用于后述的“枢转轴附近”。用小型摩托车(以下称为摩托车)作为示例来进行解释。在以下说明中,在将图1所示摩托车1的行进方向(图1中的左方)作为前方来定义左右和前后。在车轮与行驶表面接触的位置作为最低表面来定义垂直方向。下面将参考附图在以上条件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转向轴3可旋转地配合安装并支撑在摩托车1的头管2中。在转向轴3上,固定包括制动手柄、各种测量仪器、操作开关等等的把手4。把手4被作为树脂封盖构件的把手封盖5覆盖。在头管2之下,经由下支架6设置前叉7。前叉7的下端可旋转地支撑前轮8。从转向轴3通过头管2到下支架6的部分的前方被前封盖9覆盖,从其下部到后方设置内挡泥板11;在前轮8上方设置前挡泥板10。参考图1至3,将描述摩托车1的车身框架和驱动单元的结构。图2主要的目的在于图示车身框架的结构,所以省略了用于覆盖车身框架周围的封盖和对说明安装结构不需要的部件。图3也进行了恰当的省略。摩托车1的车身框架具有从头管2斜向后并向下延伸的下管13(其后部被护腿板12覆盖)、从下管13的下端分支并支撑驾驶员安放他/她的双脚的下底脚踏板14下面部分的一对左右底框架15La和15R、用于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将两个分支的底框架15L和15R进行连接(跨接)的第一横框架16、分别从底框架15L和15R的后部斜向上延伸的侧框架17L和17R、以及第二横框架20,第二横框架20连接到侧框架17L和17R两者,连接到侧框架17R的升高的最上端,在车辆后方布置成对侧框架17L左右对称以支撑车座18,在通过布置于车座18之下的发动机19上方的同时向下延伸以到达侧框架17L并与其连接。第二横框架20由圆形横截面管构成,其沿着车座18的下端的形状从后向下延伸,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弯曲90度到车座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装跨乘式车辆的后轮驱动单元的方法,通过所述方法,将由原动机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后轮的后轮驱动单元被安装到由车身框架绕枢转轴可旋转地支撑的接合构件,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接合构件的第一开口和所述后轮驱动单元的第二开口彼此共轴匹配;     将外径与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内径基本相同的杆构件插入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以及    在所述杆构件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情况下,经由弹性构件将所述接合构件固定到所述后轮驱动单元;    其中所述后轮驱动单元由与所述枢转轴平行并位于所述接合构件之上的悬架轴悬架,并可绕所述悬架轴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直纪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