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387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导致车身重量的增加的问题、而有效地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在该车辆的后部构造中,将车身底板(33)安装于左右的底板边梁(31,31)上,在该车身底板(33)上设置有覆盖后轮(车轮)(13,13)的左右的车轮罩(36,36),在这些车轮罩(36,36)近傍分别设置有支承减震器(34,34)的减震器支承部件(35,35),在车身底板(33)、车轮罩(3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安装有谋求其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37)、减震器(34)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37)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容易地在车身上安装减震器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的后部构造,在车身底板上设置有覆盖车轮的左右车轮罩,在这些车轮罩近傍分别设置有支承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架(减震器支承部件),实际使用时在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架之间设置有角撑部件。实际使用的车辆的后部构造个别地设置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架,在实际使用时,用角撑部件来增强这些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架的周围已足够。作为这种车辆后部构造,众所周知的有,在车轮罩近傍分别设置支承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架(减震器支承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另外,作为车辆的后部构造,已经投入实用的有在车身底板上设置有减震器支架,在该减震器支架上设有使减震器的上端部贯通的贯通孔和插入减震器的螺栓的孔。已经应用的车辆的后部构造若从车身下方插入减震器,将该减震器安装在车身上已足够。作为这种车辆后部构造,众所周知的有,在该减震器支架(减震器支承部件)上设有贯通减震器的上端部用的贯通孔和插入减震器的螺栓用的孔(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16338公报(第4页、图2)图10为说明现有技术的基本构成的图,专利文件1的车辆的后部构造200,在车身底板201上设置有覆盖车轮(图中未示)的车轮罩202,在该车轮罩202近傍设置有支承减震器203的减震器支架204,设置有增强这些车轮罩202及减震器支架204周围的角撑部件(增强部件)205,减震器支架204由侧板部件20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207构成,在减震器支承部件207上设有用于穿过减震器203的突起部(上部)211的贯通孔208和插入减震器203的螺栓(螺纹部)212、212的孔209、209。图中,213为形成突起部211及螺栓212、212的基部件,214、214为拧在螺栓212、212上的螺母,215表示安装于减震器203上的螺旋圈弹簧。然而,在专利文件1的车辆的后部构造200中,车轮罩202、减震器支架204及角撑部件205分别有各自的基本的功能,例如,为了提高减震器支架204的刚性,就必须要增加减震器支架204的减震器支承部件207等的板厚,而会出现招致车身重量增加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件1的车辆的后部构造200中,由于从减震器203施加的力只由减震器支承部件207承受,而不能由车轮罩202及角撑部件205来分散从减震器203施加的力,所以有不能有效地提高减震器支承部件207周围的刚性的缺点。即,希望有一种不导致车身重量的增加、而能有效地提高减震器支承部件207周围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构造。此外,在专利文件1的车辆的后部构造200中,要保持将减震器203的上部插入减震器支承部件207的贯通孔208,并且将螺栓插入减震器支承部件207的孔209、209的状态,就必须在这些螺栓212、212拧上螺母214、214,会有组装的作业性不好的问题。即,希望有一种能够容易地将减震器203安装于减震器支架204(减震器支承部件207)上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导致车身重量的增加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构造。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将减震器组装于减震器支承部件上时的作业性不好的问题、而容易将减震器组装于减震器支承部件上的车辆的后部构造。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中,将车身底板安装于左右的底板边梁上,在该车身底板上设置覆盖车轮的左右的车轮罩,在这些车轮罩近傍分别设置支承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承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谋求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减震器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例如,最好能够在不导致车身重量的增加的情况下有效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从而达到车身重量的轻量化。因此,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谋求其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减震器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即,由于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谋求其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减震器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所以能够使车身侧承受的来自减震器的力分散到车身底板或车轮罩等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左右的车轮罩上的角撑部件之间通过横梁结合。由于设置于左右的车轮罩上的角撑部件间通过横梁结合,所以左右的角撑部件能够相互加强。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横梁结合于车身底板上。由于横梁结合于车身底板上,所以车身底板及横梁的强度能够相互补充。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将车身底板安装于左右的底板边梁上,在该车身底板上设置有覆盖车轮的左右的车轮罩,在这些车轮罩近傍分别设置有支承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承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谋求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在该角撑部件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的上部的临时固定部,并且在减震器上设置有挂于临时固定部上的挂接部。例如,在向减震器支承部件上组装减震器时,考虑到组装性,最好能够提高车辆的组装作业性。因此,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以使其相互增强为目的的角撑部件、在该角撑部件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的上部的临时固定部,并且在减震器上设置有挂于临时固定部上的挂接部。即,由于在角撑部件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的上部的临时固定部,并且在减震器上设置有挂于临时固定部上的挂接部,所以在向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减震器时,能够预先将减震器的挂接部挂于角撑部件的临时固定部上。因此,由于能够用角撑部件临时支承减震器之后,在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减震器,所以能够容易地安装减震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临时固定部为开设于角撑部件上的开口。由于以开于角撑部件上的开口作为临时固定部,所以能够简化角撑部件的形状。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以使其相互增强为目的的角撑部件、将减震器安装于该角撑部件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而成为一体,所以能够由车身底板或车轮罩等分散车身侧承受的来自减震器的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减震器周围的刚性。其结果是,有达到车身重量的轻量化这一优点。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由于设置于左右的车轮罩上的各角撑部件通过横梁结合,所以左右的角撑部件能够相互加强。其结果是,有提高车身车宽方向的刚性的优点。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由于横梁结合于车身底板上,所以具有车身底板及横梁的强度能够相互补充完善的优点。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在车身底板、车轮罩及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有以使其相互增强为目的的角撑部件、在该角撑部件上设置有临时固定减震器的上部的临时固定部,并且在减震器上设置有挂于临时固定部上的挂接部,所以在向减震器支承部件上安装减震器时,能够预先将减震器的挂接部挂于角撑部件的临时固定部上。即,有能提高减震器的组装性的优点。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由于以开于角撑部件上的开口作为临时固定部,所以能够使角撑部件的形状简单化。其结果是,有能够降低角撑部件的成本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车辆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角撑部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10)的后部构造(30),其中,将车身底板(33)安装于左右的底板边梁(31)上,在该车身底板(33)上设置覆盖车轮(13)的左右车轮罩(36),在这些车轮罩(36)近傍分别设置支承减震器(34)的减震器支承部件(35),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身底板(33)、车轮罩(36)及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安装有谋求它们相互增强的角撑部件(37,77),上述减震器(34)一体地安装于该角撑部件(37,77)及上述减震器支承部件(35)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俊幸大津一高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