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162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从前围板(4)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前纵梁(9);位于上述前纵梁(9)的车宽方向外侧并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挡板构件(7);与上述挡板构件(7)和上述前纵梁(9)接合,并向发动机室(ER)隆起,以收容前轮悬架减振器的悬架支撑塔部(10);设置在上述前纵梁(9)中位于上述悬架支撑塔部(10)前方的部位的上部,用于支撑动力装置的侧部的发动机装配部(13);直线连接上述悬架支撑塔部(10)的上部和上述前纵梁(9)中位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前方的部位,从俯视方向看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重合的第1连接构件(22)。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即使发动机装配部设置在前纵梁上,也可切实地将碰撞负荷分散到车身上部,以抑制前纵梁向上方产生折曲,从而实现通过前纵梁的轴向压缩来进行的能量吸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包括左右一对的前纵梁(front sideframe)和安装悬架装置的悬架支撑塔部(suspension tower)的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针对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就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如何将作用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的碰撞负荷分散传递到车身后方一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往的汽车前部车身结构中,上述碰撞负荷,主要传递到与前纵梁的后端相连且位于车身下部的车身车架(body frame),而不是传递到车身上部,因此,前纵梁有可能会在其基部中位于前围板(dash panel)附近的部位产生向上方弯折,由此无法充分地实现通过前纵梁的轴向压缩来进行的能量吸收。为此,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335619号中所示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沿着车轮挡板(wheel apron)向斜上方延伸且连接前纵梁和挡板构件(apron member)的刚性部件,可将作用于前纵梁的碰撞负荷分散传递到位于车身上部的挡板构件。另外,对于前纵梁而言,为了支撑发动机等动力装置(power plant),有时需要设置发动机装配部(engine mount)。特别是当动力装置为横向设置(发动机输出轴沿着车宽方向设置)时,通常,发动机装配部多会设置在悬架支撑塔部的前方部位。但上述设置的发动机装配部,若设置上述公报所记载的连接前纵梁的刚性部件,则发动机装配部和刚性部件便会相互产生干涉。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必要将刚性部件设置在发动机装配部的后方部位,或使刚性部件形成为从俯视方向看呈弯曲状,以避开发动机装配部。但采用此结构,碰撞能量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分散传递到车身上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将作用于前纵梁的碰撞负荷传递到车身上部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即使将发动机装配部设置于前纵梁,也可切实地将碰撞负荷分散到车身上部,以抑制前纵梁向上方的折曲,从而实现通过前纵梁的轴向压缩来进行的能量吸收。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纵梁,从前围板向车辆前方侧突出;挡板构件,位于上述前纵梁的车宽方向外侧,向车辆前方突出;悬架支撑塔部,与上述挡板构件和上述前纵梁相接合,向发动机室隆起,收容前轮悬架减振器;发动机装配部,配置在上述前纵梁的位于上述悬架支撑塔部前方部位的上部,支撑动力装置的侧部;第1连接构件,直线状地连接上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和上述前纵梁的位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前方的部位,从俯视方向看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重合。采用该结构,可通过上述第1连接构件将作用于前纵梁的碰撞能量切实地传递到与挡板构件连接的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因此,即使发动机装配部配置在前纵梁上,也可切实地将碰撞负荷分散到车身上部,抑制前纵梁向上方的折曲,以实现通过前纵梁的轴向压缩来进行的能量吸收。另外,在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发动机装配部安装在上述第1连接构件上,上述第1连接构件,将车辆正面碰撞时产生的使上述动力装置后退的能量传递到上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采用上述结构,可将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所产生的动力装置的后退能量,通过上述第1连接构件传递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因此,可将上述后退能量经由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挡板构件切实地传递到车身上部。因此,通过设置上述第1连接构件,可将动力装置的后退能量分散传递到车身的上部和下部。另外,在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连接构件,包括,角板部件,在上述悬架支撑塔部的前侧面部,从该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向下部延伸;发动机装配部的安装部,与上述角板部件的前部接合,支撑上述发动机装配部;上述角板部件与上述悬架支撑塔部的前侧面部形成闭合剖面结构。采用上述结构,利用为了安装悬架装置而设定为较高刚性的悬架支撑塔部构成闭合剖面结构,可提高上述角板部件的刚性。另外,在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在上述悬架支撑塔部的前方部位连接上述挡板构件和上述前纵梁的挡板部,上述发动机装配部的安装部的下部与上述前纵梁接合,该发动机装配部的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与上述挡板部接合,上述发动机装配部固定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的安装部的上面部。采用上述结构,还可将动力装置的后退能量负荷分散到挡板部。这样,可防止发动机装配部的安装部发生破损,从而可切实地将上述后退能量传递到前纵梁。另外,在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发动机装配部的安装部,呈箱状,上面部具有开口,上述发动机装配部,嵌入上述开口并予以固定。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呈箱状的发动机装配部安装部,可将动力装置的后退能量负荷经该发动机装配部的安装部予以分散,从而可防止发动机装配部的安装部发生破损。另外,在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连接构件,其后部与上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接合,前部与上述前纵梁中位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前方的部位接合,构成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的上方经过的桥状。采用上述结构,由于连接前纵梁和悬架支撑塔部上部的桥状第1连接构件,延伸在发动机装配部的上方,从俯视方向看与该发动机装配部重合,因此,即使发动机装配部设置在前纵梁上,作为负荷传递部件的上述第1连接构件也可以不受发动机装配部的影响而在前纵梁和悬架支撑塔部之间呈直线状设置。因此,无需改变动力装置的支撑点(发动机装配部的设置位置),便可通过呈桥状的上述第1连接构件,切实地将作用于前纵梁的碰撞能量传递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此外,由于在前纵梁中位于动力装置的支撑点前方的部位将负荷分散到车身上部,因此,无需降低前纵梁中位于上述支撑点后方的部位的的刚性来提高碰撞吸收性能。由此,可提高前纵梁的动力装置支撑点的刚性,提高动力装置的支撑刚性。另外,在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连接构件,具有与上述前纵梁中位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前方的部位相接合的第1基部,以及与上述前纵梁中位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后方的部位相接合的第2基部,该第2基部,从正视方向看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相重合。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第1基部连接在发动机装配部的前方部位,第2基部连接在发动机装配部的后方部位,因此,当车辆发生程度相对较轻的正面碰撞时,碰撞能量仅从第1基部传递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而当车辆发生程度相对较重的正面碰撞时,动力装置的后退能量可从第2基部传递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这样,可按碰撞程度的轻重使传递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的能量产生变化,实现效率较高的负荷传递,通过上述桥状第1连接构件可更切实地分散负荷。另外,在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悬架支撑塔部的车辆后方一侧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颈部,上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和上述车颈部,两者之间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连接该两个部件的第2连接构件。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第2连接构件连接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和车颈部,可使传递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的上述后退能量直接传递到车颈部。这样,传递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的后退能量,还可分散传递到车颈部,从而可切实地提高车身的碰撞性能。因此,通过上述第1连接构件向车身上部进行的负荷分散可切实地予以执行,从而可更加切实地实现通过前纵梁的轴向压缩来进行的能量吸收。另外,在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上述前纵梁、上述悬架支撑塔部和上述第1连接构件,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予以设置,左右一对的上述第1连接构件,设置成从俯视方向看车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前纵梁,从前围板向车辆前方突出;    挡板构件,位于上述前纵梁的车宽方向外侧,向车辆前方突出;    悬架支撑塔部,与上述挡板构件和上述前纵梁接合,并向发动机室隆起,以收容前轮悬架减振器;    发动机装配部,设置在上述前纵梁中位于上述悬架支撑塔部前方的部位的上部,用于支撑动力装置的侧部;    第1连接构件,直线连接上述悬架支撑塔部的上部和上述前纵梁中位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前方的部位,从俯视方向看与上述发动机装配部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伸井上实青沼隆浩藤井宏章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