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68885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9 2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高效地吸收施加于车辆前部的冲击负荷并提高安全性。将树脂制的左侧部吸能器(40)安装在左侧翼子板(10)与左车灯支架(14)之间,并固定于左前照灯(30)的上方。用于固定左侧部吸能器(40)与左前照灯(30)的第1固定部(50)包括突出部(51)与凹部(52),在突出部(51)与凹部(52)之间的分界形成有台阶(53)。在凹部(52)上设有下缘部与台阶(53)邻接的孔(54、55)。第1固定部(50)的底面(51B)与左前照灯(30)的支承件(32)的上表面(32C)在抵接的状态下被螺钉(80)固定在一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涉及一种用于高效地吸收施加于车辆前部的冲击负荷以保护行人的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一直寻求汽车能吸收自外部施加的负荷。特别是车身前部,从在撞击行人时保护行人的观点考虑,要求具有高效地吸收该冲击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设置发动机罩缓冲构件以吸收来自上方的负荷的结构。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从车辆的前方输入有撞击负荷的情况下,通过使一部分构件变形并使前发动机罩的前部向后方挪动(stroke)来吸收冲击的结构。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880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532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冲击吸收的构造如果是在前保险杠的上部、前照灯的上部被发动机罩覆盖的类型的车种中,则在车身前方撞击行人的情况下,能够对冲击负荷进行分散、吸收。但是,在不同类型的车种、例如像用前保险杠包围前照灯的周围的车种那样、前照灯的上部未被发动机罩覆盖的类型的车种的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无法充分地进行车身前方的冲击负荷的分散、吸收。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吸收撞击行人等时的冲击的车身前部构造。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在配置于车辆侧部的侧翼子板的前端部设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围板纵梁,在上述围板纵梁的前端部侧设有向上方延伸的车灯支架,在上述侧翼子板和上述车灯支架上固定有前照灯,上述前照灯的周缘部被前保险杠包围,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吸能器,其设置于上述前保险杠的上缘部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侧部吸能器,其在上述前照灯的上方固定于上述前照灯;上述侧部吸能器由树脂成形部件构成,包括:前方安装部,其安装于上述上部吸能器的侧端部;后方安装部,其安装于上述侧翼子板的前端部;以及平面部,其在上述前方安装部与上述后方安装部之间延伸并面向车辆的上侧。上述侧部吸能器具有用于将其固定于上述前照灯的第1固定部,该第1固定部是上下方向的筒状构件,其开口朝向上方侧和车辆内侧并且包括侧面部和底面部;上述前照灯包括主体和在该主体的后端部侧向上方突出的支承件,该支承件包括上表面部、车辆前方侧的前侧面部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车辆外侧的外侧面部;上述第1固定部的上述底面部与上述支承件的上述上表面部在抵接的状态下固定在一起;在上述第1固定部的上述侧面部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台阶。在上述第1固定部的上述侧面部设有至少1个与上述台阶邻接的孔。上述侧部吸能器还包括用于将其固定于上述前照灯的第2固定部与第3固定部;上述第1固定部配置于车辆内侧,上述第2固定部配置于上述后方安装部附近且位于车辆外侧,上述第3固定部配置于上述前方安装部附近且位于车辆外侧。上述支承件设置在自上述主体向车辆内侧偏移的位置;上述前侧面部与上述外侧面部交叉成横截面为L字型的形状,上述支承件的上述上表面部的对角线的尺寸小于上述底面部的直径。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构造是一种前照灯的周缘部被前保险杠包围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该车身前部构造设有:上部吸能器,其设置于前保险杠的上缘部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侧部吸能器,其在前照灯的上方固定于前照灯;在侧部吸能器上形成有面向车辆的上侧的平面部,该平面部在安装于上部吸能器侧端部的前方安装部与安装于侧翼子板前端部的后方安装部之间延伸。因而,能够利用该平面部承受在撞击时施加于车辆前部的冲击负荷,对冲击负荷进行分散、吸收。其结果,实现了对行人的保护。另外,通过将侧部吸能器设为树脂制,从而实现了车辆整体的轻量化。通过将用于将侧部吸能器固定于前照灯的第1固定部设为开口朝向上方侧和车辆内侧的筒状构件,从而使其相对于外力变脆弱,在车辆前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该第1固定部易于变形折损。另外,通过在筒状构件的侧面部形成沿周向延伸的台阶,从而在车辆前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在台阶部分易于上下分离。因而,若施加有冲击负荷,则第1固定部上下分离,侧部吸能器向下方挪动,因此能够可靠地吸收冲击负荷。而且,通过在第1固定部的侧面部设有至少1个与台阶邻接的孔,从而在施加有冲击负荷时,固定部在台阶部更容易分离。而且,通过构成为侧部吸能器除了第1固定部以外还具有用于将其固定于前照灯的第2固定部和第3固定部,从而侧部吸能器以多个部位固定在前照灯上,因此能够稳定地固定侧部吸能器。另外,通过构成为将第1固定部配置于车辆内侧、将第2固定部配置于后方安装部附近且位于车辆外侧、将第3固定部配置于前方安装部附近且位于车辆外侧,从而在施加有冲击负荷时,负荷易于集中于位于车辆内侧的第1固定部。因而,能够使侧部吸能器更可靠地向下方挪动。而且,通过将前照灯的支承件设在自前照灯的主体向车辆内侧偏移的位置,从而在侧部吸能器的第1固定部破损且平面部向下方挪动时,能够向车辆内侧进行引导。另外,通过构成为支承件的前侧面部与外侧面部交叉成横截面为L字型的形状,从而在施加有冲击负荷的情况下能够使支承件向车辆内侧变形。这样,在施加有冲击负荷时,能够使侧部吸能器的平面部向存在充足空间的车辆内侧挪动,因此能够在侧部吸能器的位移不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更可靠地进行冲击负荷的吸收、分散。另外,通过使支承件的上表面部的对角线的尺寸小于底面部的直径,从而避免了妨碍侧部吸能器的平面部的向下方的位移,能更可靠地进行冲击负荷的吸收、分散。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的立体图。图4是从上方放大表示前保险杠侧部吸能器与前照灯的图。图5是放大表示前保险杠侧部吸能器与前照灯之间的安装构造的图。图6是在图4中的线A-A的位置切断车身前部构造、并从车辆前方表示的图。图7是从车辆的下方表示前照灯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10左侧翼子板;11右侧翼子板;12左围板纵梁;13右围板纵梁;14左车灯支架;15右车灯支架;21前保险杠上部吸能器;40左前保险杠侧部吸能器;20前保险杠;30左前照灯;31右前照灯;32支承件;50第1固定部;60第2固定部;70第3固定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车辆的左右是指车厢内的乘员观察时的方向。图1是表示卸下发动机罩后的状态的车身前部的立体图。在车辆1的左右侧部分别配设有左侧翼子板10、右侧翼子板11。在车辆前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保险杠20的左右端部分别经由车辆前部的角部延伸至侧部的左侧翼子板10的前端部、右侧翼子板11的前端部。在左右的角部分别配置有左前照灯30、右前照灯31。左前照灯30、右前照灯31的周缘部整周被前保险杠20包围。图2是表示卸下前保险杠20后的状态的车身前部的立体图。在前保险杠20的内侧设有设置于前保险杠20的上缘部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保险杠上部吸能器(以下,称作上部吸能器)21。图3是表示卸下上部吸能器21、左前照灯30、右前照灯31以及后述的前保险杠侧部吸能器后的状态的车身前部的立体图。在左侧翼子板10、右侧翼子板11的前端部分别设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围板纵梁12、右围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在配置于车辆侧部的侧翼子板的前端部设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围板纵梁,在上述围板纵梁的前端部侧设有向上方延伸的车灯支架,在上述侧翼子板和上述车灯支架上固定有前照灯,上述前照灯的周缘部被前保险杠包围,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吸能器,其设置于上述前保险杠的上缘部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侧部吸能器,其在上述前照灯的上方固定于上述前照灯;上述侧部吸能器由树脂成形部件构成,包括:前方安装部,其安装于上述上部吸能器的侧端部;后方安装部,其安装于上述侧翼子板的前端部;以及平面部,其在上述前方安装部与上述后方安装部之间延伸并面向车辆的上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0.15 JP 2013-214878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在配置于车辆侧部的侧翼子板的前端部设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围板纵梁,在上述围板纵梁的前端部侧设有向上方延伸的车灯支架,在上述侧翼子板和上述车灯支架上固定有前照灯,上述前照灯的周缘部被前保险杠包围,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吸能器,其设置于上述前保险杠的上缘部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侧部吸能器,其在上述前照灯的上方固定于上述前照灯;上述侧部吸能器由树脂成形部件构成,包括:前方安装部,其安装于上述上部吸能器的侧端部;后方安装部,其安装于上述侧翼子板的前端部;平面部,其在上述前方安装部与上述后方安装部之间延伸并面向车辆的上侧以及倾斜部,其向上述前照灯侧倾斜,在上述侧部吸能器的平面部和倾斜部沿着上述侧部吸能器的圆弧刻有多个孔,上述侧部吸能器还包括第1固定部~第3固定部,该第1固定部~第3固定部配置成连结这些固定部的直线在俯视时形成三角形且仅第1固定部相比于其他固定部位于车辆的内侧,并且上述侧部吸能器利用上述第1固定部~第3固定部固定于上述前照灯的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刚志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