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2829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后轮直径改变,车架也可以通用的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80,在车架20的后部安装可卸下的枢轴部件81,在该枢轴部件81上安装可上下摆动的摆动部件91,在该摆动部件91的后部安装可旋转的后轮。在车架20上设有上下排列的多个安装部27…。根据后轮的直径,选择上下排列的多个安装部27…,安装枢轴部件81,这样可任意调节枢轴部件81的安装高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后轮支承在车架的后部的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
技术介绍
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中,例如机动两轮车、机动三轮车那样,在车架的后面安装可摆动的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安装可旋转的后轮。关于该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的技术,例如已在日本特开平1-175590号公报的(机动两轮车等的链调节件)中揭示。上述现有技术,如该公报的图1和图2所示,在车架2(编号引用公报中的原编号,下同)的后部,开设沿车宽方向贯通的孔,在该孔中安装可旋转的偏心凸轮12a,在该偏心凸轮12a上开设在径方向偏心的轴孔13,在该轴孔13中安装可旋转的后摆动臂1的枢轴3,这样,在车架2的后部,安装着可上下摆动的后摆动臂1,在该后摆动臂1的后部,安装着可旋转的后轮4。上述现有技术中,通过转动偏心凸轮12a,就可以调节后摆动臂1中的枢轴3的安装高度。但是,枢轴3的安装高度调节范围极小,仅限定在开设在偏心凸轮12a上的轴孔13的偏心量的范围内。在一般的机动两轮车中,从车架通用化的观点出发,对于不同的车种,只变化后轮的直径。改变了后轮4的直径时,枢轴3的安装高度(距地面高度)也改变。由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枢轴3安装高度的调节范围极小,所以,不能充分调节。为了扩大调节范围,必须加大轴孔13的偏心量。结果,偏心凸轮12a加大。对于安装偏心凸轮12a的车架2的形状和尺寸也有影响。因此,不得不改变车架2。这样,每当变更后轮4的直径时,就要变更车架2,所以,对于降低机动两轮车、机动三轮车的成本方面,尚有待于改进。专利技术目的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改变后轮的直径、也可使车架通用的技术。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在车架的后部安装可卸下的枢轴部件,在该枢轴部件上可上下摆动地安装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安装可旋转的后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架和上述枢支部件的至少一方上设置上下并排的多个安装部,可任意调节枢轴部件的安装高度。根据后轮的直径,选择上下并排的多个安装部来安装枢轴部件,可任意调节枢轴部件的安装高度。结果,可任意调节摆动部件的安装高度。因此,即使后轮直径变更,车架和摆动部件也可以通用。权利要求2记载的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在车架的后部安装可卸下的枢轴部件,在该枢轴部件上安装可上下摆动的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安装可旋转的后轮,其特征在于,上述枢轴部件,为了连接到车架上,具有上下设置的至少2个第1、第2结合部和枢支点,该枢支点设在比第1、第2结合部的中间高度靠近第1结合部的位置,通过将枢轴部件上下反转,可变更枢支点的高度位置。根据后轮的直径,将枢轴部件上下反转,把第1、第2结合部安装到车架上,可变更枢支点的高度位置。结果,可任意变更摆动部件的安装高度。因此,即使后轮直径变更,车架和摆动部件也可以通用。权利要求3记载的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在车架的后部安装可卸下的枢轴部件,在该枢轴部件上安装可上下摆动的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安装可旋转的后轮,其特征在于,上述枢轴部件安装在车架的后面。可从后方卸下地将枢轴部件安装到车架上。上述现有技术中,将偏心凸轮12a可旋转地安装到开设在车架2上的车宽方向的孔内,把后摆动臂1的枢轴3可旋转地安装到偏心凸轮12a的偏心轴孔13内。当扩大枢轴3的安装高度范围时,偏心凸轮12a的直径变大,所以,对安装偏心凸轮12a的车架2的形状、尺寸有影响。而权利要求3记载的专利技术中,由于从后方将枢轴部件安装到车架的后面,所以,即使自由地设定枢轴部件的安装高度范围,对车架的影响也很小。因此,即使后轮的直径变更,车架也能通用。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机动两轮车(第1实施例)的左侧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车架的左侧面图。图3是图2的3向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机动两轮车的分解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机动两轮车的前部的左侧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转向轴的安装例图(之一)。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转向轴的安装例图(之二)。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转向轴的安装例图(之三)。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转向轴的安装例图(之四)。图10是本专利技术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1实施例)的左侧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的作用说明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机动两轮车的模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1变形例)的左侧视图。图14是图13的14-14线断面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变形例)的左侧视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机动两轮车(第2实施例)的左侧面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构造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平断面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作用图。图20是本专利技术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第2实施例)的变形例图。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前”、“后”、“左”、“右”、“上”、“下”,是从驾驶者看的方向。附图按照标记的方向看。先参照图1至图15,说明第1实施例。图1是本专利技术机动两轮车(第1实施例)的左侧视图。第1实施例的机动两轮车10是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在车架20的前部安装着前悬挂系统30和转向系统40。在车架20的后部安装着后轮支承装置80。在车架20的中央上部安装着略水平的低踏板式踏脚部(踏脚板)101。在车架20的后部上部安装着车座102。图中,41是把手杆,103是头灯,104是支承。机动两轮车10,从前至后,由前挡泥板111、前罩112、把手罩113、覆盖驾驶者腿部的护腿罩114、底裙板115、中央罩116、后罩117、后挡泥板118将车身围住。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车架的左侧视图。车架20是铝合金的铸造品。由略水平框体构造的主车架21、从主车架21前部向上延伸的头管柱22、设在头管柱22前端的头管23、从主车架21后部向上延伸的后部立起部24构成。主车架21,在前部形成减震枢轴部21a,并从前部向前延伸着前部支承部21b。后部立起部24,在左右侧面上部形成了后上安装部24a。图3是图2的3向视图。后部立起部24由左右立起部25、25和架设在该立起部25、25上部间的横梁26构成,是一体成形的、从背面看为门形的部件。左右立起部25、25一体地形成上下并排的多个安装部27…(…表示多个,下同)。这些安装部27…的上下间距P1…全部相同。CL是车宽中心(车身中心)。图4是本专利技术机动两轮车的分解图。机动两轮车10的后轮支承装置80中,在车架20的后部安装着可装卸的枢轴部件81、81,在这些枢轴部件81、81上安装着可上下摆动的动力单元91,在该动力单元91的后部安装着可旋转的后轮92。动力单元91是将发动机93和传动机构94组装为一体的摆动部件,传动机构94将发动机93的动力传递给后轮92。后部立起部24,在左右的后上安装部24a、24a上用螺栓固定着从平面看略U字形的后车架95。后车架95通过后缓冲器96悬挂着动力单元91的后部。图5是本专利技术机动两轮车的前部的左侧视图,表示前悬挂系统30和转向系统40。前悬挂系统30中,用枢轴31把侧面看为略倒U字形的摆动臂32的基端部32a可上下摆动地安装在主车架21的前部支承部21b上,用转向销33把车轴座体34可左右回转地安装在摆动臂32的前端,用车轴35把前轮36可旋转地安装在车轴座体34上。即,前悬挂系统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在车架的后部可卸下地安装枢轴部件,在该枢轴部件上可上下摆动地安装摆动部件,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可旋转地安装后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架和上述枢轴部件的至少一方上,设置上下排列的多个安装部,可任意调节枢轴部件的安装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川光雄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